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耳朵看世界
——新闻广播的艺术表达之广播特写
2016-02-28张维
张 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用耳朵看世界
——新闻广播的艺术表达之广播特写
张 维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摘 要:广播特写是建立在事件真实性的基础上,对实况录音和语言进行声音蒙太奇的组接,通过艺术的手法真实突出地再现客观事物、人物及其活动场景,使节目具有强烈的吸引力、想象力和感染力。使广播节目的听众能够通过耳朵来“看”到真实事件的发展,是新闻类广播节目增强感染力的好体裁。
关键词:广播特写;新闻特写;声音的纪录片;声音蒙太奇
特写是新闻的一种体裁,重点强调再现一个事件中具有代表性的情节、人物的局部情况,是仅仅通过剖析事件的横向切面来再现事实,而不是对事件全面笼统的描述。反映一个事物的特定侧面,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便是广播特写的表达手法。广播特写的意义并非仅仅新闻特写这一个方面,也是声音的记录片,西方将这类特写称之为“文学特写”。广播特写这一题材进入中国的时间并不久,国外开拓广播特写较早,在欧洲,麦陆利奇国际广播节、欧广联等国际广播联合会都将广播特写作为一项重点的艺术成就来评奖和参展。本文将以《谁谋杀了洛丽塔?》和《一个人的渡口》两篇形式不同的广播特写对广播特写的特点进行归纳和阐述。
1 广播特写的生命——真实性
广播特写属于新闻范畴,所以真实性是广播特写的生命。《谁杀害了洛丽塔?》的背景是一件真实的轰动全法国的一个事件,以此事件为出发点深度挖掘已被熟知的新闻事件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2009年1月20日,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女儿被发现惨死在马赛圣比埃尔区的一所公寓里。这个事件在短时间内登上了法国各主要媒体的头条。《一个人的渡口》曾获得2001年亚广联信息节目奖。通过广播特写的创作手法,利用环境音响、同期声的记录及后期规范的整理,让文化背景不同的国际评委能够从中感受到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中国农村百岁老人的真实的生存状态,说明了广播特写不仅可以形象地为听众展示真实的事情进展状态,并且能将画面进行拓展和延伸。两部作品表现的都是真实的故事和事件。
2 广播特写的灵魂——选题的吸引力
一个优秀广播节目的诞生,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拥有一个好的选题。广播、电视的媒体运作方式与网络媒体的运作方式的不同点主要是“被动”与“主动”,“被动”是指人们接受广播或电视的信息一般情况下是被动的,我们播什么,观众看什么。而“主动”是指上网浏览信息的主观性较强,人们喜欢通过网络主动搜寻想要看的信息。广播信息怎样使人心甘情愿的被动接受信息,可以从“好奇”入手。“好奇”是人被动接受信息的主要原因。
在《谁杀了洛丽塔?》的开头片段中,通过检察官助理对事件事实、结果的交待吸引着观众去了解事实的过程和真相,整个节目完全通过与洛丽塔相识的人、见过洛丽塔的人对洛丽塔的评价和对洛丽塔近期行为讲述,使听众通过这些线索直面现场,自行探索整个事件的经过,自行来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相比之下,《一个人的渡口》在选题的吸引力程度上是与《谁杀了洛丽塔?》有一定的差距的,不过《一个人的渡口》体现的是人文风情,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的纪录和传承。这样的选题是经得起历史的考验的,鲁迅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说的就是只有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艺术作品才能够被国际认可,才能够在世界文化宝库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席之地。作品能不能“卖座”,能不能获得听众的关注和反映,关键在于作品的选题是不是人们的关注点及好奇点。
3 广播特写的力量之源——创新
从最简单的新闻播报,到广播剧的流行,再到广播特写的广泛运用及艺术加工,广播一直在顺应时代的步伐不断进步。如新闻特写,通过广播来播报新闻首先占有了时效性强的优势,其次广播的互动性可以及时为听众解难解惑,最后广播特写的特点——内容真实、画面感强、参与感强,在新闻特写中能发挥地淋漓尽致。在保证这些特点的前提下,通过与新媒体的融合把电台的新闻通过网络平台推进人们的网络生活中,就能够获取更多的关注度。触类旁通是创新的一个方法,广播特写的研究者更应该通过对电视纪录片的学习和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习国际广播特写节目。以学习消化为创新做基石,多出作品多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改正问题,以此作为创新的出发点,使广播特写更加具有中国特色,更加适应中国的听众,使广播特写得到更好地发展,让人更好地通过耳朵来“看”世界。
参考文献:
[1]李宏.一幅法国社区和个人命运的画卷[J].中国广播,2013(11).
[2]李宏.布朗—国际广播特写大家[J].中国广播,2014(10).
[2]曹璐.从《一个人的渡口》看听觉联想空间[J].中国广播,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