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友谈雷锋:他活在当代也绝不会是平庸之人
2016-02-29
现实中,好多人未必知道,雷锋在22岁的人生中有过三次成功的“跳槽”:一次是当拖拉机手,一次是当工人,一次是应征入伍。三次成功“跳槽”,完成了他人生中完美的转身。
我和雷锋照过相
张兴吉,庞春学,还有于泉洋。
在25位“雷锋班”班长中,只有这三任班长曾跟雷锋“亲密接触”了两年零八个月,都跟雷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却只有于泉洋与雷锋有单独的合影。为此,张兴吉、庞春学都留下了不小的遗憾。甚至在南充张兴吉家中,我们还看到了张老为自己和雷锋“PS”(拼接)了一张合影,以此来记录一段感情、一段历史……
在这方面,于泉洋没有遗憾。在这次全国寻访中,有不少“雷锋班”班长告诉我们:“只有于泉洋,才称得起雷锋最亲密的战友!”而在于老关于雷锋的讲述中,那份自信、那份真挚也在印证着这一点――
“没入伍,就知道雷锋这人”
还没入伍,于泉洋就知道雷锋是个“先进”。
“那时候,雷锋虽然年纪不大,可早就是当地的‘名人了。”一谈起雷锋,于老的面部表情立刻变得生动起来。“1959年,我初中还没毕业,就到离家不远的辽阳市弓长岭选矿厂当工人。那时,雷锋从老家湖南来到鞍山钢铁公司,不久就到了鞍钢下属的弓长岭焦化厂当工人。于泉洋和雷锋各自所在的两家企业,相距不过五里路。农村不像城市,附近三里二屯有个什么事,大家很快也就都知道了。”
于泉洋和雷锋虽然不在同一个企业,之前也没见过面,但二人供职的两家企业属于同一个系统。“雷锋在鞍钢公司及弓长岭焦化厂工作期间,由于表现好,工作积极,多次被评为生产标兵、先进生产者、劳动模范,经常受到工会的通报表扬,我们也就知道他这个名字了。”于泉洋对雷锋的认识,此时还只限于“知其名,不识其人”。
“雷锋干什么都有一股劲!”
真正将雷锋的名字与本人对上号的,还是1959年底征兵的时候。
当时,弓长岭县武装部到工厂去宣传征兵,动员适龄青年入伍。雷锋知道后立刻就报了名。于泉洋家里困难,又没有父母,也报了名。于泉洋和雷锋的名字,就同时出现在应征青年的体检名单里。
回想起当年当兵体检时的一幕幕场景,于泉洋对雷锋依然佩服有加,他说:“雷锋能做到的,一般人做不到。”雷锋只有一米五几的个头,不到40公斤的体重,人们都在私下议论:“长得这么小,还想去当兵,可能吗?”结果体检第一关,雷锋就被刷下来。
“要是一般人,可能也就放弃了,可雷锋干什么都有一股劲――不达目的不罢休。”体检没通过,雷锋找到征兵办的负责人,表达了自己当兵报效祖国的决心和愿望。人家不答应,他又去找当地武装部的余政委,天天跟着余政委的屁股后面“磨”,打水、生炉子,什么活都帮着干。余政委没办法,只好找前去领兵的戴参谋商量,戴参谋也不同意。然而,雷锋还是不甘心,继续磨。人家不答应,他就不走。最后,部队首长了解了雷锋在工厂的表现,表了态:“这样的兵,我们要!”
直到新兵临走当天,雷锋才穿上军装,迈入了部队的大门。
“我和雷锋一张珍贵的合影!”
于泉洋老人家客厅的墙壁上,悬挂着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
“那是1961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战士的棉衣还没有脱。”照片上只标明了年月,于老已经记不起具体是哪一天。当天,雷锋与于泉洋结伴到镇上的一家商店买牙膏,商店的隔壁是一个照相馆。买完牙膏,雷锋拉着于泉洋来到照相馆,说要一起照张相留念,等将来复员了,见面的机会就少了。于泉洋欣然应允。一星期后,他们又一起上街取出照片。“雷锋爱照相,可单独和他合过影的人屈指可数。”
“雷锋素质好,看问题角度新。”
于老回忆说,在雷锋当班长期间,曾多次带领战士到抚顺瓢儿屯火车站,打扫卫生,维护秩序。刚开始,一些战士觉得不好意思,做起事犹犹豫豫。可雷锋就不这么想,他说,为群众做好事,是解放军战士的本职和应尽的义务,没什么不好意思的。大家应该直起腰杆,大大方方地去做。在雷锋老班长的影响下,到车站打扫卫生,帮旅客拎行李,成了全班战士“星期天的必修课”。
人们都说,是时代造就了雷锋,成就了他的伟大。于泉洋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假如雷锋活在当今,肯定也差不了。”现实中,好多人未必知道,雷锋在22岁的人生中,有过三次成功的“跳槽”。一次是从家乡到县城去当了一名拖拉机手,一次是从湖南来到鞍山钢铁公司当工人,一次是放弃每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应征入伍。三次成功“跳槽”,完成了他人生中完美的转身。而且最令人称羡的是,这几次职业转换都是在他人生顺风顺水的时候,足见雷锋在那个时代的超前意识。
于泉洋语气肯定地说:“雷锋即使活在当代,也决不会是一个平庸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