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2016-03-01焦绪冉曹俊杰丰中静
焦绪冉 曹俊杰 丰中静
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
焦绪冉曹俊杰丰中静
曹俊杰(1964-),男,汉族,山东曹县人,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和生态农业。
丰中静(1989-),女,汉族,山东费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
摘要:城镇化建设与县域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城镇化的推进能推动县域经济增长,同时县域经济的增长又能推进城镇化进程。分析山东省当前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讨促进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互动发展的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县域经济;互动关系
推进城镇化进程与县域经济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1]。在城乡二元体制下,城镇化与县域经济未能均衡发展,导致城镇建设落后同时县域经济增长缓慢。推动山东省经济与社会发展,必然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2]。通过对县域经济与城镇化发展相互关系的研究,分析了山东省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协调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一、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相互影响
(一)城镇化进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城镇化可以形成集聚效应,推动县域经济增长。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形成行业规模,对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带动县域经济的增长。城镇化进程中周围的人口、资本、资源向城镇集聚,能够使等量的资金和劳动力的投入获得更多的收益,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生产要素保障。
城镇化为县域经济增长提供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城镇化建设使县域城乡居民收入,进而提高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使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
城镇化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城镇化建设可以推动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升级。同时,城镇化建设的投资实质上也能促进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城镇化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城镇化进程本身就是一个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的过程,良好的人居环境和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实现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也可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条件,聚集能量,有效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二)县域经济增长为城镇化提供动力
县域经济增长是城镇化建设的基础。农业生产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能为第二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同时,县域经济增长必然是农业现代化、规模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过程,会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即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城镇化提供动力。
县域产业集群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劳动力、土地、投资等集聚能有效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工业、服务业转移,由农村想城镇转移,推进城镇化发展进程。其次,县域产业集群能够为城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加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
县域民营经济的增长加快城镇化进程。加快县域民营企业发展进程,能够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吸引就业能够提高农民收人水平,推动城乡经济机会不平等现象逐渐消除,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
二、山东省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镇规划尚欠科学
当前,山东省城镇规划在实践中存在不够细致,本地特色体现不足等问题。一些乡镇规划不尽合理,给县域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障碍。规划中山东省城镇化发展倚重山东半岛城市群,会拉大其与鲁南城镇发展带的差距,加剧省内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对省内小城镇建设重视力度不足,许多乡镇政府财政收入低难以支持小城镇建设。
(二)配套政策体制不完善
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各种体制政策对城镇化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制约山东省城镇化发展进程以及县域经济质量的提高。农民工难以公平地享受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使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进程缓慢。
(三)产业支撑能力不足
就产业结构来说,山东省2014年第一、二、三产业比重比例为8.1:48.4:43.5,与广东、浙江相比山东省农业比重较高,农业产业化程度低;重工业比重也较高,第三产业比重最低,经济结构转型任务重。创造的就业岗位不足以满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需要,产业支撑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城镇的集聚作用。
(四)农村剩余劳动综合素质低
根据统计数据可估算出山东省到2014年底共有超过1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则需要足够数量的就业岗位和基本的劳动力素质。从劳动力质量角度看,山东省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较低制约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同时也制约着城镇经济的发展。低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只能从事低层次的加工制造业、建筑业、餐饮服务业等,无法适应城市用工需求。
三、政策措施
针对上述对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增长相互促进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如下政策措施来推动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城镇布局。优化空间布局,构建并完善“一圈、一带、双核、六区”的山东省新型城镇化体系。利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政策机遇,融合鲁南城镇发展带和省会经济圈等区域发展战略。推进省内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协调发展。实施层次分级的差异化发展战略,形成合理有序的城镇规模结构。
第二,深化县域体制制度改革。要深化县域体制制度改革,改革户籍、土地制度,完善投融资制度,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来推进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进程。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在基础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住房等方面权益共享。
第三,推动县域产业结构升级。有特色农业资源的县市要立足优势,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品牌农业,就能提高本地农产品竞争力。同时推动非农产业协调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障碍,完善财政支持、税费减免等政策,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对有规模的民营企业要重点扶持,鼓励其做大做强,培育新的县域经济增长点。
第四,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加快农村教育体制改革,优化升级农村教育结构,使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技术培训紧密结合。对农民工推广职业培训和成人教育,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具备基本就业技能,也提高进城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
第五,加强县域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各县市的经济实力,逐步实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首先要完善省内开放型、网络化、多层次的综合交通体系。其次要完善城镇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要县域城镇地城市管理水平和能力,完善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系统,能够承载城镇产业集聚、人口转移。(作者单位:山东理工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闫冠宇.县域经济与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内在机理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2008(5):389-393.
[2]王静静.新型城镇化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J].投资北京,2014(6):33-35.
[3]宋剑.县域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管理观察,2013(32).
[4]刘炜.山东省县域经济与农村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3):48—51.
[5]肖倩,敖丽红.辽宁农村城镇化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2(7):400—403.
[6]山东省人民政府,山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 年),2014.
[7]蒋奇勐.新型城镇化促县域经济新发展[J].中国科技财富,2015(4):52-52.
作者简介:焦绪冉(1991-),女,汉族,山东茌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