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瑜与时间握手言和

2016-02-28玮弦度

北广人物 2016年6期
关键词:张瑜庐山

玮弦度

上世纪80年代,张瑜在拍了《庐山恋》和《巴山夜雨》之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23岁的小姑娘被捧成了女神。但她并未感受到明星的光环,仍会拿着43块钱的工资,自己跑到街上去买点心——此时的她,根本不知道电影这个“妖怪”正在她的生命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少年得意没有愁

其实,张瑜这个人有点二乎。成名前后,她都不在状态。她的从艺,说起来也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意外事件。一个暑假,上海儿童艺术剧院为一部中学生的戏招演员,她陪一个想当演员的同学去试镜,导演嫌同学胖,又没什么天分,没看上。张瑜当时就火了,跟同学说:“干吗非要当演员,我们走!”结果导演竟然看上了这个暴脾气的小姑娘,把她选上了。

1973年,张瑜进入上影厂,随即拍了她人生中的第一部片子《一分之争》。从那时开始,到1980年接拍《庐山恋》,张瑜一直在上影厂做着她的小演员,演着各种角色,心里也没什么杂念,让拍什么就拍什么。

《庐山恋》之后,全中国像被张瑜点了一把火,她所饰演的周筠成了无数人的“梦中情人”。示爱信一麻袋一麻袋地被拖到张瑜面前,可她还是二二乎乎的,一个月拿着三四十块钱工资,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因《庐山恋》而得的百花奖奖杯被她塞在了床底下。在拍摄杂志封面时,她甚至因为没有好看的衣服跑去向刘晓庆借。有一次,她自己跑到一个点心铺买点心,被影迷认了出来,人越聚越多,结果把上海整条南京路都给堵死了。

“你真傻,傻得可爱!”这是电影《庐山恋》中的一句台词,就是这句台词让当年多少少男少女脸热心跳。周筠和耿桦之间的那种美好的感情,被张瑜印在郭凯敏脸上的那个吻诠释得十分到位。可谁又知道,张瑜在拍摄这场戏时,害怕得都发抖了。那可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啊,在《庐山恋》之前,从没哪部电影中的男女主人公有如此亲密的举动。当时,张瑜很犹豫,心理负担极重,但导演坚持要拍这个镜头。张瑜只好咬咬牙,凑上去在郭凯敏的脸上轻轻地碰了一下。这就是传说中的“新中国第一吻”。她后来回忆说,因为自己太紧张,根本连亲的是哪儿都不知道,羞涩得不得了,亲完了还浑身发抖。可就是这种羞涩,把那个柔情似水、娇赧可爱的周筠演活了。

后来在拍电影《小街》时,张瑜的胆子已不像先前那么小了。她在《小街》里扮演的是一个“黑五类”的女儿,被剃了阴阳头。后来,她为了保护自己,索性剃短了头发。本来戴个头套就可以了,她竟真的剪掉了自己的一头长发,留了一个男孩头。看了电影的观众都不敢相信,有人写信问张瑜:怎么舍得剪成那样呀?可也怪了,后来竟有许多女孩跑到理发店,专要理发师照着张瑜的发型来剪,还美其名日“张瑜头”。

“如果我就这样死了,也不会有人知道”

《庐山恋》之后,用如日中天来形容张瑜的事业一点也不为过,她先后又主演了《巴山夜雨》、《知音》和《小街》等影片,并凭借《巴山夜雨》,成了第一位“金鸡奖最佳女演员”。头顶“金鸡”“百花”双重荣誉,1985年,张瑜突然做出了一个决定——离开影坛,出国留学。

这一切不是没有征兆的。张瑜有野心。1981年,她曾给电影评论家钟惦裴先生写过一封信,信中写到:“一块多边形的碎玻璃也许会在几个角度闪光,但毕竟还是玻璃。”她大概不愿意再做一块玻璃,而要想方设法地去雕琢自己。她去了美国。

留学生活是一把苦果,那苦是张瑜事先没有想到的。初到美国时,她身上的钱不多,租了一间地下室之后,所剩无几。这逼迫她找了一份教中文的兼职,每天到学校上课之外,还要踩着破自行车去雇主家教课,回到家时,累得只能瘫在床上睡觉,连洗漱都顾不上了。而更让她心力交瘁的,是学业的压力。她在美国加州州立北岭大学学习影视制作,英语不是很好的她,听课十分吃力,最初几次考试都是班里垫底的。

为了提高成绩,张瑜买了一个录音机,经常熬到凌晨三四点,把教授的话一遍一遍地听,直到弄懂为止。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张瑜根本吃不消,出去的第一年春节,她就病倒了。一个人发高烧躺在床上,昏昏沉沉的,她忽然起了一个念头:“如果我就这样死了,可能都不会有人知道。”可她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局面也渐渐好了起来。张瑜以优异的成绩得到了旧金山新教育基金会的奖学金,以及苏州同乡联谊会颁发的优秀生奖学金,还拍摄了一些广告,经济上终于不那么拮据了。因生活的重压所造成的失眠症也在积极治疗下渐渐好了,她还考取了美国著名的电影理论大师Lee Strasberg创办的艺术研究院,学习了电影理论和表演艺术。

后来有人问张瑜当时是怎样坚持下来的,张瑜笑笑说:“面对那样的情况,你不能退缩,只能去战胜。就像我当年在上海学游泳那样,游了五六个小时的时候是最难的时候,教练在岸上盯着你,只要你的脚一碰到地面,一竹竿就打过来了。”

台湾拍片,超高工作强度令她“人瘦得像一片树叶”

“双料影后”张瑜学成之后,却没有回大陆继续拍戏,这在当时也成为一个话题。张瑜并不是不想回大陆,而是抹不开面子。当年她执意留在美国,是想要圆一个好莱坞的梦,哪怕丈夫张建亚再三劝说她回国,她还是坚持,这成为了他们夫妻二人关系破裂的导火索。可这个梦,她却始终没能实现,叫身为影后的她怎么能心境坦然地回来呢?于是,她绕了一个弯儿。当时,正好有台湾的制作人找她接洽《李师师》的剧本,看到这个剧本,她心动了,答应拍摄。

难料的是台湾的商业运作模式,再一次把张瑜逼上了绝境。《李师师》是“中视”八点黄金档的节目,具体拍摄是三机作业,一场戏要求一气呵成,拍完一场戏,工作人员就一拥而上来改装,换衣服的换衣服,换发型的换发型。更让张瑜吃不消的是,剧本都是“进行时”,临时才传到剧组,张瑜只能在化装时抢背。可李师师是一位出口成章的名妓啊,她的台词多为诗词歌赋,比普通台词要难记多了。可她不能掉链子,因为只要她这一环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剧组进度,那就意味着可能导致播出事故,她一直提着一口气,直到电视剧拍完才松下来。《李师师》让台湾观众喜爱上了这位大陆来的“双料影后”。可张瑜却病倒了,这样高压的拍摄让她疲惫不堪,“忐忑不安地拍完了这部戏,人瘦得像一片树叶。”

后来,张瑜又接拍了《黄土地外的天空》、《纸婚》、《包青天》等电视剧。人气越来越涨,她的精力却被榨干了。这时,张建亚伸来了橄榄枝。他正在筹备影片《王先生之欲火焚身》,想要张瑜做女主角,于是他打电话给张瑜,说:“不要去管别人怎么说,重要的是自己要生活得开心。这里有爱你的亲人和朋友,和那么好的观众,不要怕,回来吧。”3年的台湾生活,被这一句话冲得七零八落。张瑜想:我真该回去了。这时,距离她离开大陆,已经8年了。

过去的“小女人”变成了现在的“张大胆”

8年在外,张瑜吃了不少苦,但将她的性格由不经风雨锻造成独立而有韧性。当年张瑜赴美国求学时,她与张建亚刚刚结婚,初到美国时的孤独感把她拉锯得快要撑不下去了。这时候是张建亚的书信聊以安慰。1985年,张建亚到美国参加旧金山中国电影展,顺便探望了张瑜,那段时间是张瑜最最开心的日子。在台湾三年,她撑得那样辛苦,若不是张建亚一通电话,几句热语,倔强又好面子的她恐怕还要再挣扎些时日。

张瑜和她柔弱甜美的外表一样,对于坚实的靠背是有些渴望与依赖的。但她的野心与梦想又矛盾地充斥在这副外表之下。张建亚赴美,她劝他留下来,认为作为导演的他应该在美国谋求一番天地。张建亚不肯,觉得这种想法如天方夜谭。结果她独自留下,坚持着朝好莱坞拼搏。

从台湾回来之后,张瑜渐渐褪去了小女人的许多特征,拍了几部电影之后,迅速转型做了导演和制片人。作为导演的张瑜和作为演员的张瑜几乎是两个不同的侧面,她提携着整个剧组,颇有魄力与威信。她跟许多如今已大红大紫,但当年只是普通的青年演员合作过,像周迅、范冰冰、李晨、章子恰,都是经她手“调教”过的。对于后辈,她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态势,常对这些年轻演员说:“好好演戏,不要把钱看得太重了,因为你们都还年轻,还有很长的路可以走,赚钱机会还很多。新演员不要这么激烈,要在生活中逐渐沉淀。”管理剧组她也有自己一套柔中带刚的办法,她告诉自己的工作人员,如果有意见,一定要提出来,不要憋着不说, “既不认同,又不告诉我到底错在哪儿”。

自1995年开始,张瑜先后导了《太阳有耳》、《八十一格》、《云之锦》、《庐山恋2010》等片,这些作品几乎没有几部是得到市场广泛认可的。但张瑜从来都心沉不紊,她只管拍好戏,结果从不考虑。拍《太阳有耳》时,她把自己在台湾拍片和美国做生意挣的钱1000多万都投了进去,颇有破釜沉舟的豪情,结果内地票房并不理想,倒是在国际上一炮打响,获得了第46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影评人“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导演“银熊”奖。张瑜觉得,这就够了,“作品也有自己的命,好坏随它。”她的搭档王立平因此给她取了个外号,叫“张大胆”。

从小女人到“张大胆”,张瑜走过了30多年。从演员到导演、制片人,张瑜塑造了另一个不同的自己。如今的她,很平和,很淡然,许多事情都能如云烟一般任它散去。前几年宣传《云之锦》时,有记者问她,这么多年了,难道没有人追你?她竟笑着答:“好男人都结婚了呀。我觉得自己有点毛病,真的有点毛病。”

谁知道呢,这个优雅到骨子里的小女人,这个骄傲到极致的大女人,时光总不忍把她怎么样。

猜你喜欢

张瑜庐山
庐山 牯岭!Cooling!
做一次庐山客
AttitudestowardsSinintheScarletLetter
人文
毛泽东登庐山
小公鸡应该学打鸣
我家有个“潮”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