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中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研究与实践

2016-02-29徐本银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16年2期
关键词:水循环成果探究

徐本银

新课改大力倡导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是对传统教师灌输式、填鸭式教学的全面颠覆,因为它以生为本,注重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为此,教师要积极将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引进地理课堂。

一、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之所以得到大力推广,主要原因在于它有利于学生优势的发挥,促进学生互补学习,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在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耗时比较长,而一节课只有短短的45分钟,因而并非所有的任务都适合开展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筛选任务,优化地理课堂上的任务设计,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具有价值的合作探究任务,让学生变得更有针对性、选择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合作激情。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水圈与水循环”一课时,教师设计合作探究任务,激发学生合作学习,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三种水循环的方式。针对这部分内容,教师设计合作探究学习任务:请合作探究三种水循环的方式,并展开对比分析。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图画形式辅助表达出水循环的形式,并建立表格,展示水循环的类型、水循环主要环节和对陆地水的意义。针对这个任务,小组学生可以分步骤完成。步骤一:学生结合地理知识,自主尝试画出三种水循环的方式。步骤二:小组内合作交流、讨论,完善水循环图示。同时,小组内成员一起讨论表格内容,完善表格,初步整理出表格内容。步骤三: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合作探究成功,并点评。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意义的合作学习任务,并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如此一来,教师可以掌握学生的合作过程,保证教学进度。

二、注重意识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合作能力

在开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时,教师还必须注重学生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以“满堂灌”方式教学,学生合作的机会较少,因而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慢慢弱化。当教师设计小组合作探究任务时,很多学生则难以适应,因为习惯性地等待“灌输”。长期如此,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更谈不上提高。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要渗透合作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这一课时,教师以合作探究学习营造氛围,并注重合作方法技能的渗透,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设计完合作任务后,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事可做,形成“利益共同体”,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分工。如:学生分工合作,分别负责找出人口流动、人口迁移的概念、区别与联系。观点提出后,再由一名学生负责整理,并填好表格。针对有些任务,则集体讨论,各抒己见,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然后整合观点,形成清晰的思路。学生经过多次的锻炼后,慢慢意识到合作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自身的合作意识不断强化。如果在学生合作时,出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如学生“争吵不休”,各持己见;课堂混乱;不善于倾听、表达等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干预”,并引导合作。通过渗透合作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能力不断提高。

三、展示合作学习成果,促进学生合作交流

为了全面提高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教师必须给予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在学生展示合作成果时,教师要进行当场点评,激励表扬学生的同时指出合作学习的不足,以及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展示结果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合作交流、反馈的过程,学生需要这样的平台,展示自我,释放个性,从而更有动力投入下一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中。

例如:在学习鲁教版高中地理中的单元活动“调查家乡的旅游业”一课时,教师设计合作学习活动,并给予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本次的合作学习活动任务为:请分组调查家乡的旅游业,指出现在的旅游发展状况,以及可开发的旅游资源,并从地理学角度分析其开发的可行性。各小组学生按照教师安排的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时间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在展示“家乡可开发的旅游资源”时,小组的合作讨论成果不一,课堂高潮迭起。有的小组认为“家乡可靠山开发天然氧吧景区,引导人们回归自然,享受那一片静谧,并打造特色农家乐”。针对学生提出的方案,为了促进其他组学生进行交流互动,教师引导其他组成员大胆评价这一方案,交流想法,形成互动的地理课堂。有学生说“这个建议不错,但开发天然氧吧景区耗资巨大,再加上家乡的道路建设滞后,难以带动发展”。通过设计这样的成果展示活动,并增设互动互评环节,地理课堂逐渐走向高效。

猜你喜欢

水循环成果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硫酸法钛白粉水洗及水循环膜处理工艺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翠鸟博士的科学指南:水循环
工大成果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