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四次大满贯决赛之技战术运用特点及启示
2016-03-01王开永
王开永
(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 510320)
李娜四次大满贯决赛之技战术运用特点及启示
王开永
(广东财经大学体育部,广东 广州510320)
摘要:对比李娜四次大满贯决赛数据,多方位分析在不同的比赛环境,面对四位不同技战术类型的世界一流选手,李娜的技战术特点和临场心理特点变化,探究其惊艳大满贯带给中国网坛的启示: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并重,做强基础,提升我国网球的职业化程度;输出引进,聚世界资源,凝世界智慧,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重视成功效应,引进国际职业赛制,提升中国网球的世界地位。
关键词:李娜;大满贯;技战术;心理;启示
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李娜的网球技术,不仅有着亚洲人的细腻,更兼具欧美选手凌厉、凶猛的进攻,结合其稳定的防守技术,为她取得大满贯的胜利提供了保障。本文试图运用图像解析、文献资料、数理统计等方法,多方位分析四次大满贯决赛数据(2011年法网冠军,2011年和2013年澳网亚军,2014年澳网冠军),在不同的比赛环境,面对四位不同技战术类型的世界一流选手,李娜的技战术特点和临场心理特点变化,探究其惊艳大满贯带给中国网坛的启示,可为我国女子网球选手提供实战和理论上的参考,促进我国女子网球事业的发展以及在世界网球赛场上的突破。
1李娜技术特点分析
1.1以多变的角度和弧度加强二发的侵略性,降低球速节省体力
纵观世界女子网坛,女子网球力量化、男性化的技术风格已经逐渐成为主导,对发球速度追求,便是其主要表现。发球的速度,特别是一发,球速越快,对对手接发球造成的压力也越大,为自己制造得分的机会也就越多。四场赛事(见表2),李娜一发和二发的平均时速均值比对手的均值分别快4KMH和1.5KMH,且四场赛事共轰出10记ACE,高出对手8个,特别是后两场赛事,李娜一发和二发的平均时速均值均比对手的均值高出9和10.5个百分点,这说明李娜发球的力量和速度均不亚于世界一流选手。但是李娜一发得分率均值为50%,比对手的均值60%低了10个百分点,反映出李娜追求一发速度的同时,不仅给自己带来了高双误(平均每场3.25个),而且不能有效地控制好球的角度和旋转,给对手的接发球造成压力,为自己得分创造机会,在遇到力量好,底线能力强的对手时,反而因此暴露了自己发球之后衔接能力差的弱点,被对手抓住机会,进行了有效的反击。
表1 李娜与四位选手的基本资料
表2 四次大满贯决赛李娜与对手发球技术统计
反观李娜二发的得分能力,和一发相比表现出了很大的差异性:四场赛事二发得分率均高于对手,其均值比对手高出16.5个百分点,特别是2014年的澳网决赛,李娜的二发得分率是齐布尔科娃21%的3倍,高质量的二发为李娜取得了比赛的胜利。这说明李娜在一发不占优势的情况下,能够迅速调整自己的二发发球技术,加强发球的弧度,以多变的落点和角度,加大对手接发球的压力,控制对手回球的落点,为自己得分创造机会的同时,也为自己节省了体力。
1.2抢攻二发,以回球的线路和落点压制对手
选手接发球能力的强弱直接关系到能否破发,进而取得比赛胜利的关键一步。四场决赛,李娜都表现出了强悍的接发球能力(见表3):四场赛事平均接发球得分率比对手的均值高2%,特别是接二发的得分能力李娜占据优势明显(见表2),四位对手的二发得分率均低于李娜,其均值相比李娜低了16.5个百分点,反映出李娜在接发球时具备高度的专注力,能够在瞬间对球的运行轨迹作出精确判断,并通过快速的脚步移动,以极佳的爆发力发起抢攻,直接接发得分,或给对手回球压力,为相持阶段创造得分机会。表3数据显示,从接发球得分占总得分比率来看,李娜四场赛事的接发球得分率均值为46%,几乎占了总分的一半,这说明有效的接发球技术,特别是抢攻对手较软的二发,发动具侵略性的进攻,是李娜主要得分手段之一。
同时,成功的接发球,是选手能否破发的关键。四场赛事,李娜通过自己具侵略性的接发球,为自己创造了48个破发点,而对手仅有32个,但是李娜四场赛事的破发成功率仅为41%,比对手低了17.25个百分点,特别是在2013年的澳网,破发机会比对手高出6次,但是破发成功率却比对手低36%,这说明在和世界一流选手对抗的过程中,李娜有效的接发球为自己破发得分创造机会的能力优于对手,更是其获得比赛胜利的保障,但是在重压之下李娜把握破发机会的能力与世界一流选手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表3 四次大满贯决赛李娜与对手接发球技术统计
1.3大角度底线进攻的同时,加强球的变线,落点深远、刁钻
相持阶段,是体现网球选手技战术运用能力水平高低的重要阶段。其能力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制胜分和非受近性失误分的多少。球速快、力道重的正手平击球,是李娜比赛得分的主要技术手段(见表4):四场赛事,李娜共轰出了125个制胜分,比对手的63个高出了62个,平均每场高达31个制胜球,占总得分率均值的36.6%,数据显示,李娜的相持能力,已经跻身世界一流水平。
然而伴随着强有力进攻的是失误的增加,非受迫性失误,是指选手自己在回球过程中主动出线或下网丢失的分数,近几年世界职业网球比赛的结果表明[1],无论是优秀职业男选手还是优秀职业女选手,在与水平相当的对手比赛时,非受迫性失误的多少就决定了他们比赛的胜负。网球比赛是有资料表明网球中只有15%的得分是自己主动得到 ,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分是对手的各种错误造成的。李娜的高制胜分,换来的是高失误,四场比赛非受迫性失误高达151个,平均每场约38个,比制胜分均值高出7个,2011和2013年澳网比赛:李娜非受迫性失误分别为40个和57个,占其总得分的47..6%和62%,而对手的非受迫性失误分只占其总得分的26.5%和28%,可见非受迫性失误是李娜比赛失利的关键因素,从上面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制胜分是李娜得分的关键因素之一,这说明李娜的绝对力量不弱甚至是强于对手,但是在强势的进攻下,造成非受迫性失误是导致李娜比赛失利的主要因素。这也反映出,在和高手对抗的过程中,李娜的打法单调,不能在对攻的过程中有效控制对手,控制比赛的节奏。
表4 四次大满贯决赛李娜与对手相持阶段技术统计
1.4配合底线进攻,快速上网,有效截击
网前截击,是网球选手底线进攻能力的一个表现,是和底线相得益彰的一个进攻手段,有效的网前截止,往往在关键时刻,能够起到一锤定音效果,大大提高运动员的自信心。现代世界女子网球技术,正逐步从底线进攻型向底线与网前相结合的全能型发展。纵观世界网球一流选手,包括男子选手,都是通过刁钻或深远的底线抽球,造成对手回球较浅,自己则积极主动上网进行拦截,从而有效得分。分析网前技术统计数据(表5),凶猛的正反手抽球,落点刁的回球钻,为李娜赢得了共57个上网截击的机会,且成功率(均值)达66.75%,分别比对手多了13个上网机会和8.75%的成功率。数据显示出了李娜网前的优势:一方面李娜对自己的底线进攻充满信心,主动上网意识强,能够通过有效的底线进攻,为自己创造上网截击得分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李娜在比赛中,能够结合自己的技术特点和体能优势,进行有效的战术组合。从得分手段来看,网前截击,也是李娜得分的一个重要点。
表5 四次大满贯决赛李娜与对手网前技术统计
2李娜主要技战术运用情况分析
网球选手的赛场战术与技术是相辅相承的,在网球赛场上,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结合分析对手技术特点,设计合理有效的战术,并在比赛过程中得到彻底的执行,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保障。李娜的战术经历了两个阶段的变化。
2.1第一阶段――主导底线快速进攻,控制球的角度,主动出击
李娜是中国女子网球中力量与速度兼备的选手,力量好,正反拍实力均衡,特别是正手抽球尤为凶狠多变,素有世界前五之称,移动灵活,底线实力突出,其技术特点接近欧美选手。强调底线抽球的攻击力是李娜这一时期的主导打法:稳守底线,通过两侧大角度进攻来调动对手,主动出击,这种力量大,速度快的底线进攻,为李娜赢得了高制胜分(见表4):四场赛事共轰出125个制胜分(对手共63个),占总得分率均值的36.6%,同时通过侵略性的底线进攻,为自己获得了53次网前截止的机会,成功率均值达66.75%,网前得分占总得分的11.8%(均值),数据显示,底线压制性的进攻是李娜的主要得分手段,两项技术得分占总得分48.4%(均值)。
然而这种一味强调进攻的战术导致了李娜非受迫性失误高居不下,四场赛事高达151个(对手共99个),特别是在2011年和2013年的澳网决赛中,李娜的非受迫性失误高达40个和57个,分别占总得分的47.6%和62%,是其比赛失利的关键因素。分析其原因:快速的底线进攻为李娜获得了高制胜分,但是其单调的进攻性打法,缺少临场应变调整,不但大量消耗自己的体能,在面对攻守俱佳、打法全面的选手如小克和阿扎伦卡时,会让对方借力打力,快速地时行防守反击,进而有效地控制比赛的节奏,掌握比赛的主动权。另外,随着李娜在世界女子网球排名的上升,她的网球技术和打法更多地被对手研究,对手很容易根据自己的技术特点,制订一套有效限制李娜技术发挥的战术,避重就轻,打乱李娜的比赛节奏,有效地控制比赛的进程。2011年法网夺冠之后,2012年李娜仅获得超五赛的一项冠军,四大满贯最好成绩是第四轮。
2.2第二阶段——坚持底线强攻,控制节奏,多点得分,稳中求变
随着网球技术的发展,球员发球和接发球的攻击性越来越强,李娜技术和战术受到严峻的挑战,可以说处于求变的瓶颈。2012年7月,与卡洛斯合作之后,不仅在体能上训练李娜能够支撑长时间大强度的比赛,更对她的技术作出了调整:首先要求李娜改变自己的发球,控制发球的角度和落点,其次要求李娜在正手抽球中加入了更多的上旋球,丰富打法,加强网球小球技术的训练和切削的变化。技术特点的多样化,为李娜临场比赛时战术组合的多变提供了条件。 在经过2013年澳网决赛失利的阵痛之后,2014年获得了第二座大满贯冠军。
观看2014年澳网决赛,李娜的技战术与之前相比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其临场打法已经逐步完成了从单一的底线进攻逐步向力量与技术结合的全能型蜕变:不仅在底线保持了自己原先的特点,而且把自己威胁对手的区域扩大到了网前。
1)在发球阶段,在一发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通过多点多角度的稳定二发,破坏了对手的接发球进攻节奏,为自己发球抢攻创造机会,有效控制比赛节奏。落点精确,分布广泛的二发,提高了李娜发球的质量,本场比赛李娜二发得分率高达63%,是对手的3倍。而据澳网官网数据统计,本届比赛中李娜的ACE数量排名第三。
2)在接发球阶段,李娜主动抢攻,利用突出的正反手底线抽球能力,压制对手,迅速占据场上主动,以制胜分或多拍来回调动得分,为自己破发创造机会。本场比赛,李娜的接发球得分占总得分的52%,是其主要的得分手段,而澳网官网公布的数据,本届赛事,李娜接二发得分和破发均排名第一,说明李娜接发球能力的强大。
3)相持阶段,李娜以多变的发球或接发球抢攻,利用自己快速移动能力优势的底线抽球能力,多点强攻,或是一球制胜,或是加大球落点的深度或是角度或是运用切削等技术突然改变进攻的节奏,瓦解对手回球的进攻力度,在对手回球质量下降时,在中前场大力抽出角度、落点刁钻的球或是随球上网,在网前通过高压球或是截击球得分。
综上分析,李娜战术的变化是建立技术不断全面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技术特点,结合比赛经验,逐步完成了从底线进攻型打法到以底线为主,网前截止为辅的全能型打法的转变:一方面在比赛中,保持底线进攻,实现多点强攻,有效地限制对手的进攻性,为自己节省体能;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对手,完善组合自己技术,通过合理的战术,控制了比赛的节奏,掌握了比赛的主动权。
3李娜比赛时心理能力分析
心理承受能力既指选手在比赛过程中,能否彻底地执行赛前既定战术,以及处理关键球的能力;也指选手在比赛的巨大压力面前能否顽强拼搏的精神。统计四次比赛每盘的非受迫性失误(表6):前三次决赛,李娜在决胜盘的非受迫性失误明显增多,这不仅说明在风云变化的比赛中,受对手压制的时候,李娜缺泛临场应变调整能力,而且在比赛的关键阶段,“想赢怕输”的心理直接影响到了李娜对比赛的关注力和处理关键球、机会球的能力,情绪化的表现成为了李娜这一时期的标志。
2013年赛季,除了技战术的改变,李娜在心理方面也实现了质的突破,2013年澳网因伤失利,但是李娜顽强拼搏的精神,以及对待失利所表现出的良好心理素质赢得了世人的尊重。2014年澳网决赛,李娜表现出了强大的心理素质,比赛中各种技术能力的组合得心应手,在比赛中第一盘非受迫性失误高达25个,比赛被拖入抢7的情况下,李娜顽强坚持,赢得了关键的一盘,而第二盘,李娜放松了自己,以摧枯拉朽之势零封对手捧杯。淡定、成熟的心态,帮助李娜在比赛中坚定执行既定战术的同时,根据赛场变化进行合理的技战术临场调整,有效地限制了对手的进攻,不仅战胜了对手,更是战胜了自己。
表6 四次大满贯决赛李娜与对手每盘非受迫性失误分统计
4启示
4.1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并重,做强基础,提升我国网球的职业化程度
毋庸置疑,举国体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体育人才,是我国跻身世界体育强国的基石。世界网球的职业化,却以实现个人职业目标和利益目标,给举国体制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为实现我国网球项目的突破,提升我国网球在世界网球的地位,2009年[2],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推行体制改革,让李娜、彭帅、郑洁、晏紫4名成绩最好的选手,选择“单飞”之路:运动员所得奖金按8%至12%比例上缴给网球管理中心,运动员奖金自主、教练自主、参赛自主。“单飞”模式[3],打破了举国体制的行政垄断,通过市场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有机结合,以契约形式对运动员实现有效管理。新的模式,为运动员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女网硕果累累,以李娜为代表,李娜四次闯入大满贯决赛,两次问鼎(2011法网和2014法网),实现了中国甚至是亚洲网球的历史性突破,大大提升了中国网球的世界地位。市场化的“单飞”模式,帮助李娜取得了网球职业生涯的辉煌,使网球得到了中国人前所未有的关注。随着WTA赛事在我国的普及,我国女子网球水平和群众基础不断上升。
但是伴随网球人口的增长,我国具世界水平的选手却是凤毛麟角,彭帅等小花在李娜退役之后,并没能挑起大梁,她们在2015年澳网比赛中的表现差强人意。李娜的成功,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网坛传奇,是两种体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体制的改革、系统的基础训练、对网球事业的执着以及对巨大利益的渴望等,都是李娜成功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她的成功,说明举国体制和市场机制下的“单飞”并不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体,通过一定的法律渠道,可以促进它们形成一股强大的合力,为国家培养顶尖网球选手,提高我国网球职业化程度。“单飞”加快了我国网球职业化的进程,为我国网球与世界网球接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和平台,如何在举国体制和职业体育之间找到平衡点,以培养更多的世界级优秀网球教练员和职业选手是我国网球项目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4.2输出引进,聚世界资源,凝世界智慧,促进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
李娜成功的背后,是一个高效优质的职业团队: IMG的王牌经纪人埃森巴德——为团队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经验丰富的德国体能教练阿莱克斯——帮助李娜保持良好的体能和健康身体参加比赛,三任国外教练:托马斯、莫腾森、卡洛斯——对李娜的技术、心理和战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一路支持的老公姜山,他们精诚协作,帮助李娜适应了国际化的生存空间,推动李娜在网球职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两次登顶大满贯宝座,成为中国乃至亚洲网坛第一人。
李娜退役之后,我国仍有郑洁、彭帅以及徐诗霖等优秀的网球职业选手,她们或是体制内的“单飞”,或是自主训练,征战在世界各大网球比赛的赛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别是郑洁,更是获得了两个大满贯女子双打冠军,女子双打世界最高排名第二。但是她们要想突破李娜的成就,最需要的是一个能够帮助她们实现自身突破的团队。在举国体制下,国家网球中心或许可以借鉴俄罗斯“红粉军团”的培养模式,针对不同投入方式培养的运动员,通过政策办法与契约管理相互补充的新型管理模式[4],提供每个队员平等参与比赛的机会,在经济、训练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输送她们到国外与高水平球员同场训练,或是引进国外先进的教练员或先进的训练理念,强大她们自身的技战术水平,提升她们的网球职业化水平,提高她们在世界女子网坛的受关注度,进而获得更多优质资源(包括人、财、力等)的青睐,聚世界资源,凝世界智慧,打造举国体制优质资源的保障平台,继李娜之后,为我国培养更多世界一流女子网球职业选手,推进具中国特色网球运动的健康发展。
4.3重视成功效应,引进国际职业赛制,提升中国网球的世界地位
与姚明、刘翔不同,李娜的成功,是我国网球职业化改革的硕果,代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了我国网球项目的职业化进程,提升了中国乃至亚洲网球的世界地位,更为其它运动项目的职业化提供了借鉴。通过李娜,国人了解
参考文献:
[1] 张志华,曹宇,周建梅,等.美国网球公开赛李娜单打竞技能力分析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34(5):141-145
[2] 李岩.从体制内到体制外-李娜单飞的王者[N].南都周刊,2011-06-14
[3] 孙晋芳.中国竞技网球发展的战略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5):1-4
[4] 孙晋芳.中国网球运动回顾、挑战与设想[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1):113-122
Characteristics and Revelation of Li Na's the Four Grand Slam Finals
WANG Kai-y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of Economics,Guangzhou 5103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contrasts the four Grand Slam final data of Li Na in different games while facing four different types of skills and tactics of world-class players. It also studies Li Na technical and tact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ot changes in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explores the enlightenment to the Chinese tennis: both nationwide system and market mechanism, stronger foundation to enhance the degree of professionalism of tennis; output introduction, polyethylene World Resources, pour wisdom of the worl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tennis; emphasis on the success of the effect, the introduc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fessional tournament system, improve the status of China in the world of tennis.
Key words:Li Na; Grand Slam; skills and tactics; psychology; Revelation
作者简介:王开永(1969-),男 ,安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5-08-18
中图分类号:G8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23X(2016)01-00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