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自是有画痴
2016-03-01草日
草日
在古代绘画史上,复古派和自然派作为对立的双方,常常是各领风骚数十年。明末清初的“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是复古派的巨擘,按照绘画发展的规律,接下来就该轮到自然派登场了。而这一回,自然派选择了一个最钟灵毓秀的地方诞生,这就是被称为“上帝的盆景”的黄山脚下、如诗如画的新安江流域。
明清以降,以渐江、查士标、程邃、汪无瑞、汪家珍、雪庄、郑旼、吴山涛、姚宋、祝山嘲等为代表的新安画家,冲破了以“四王”为代表的“步履古人,摹仿逼肖”的摹古风气。他们高扬“师从造化”的大旗,以变幻无穷的黄山为蓝本,将中国山水无尽的情趣、韵味与品格生动地表现在尺幅之间,开创了一代简淡高古之风,形成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新安画派”。
渐江法号弘仁,是新安画派最早的领军人物。在我国近代画坛上,弘仁的地位很高,影响深远。他和髡残(石溪)、原济(石涛)被后人称为“三高僧”,或者加上八大山人(朱耷),称为“四大高僧”。
渐江一生勤于学习,从壮年到老年,无日不看书作画,因而诗、书、画皆有很深的造诣。他对于元四家的画法勤学苦练,尤其对倪瓒倪云林的画法体会最深,但他学其精神,不落窠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貌。
渐江的山水画笔墨精谨,格局简约。他很少用粗笔深墨,也少点染皴擦,不让作品出现丝毫的粗犷霸悍、张扬外露的习气,全以精细的松灵之笔徐
徐写出,结构出一派纯净、幽旷而又峻逸隽永的意境。可谓“于极瘦削处见腴润,极细弱处见苍劲,虽淡无可淡,而饶有余韵”,比倪云林还要孤高。
我们看渐江的画,可以感受到一种高山上的寒冷,好像连空气都冻结成玻璃,这是一种清寂高妙的境界。
从表面上看,在四位画僧中,渐江算是出家后与前世脱离得最彻底的人了。他不像八大山人那样,出家后仍悲愤难抑到几近精神失常的地步,也不像石涛那样身为世外人却热衷于社会的交往联络(接驾康熙,巴结权贵等)。他出家后,每日挂瓢曳杖,芒鞋羁旅,或长日静坐空潭,或月夜孤啸危岫,俨然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丝毫世不相关”的世外高人了。他曾有“偶将笔墨落人间,绮丽亭台乱后删。花草吴宫皆不问,独余残沉写钟山”的诗句,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之情,但又不得已,只好寄兴于自然,云游各地。
渐江本身也是有大性情之人。他是倪云林的忠实“粉丝”,有诗云:“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倪迂中岁具奇情,散产之余画始成。我已无家宜困学,悠悠难免负平生”。可见他对倪云林的人品画品都是极其推崇的,当然倪云林的怪癖他也学了不少。
相传渐江喜欢倪画又买不着,偶然在丰溪吴氏家中得观真迹,居然装病不走,像孩子一样耍起“赖”来,好在都是老乡熟人,人家也乐意管吃包住。不过吴氏当时的主人吴伯炎也赚大了,因为渐江后来给他画了很多画,其中就有著名的颇有传奇色彩的《晓江风便图》。
吴伯炎家族自其曾祖吴公辅始,开始购藏书画,至伯炎这一代仅倪瓒的作品就有《幽涧寒松》《东冈草堂》《汀树遥岑》和《吴淞山色》等。吴氏收藏如此之丰富,难怪渐江要装病赖着不肯走,这也让渐江和吴伯炎成了好朋友。吴要去扬州做生意,渐江就作《晓江风便图》祝其一帆风顺,也希望吴伯炎呆几个月赚点钱就回来,好到春暖花开时节为他接风。
说实在的,渐江在吴家过得很惬意,虽然是“有病”,但好画欣赏着,素食美果供着,画艺是蒸蒸日上。出于对此地的留恋和感情回报,渐江在丰溪一带画了很多画,先后有《云根丹室图轴》《为闲止作山水轴》《丰溪山水册》《晓江风便图》《介石书堂册》《溪山春雾图轴》《江山无尽图轴》《为与进画山水轴》《为伯炎画山水轴》等等。
清人吴之騄在《桂雨堂文集》中说,渐江看宋元名画“每至欣赏处,常屈膝曰:是不可亵玩”。其严肃认真的样子,一如他的偶像倪云林迂腐可笑。但是对艺术的追求痴迷若此,应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一旦知道谁家有好画,渐江就大清早跑去,你不借我就不走,就在你家门口站着。若到天黑,渐江仍未如愿,又饥又饿的他还不忘给人家打个招呼“请乃踉跄去”,这下真感动了主人,翻箱倒柜把藏品找出来。渐江如愿以偿,每遇“当意者”,则屏住呼吸,长跪细看,其执着和倪云林天天洗他的梧桐树相仿佛。
渐江跪画的故事,石涛也是有耳闻的。本是高手的他,一针见血地评价道:笔墨高秀,云林之后是渐江,渐江得黄山性情学倪能变,实赖于能朝夕展玩倪画,真心跪拜和悉心揣摩两不误。
“石淙舟集”是徽州文化史上一次极为重要的文人盛会,时在康熙二年农历癸卯六月十六日,地点歙县练江古渡口。这一天,渐江的老朋友吴伯炎带来家传的王羲之《迟汝帖》以及宋元逸品书画数十幅。渐江的侄子兼弟子江注雇了竹筏,赊来好酒,在竹筏上安排几案,并置笔墨纸砚。吴伯炎喊来歌女助兴,江注又长笛和之,程守这时也从南岸踏歌而来,真是既风雅又热闹。渐江和尚这样的场面毕竟见得不是很多,一向矜持的他也逐渐放开了,情不自禁地解衣脱帽,提笔就画,《石淙舟集图》就这样诞生了。可惜的是渐江兴奋过度,得了重感冒,一直咳到年底就离开了人世。
“兰亭雅集”留下了王羲之的千古名篇《兰亭集序》,“石淙舟集”也留下了渐江的《石淙舟集图》。今天我们还可以从后人的摹本中一睹《兰亭集序》王字的风采,而《石淙舟集图》我们却只能在悠悠的想象中寻找渐江铿锵的笔触,因为《石淙舟集图》我们再也看不到了,现在仅存画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