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论采访的“跑”与“泡”

2016-02-28姜宏强常州日报社江苏常州21300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新闻线索

姜宏强(常州日报社,江苏 常州 213000)



刍论采访的“跑”与“泡”

姜宏强
(常州日报社,江苏 常州 213000)

摘 要:“跑”与“泡”两个字,区别在于偏旁,一个是“足”,一个是“氵”。从字面上理解,“跑”新闻,就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新闻;“泡”新闻,就是注了水的新闻。“泡”新闻弱化了记者的主观能动性,直接影响新闻的真实性、可读性和贴近性,危害不容小觑。要提高报道质量,必须让记者“跑”起来:“跑”社会,建立人脉关系;“跑”基层,体察民情民意;“跑”现场,观察生动细节;“跑”一线,挖掘独家新闻。

关键词:采访现场;“跑”新闻;“泡”新闻

一支笔、一本采访本、一双铁脚板,这是老记者当年的“三件宝”;WIFI、智能手机、笔记本电脑,是新记者当前的“三件宝”。采访工具的变迁是时代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必然结果。相比于“老三样”,“新三样”使用更便利、功能更多、效率更高。但是,随之而来的,是采访方式的变异——“泡”得多了,“跑”得少了。于是,“泡”和“跑”便成了一对纠缠着是非恩怨的“冤家”。

一、浮躁导致“泡”风盛行

近年来,“泡”的风气愈演愈烈,“泡”的现象比比皆是,成了新闻采访的“新常态”,以至于大家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泡”网络。相比于其他信息传播渠道,网络有着无与伦比的快捷和自由度,其间充斥着大量唾手可得的新闻信息,因而催生了一批专门“泡”网络的记者。他们一天到晚守在网络上,筛选可用信息,进行二度开发。有的记者往往依靠网友的一面之词或进行粗浅的交流,便捕风捉影、添枝加叶地写成报道。有的“扒分”高手仅凭网友评论,就能改写出以假乱真的新闻调查。还有的记者以网友的身份混迹于网络论坛中,发现负面事件苗头便“煽风点火”,促进事件发酵升级,为自己制造“新闻素材”。

“泡”材料。现在,很多记者外出采访基本不动笔和本,只带一个小小的U盘,把被采访者准备的电子文本材料往U盘里一拷,甚至只需要提供一个邮箱,让对方把材料一发,就万事大吉。记者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整合这些材料,改写成报道。这些材料都是机关的公文、总结、汇报,与媒体需要的新闻素材相去甚远,单纯依靠这些材料,写出的报道能有什么新闻价值呢?还有的单位摸准了记者的“需求”,为记者准备好了通稿,记者只要把自己的大名署在文尾,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发表了。

“泡”会议。改进会务报道是传统媒体的老大难问题。会议本是传统媒体的重要新闻资源,但会议报道的面孔一直无法改变,媒体下了不少功夫,改来改去,却又回到了老面孔。其中的原因跟宣传环境和媒体运行体制有关,但也跟记者的惰性是分不开的。一些政务记者热衷“泡”会议,习惯“泡”会议,享受“泡”会议,他们常常是把会议程序一列,领导讲话一粘贴,加上“要求”“强调”“指出”等常用词,一篇政务报道就洋洋洒洒地出炉了。至于会议上的新闻线索,要么视而不见,要么麻木不仁,要么懒得深挖,长此以往,会议报道就成了读者最不喜欢读的“鸡肋”新闻,大量的新闻线索就这样湮没在索然无味的会议报道中了。

“泡”部门。目前,许多新闻媒体还是按条线和部门来进行记者分工的,特别是传统媒体的要闻采访部。这些行业记者与分管部门的宣传人员互相依存、相互借力。宣传人员是记者与部门打交道的桥梁和“防火墙”,如果记者没有一定的突破技巧和深入基层的工作作风,就只能看宣传人员的脸色行事,日子久了,会不由自主地沦为部门的代言人。这样的记者只能从部门拿到“宣传”材料,根本得不到真正的新闻素材。

“泡”手机。移动互联技术和通讯手段的快速发展给记者的采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便利,但有的记者却患上了手机依赖症,成了不折不扣的“手机记者”。他们找到选题或领到采访任务后,不是深入基层和现场进行采访,而是通过微信、QQ和电话与被采访对象进行联络,对方说什么,自己就写什么。可以想象,这样的报道怎么能保证客观、全面呢,更不要说生动、鲜活了。

上述种种“泡”的方式,本来是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重要方法和渠道。在网络和数字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应当鼓励记者借助多种渠道和现代化手段,发现新闻线索,及时沟通信息,提高采访效率。但是,新闻是一种强调真实性、有思想、有个性的社会活动,任何时候新闻都离不开记者的观察、核实与思考。一旦过于依赖其他技术或渠道,放弃主观能动性,就成了“泡”。

“泡”新闻是业界心态浮躁的产物。不能否认,相比于“跑”新闻的记者,“泡”新闻的记者产量往往更高,付出的辛劳也更少。而一些新闻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内容生产和新闻管理,考核打分上重数量轻质量。长此以往,就会听任“泡”的记者沾光,“跑”的记者吃亏,进而导致“泡”风盛行。

二、“泡”与“跑”的区别

“泡”与“跑”两个字,区别在于偏旁,一个是“氵”,一个是“足”。从字面上理解,“泡”新闻,就是注了水的新闻,“跑”新闻,就是用脚底板写出来的新闻。这样一比,高下立见。

在新闻实践中,“泡”的危害不容小觑。“泡”出来的新闻,采访不深入、不扎实、不全面,写作时素材不够用,就只能“米不够,水来凑”,靠记者的想象和杜撰打圆场、撑字数,如此一来,新闻注水在所难免;“泡”出来的新闻,未经充分采访和认真核实,很容易为虚假新闻留下漏洞;“泡”出来的新闻,漂浮在半空中,远离群众,缺少贴近性,读者不会感兴趣;“泡”出来的新闻,缺少记者现场观察,材料不鲜活,细节不生动,必然写不出精品。

纠正“泡”的不良风气,唯有崇尚“跑”、鼓励“跑”。新闻界流传着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次,周恩来总理问曾任《大公报》总编辑、社长的王芸生,《大公报》为什么能培养出那么多名记者?王芸生回答了三个字:“发路费。”发路费,简简单单的三个字,蕴涵着一个大道理,记者必须自己大胆地去跑、去闯,才能在新闻实践中锻炼成长。

笔者在多年的从业经历中也深刻地感悟到,只有“跑”起来,才能确保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才能发现更多的新闻线索,抓到更多鲜活素材,写出读者和受众喜闻乐见的报道。

1994年春,笔者在东北的一家地市报任教育记者。有一天,收发员转来一封群众来信,悬羊垃子村的10多名村民联名反映,当地政府拖欠村小学唯一的青年女教师汪芳工资达10个月之久,村民们担心这位老师撑不住离开山村,村里的孩子无学可上。

当时,部门的一位老同事看过信后,建议我把信拿到群工部的“群众来信”专栏刊发。按文体来看,这样处理顺理成章,但我被信中的两个细节深深吸引住:一所小学只有一名教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学校;微薄的工资被拖欠,却仍在偏僻的山村坚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姑娘?于是,我乘了3个多小时的长途大巴,来到悬羊垃子村所在的县城,再转乘2个小时的客运班车,到达镇政府,再坐2个多小时的马车,终于走进了悬羊垃子村头的小学。

在这里,我采集到了很多珍贵的细节:村后的大山上,常有野山羊为躲避猛兽袭击而栖息于悬崖上,悬羊垃子因此而得名,足见地势之偏僻;这所小学只有1个复式班,2个年级的15名学生编成1个班上课,学校隔年招生,孩子上到四年级后就到镇中心小学寄宿就读;毕业于重点高中的汪芳,高考落榜后来这里当上了代课教师,她带领学生把曾经脏乱不堪的校园变成了全村最漂亮的地方;汪芳家住10多公里外的镇上,为了不耽误上课,到镇里开会或回家时,她常常晚上独自穿行在林间小路上;有一次汪芳到邻村找木匠做学生桌椅,被山洪冲走了好几十米远,她慌乱中抓住树枝才逃过一劫……

这篇大通讯见报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全市代课教师的待遇也因此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汪芳于当年教师节被评为省优秀教师,这篇报道也获得了省好新闻二等奖。

三、怎么“跑”?“跑”什么?

新闻界一直有“七分采,三分写”的说法,要想采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在采访上下足工夫。而“跑”是深入采访的根本途径。

那么,记者应该怎么“跑”?“跑”什么?

(一)“跑”社会,建立人脉关系

记者是社会活动家。获取新闻线索是新闻生产过程中的第一道工序,没有线索,一切都无从谈起。记者要获取新闻线索,必须有丰富的社会关系。此外,采访、调查等许多新闻活动也离不开人脉支撑。因此,记者必须学会“跑”社会,和各个地方、各个单位、各种身份、各种层次的人交朋友,并重点发展新闻“线人”,延长自己伸向社会的触角,从而及时掌握新闻线索,获取新闻资源,为自己的新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跑”基层,体察民情民意

新闻是媒体为人民群众提供的精神食粮。衡量一家媒体的新闻内容、新闻品味、新闻质量是否过硬,要以人民群众满不满意为检验标准。新闻记者必须深入群众,扎根基层,准确体察民情民意。从最初秉持的群众路线,到前些年提倡的“三贴近”,再到当前开展的“走转改”活动,我们党在各个时期对新闻工作者都明确提出了深入基层的要求。“跑”基层要防止“蜻蜓点水”和“走马观花”,只有实实在在地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诚心诚意地体察群众所思所想,了解群众中发生的新闻事件,才会有取之不竭的新闻源泉和写作灵感。

(三)“跑”现场,观察生动细节

现场是记者采访时应该占据的最佳方位。记者只有亲临现场,才能核实新闻真伪,调整新闻角度,提炼新闻主题,采集生动细节。记者在现场要保持高度机敏,调动大脑和眼、耳、口、鼻、手等感官,观察、发掘新闻素材,分析新闻现象,得出准确结论。

《常州日报》在2016年的改版方案中旗帜鲜明地提出“到新闻现场的那一头去”。从会场和会议材料这一头,到材料中提到的那一头去;从主管部门这一头,到具体当事者那一头去;从活动起点的这一头,到活动收尾的那一头去。为此,《常州日报》在A1版新开了年度重点栏目——“在现场”,要求记者不仅要置身现场,还要有观察、有发现、有思考、有提炼。同时,《常州日报》还提高了“在现场”稿件的考核分值。“新政”自实施以来,在记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现在,记者遇到新闻线索,首先想的是如何到现场去完善采访,这使报纸版面的鲜活度得到明显提升。

(四)“跑”一线,挖掘独家新闻

现在,媒体人常常感叹独家新闻越来越少了,并把原因完全归咎于网络发达和新闻竞争充分。不能否认,网络发达和新闻竞争让“封锁消息”变得非常困难,但是靠封锁才能得到的独家新闻,往往是他人发现或提供的“二手货”,要么何谈封锁。而那些记者自己在一线和现场发掘、观察、思考、提炼出来的新闻,才能成为真正的独家新闻,别人想挖也挖不去。新闻发生在一线,很多情况下,新闻当事人和知情者并不具备新闻专业知识。所以,好新闻不会找上门来,只有靠记者到一线去寻获和发现。

世界那么大,新闻无限多。多到一线和现场跑一跑,就一定会有惊喜的发现。

中图分类号:G2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145-02

猜你喜欢

新闻线索
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探析
浅谈记者如何获取众多的新闻线索
探索电视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应用探讨
浅谈基层媒体记者如何发现新闻线索
报社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策略探讨
报社记者寻找新闻线索的策略
新闻线索
电视台记者获取新闻线索的有效途径研究
新闻线索的筛选与运用
要善于发现新闻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