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互联时代的重大纪念性报道创新
2016-02-28梁一戈何清平
梁一戈何清平
(1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2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移动互联时代的重大纪念性报道创新
梁一戈1何清平2
(1南京政治学院,南京 210003;2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为主体的新媒体平台成为了新闻传播的重要舞台。重大纪念性报道需要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传播特点,不断优化宣传报道方式。本文分析了移动互联时代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呈现特点,梳理了近期媒体组织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创新尝试,旨在为移动互联时代优化重大纪念性报道提出优化策略。
重大纪念性报道;移动互联时代;新媒体平台
重大纪念性报道是“针对某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人物或历史纪念而展开的报道,它是基于对新闻题材而划分的一种新闻形态”。[1]重大纪念性报道作为新闻宣传的常见题材,通过回顾历史发展、总结历史经验,充分发挥思想引领与舆论引导作用。当前,新的信息传播环境使一些传统的新闻报道与呈现方式不再适应,全新的重大纪念性报道方式应运而生。媒体在组织重大纪念性报道时,如何充分彰显历史题材的深厚底蕴价值,不断优化重大纪念性报道的报道方式,制作出受众喜爱的报道作品,成为业界关注的现实课题。
一、移动互联时代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呈现特点
新闻传播的具体方式在移动互联时代不断演变优化,相比于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媒体,更具移动性、交互性的新媒体平台可以用全新的报道方式展现历史、联系现实,在重大纪念性报道中有着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一)互动的传播方式
新媒体平台应用的核心之一是实现互动传播,这让新闻作品的传播与社交互动行为更加紧密地结合,更具有交互性、参与性,甚至可以通过互动平台线上招募组织用户参与活动,促使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即用户生成内容)的生产。例如“我们的长征在路上”网络名人进军营活动,策划方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互动传播优势,组织数十位网络名人和军地多家媒体共同参与到寻访中,依托新媒体平台充分与受众展开互动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报道与传播效果。
(二)多元的报道形式
新媒体为不同形式的新闻作品实现融合传播提供了平台,报道可以围绕选题制作出不同类型的新闻作品,通过在同一平台的组合发布达到良好的报道效果。一组重大纪念性报道可以根据目标受众的喜好制作成不同的作品形式,在新媒体平台组合发布文字报道、图片报道、音频报道、视频报道等不同种类的新闻报道,让重大纪念性报道形式更具多元性,丰富了报纸特刊、电视专题等单一传统媒体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形式。
(三)生动的作品呈现
重大纪念性报道虽然注重严肃性与思想性,但在新闻作品的具体呈现上也需要生动,引人入胜。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更能够通过创新策划和技术手段,让重大纪念性报道的作品更为立体化、场景化,达到生动叙述历史、紧密联系现实的效果。例如,新华社推出网络直播《红色追寻——三个年轻人的长征路》,采用网络直播的形式再现红军长征的艰苦历程,通过新华社客户端、腾讯新闻客户端等平台向受众进行直播展示,这样的生动呈现受到了观众普遍青睐。
(四)丰富的题材内容
重大纪念性报道是对具有纪念意义的历史事件展开的内容丰富的深度报道,为受众提供丰富的内容和思想,力求通过报道给读者留下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留下一些珍贵的史料,留下一些感人的故事。在新媒体平台上,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内容发布不再像传统媒体那样受到版面、播出时间的限制,在信息容量上可以更加丰富,围绕报道主题拓展资料素材,通过资源链接为读者提供深度阅读内容。
二、移动互联时代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创新
以2016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主题报道为例,媒体依托新媒体平台展开了积极实践,通过微博微信平台、新闻客户端进行了相关题材的策划报道。不同平台的运营团队都积极利用新媒体创新报道方式,展开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一)组合多元的新闻作品
媒体在组织纪念长征胜利的主题报道中,虽然运营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的媒体团队专业领域不同,但具体的发布平台在进行主题报道时,报道形式往往相互补充、组合多元。例如,电视台等视频媒体主要生产视频新闻作品,而新闻网站、微博微信平台则以图文报道为主,音频、视频内容相对缺乏,这就需要不同媒体间的内容互补。在新闻作品的呈现上,稿件不仅仅囿于简单的“文字+图片”的报道方式,而是通过不同的报道形式进行多元组合,较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作品场景化、立体化、互动化上的优势,使新媒体平台上展现出文字、图片、音视频、H5等不同报道形式的新闻作品。
(二)丰富多彩的原创内容
重大纪念性报道是基于史实资料进行的报道,在采访权限、信息获取上不如时政新闻、军事新闻那样把关严格,有较为广阔的原创空间。相比而言,媒体在新媒体平台投入的采编力量与传统媒体成熟的采编团队相比虽然较为薄弱,但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并不只是转载其他媒体发布的新闻作品,而是针对平台本身传播特性策划采写的原创内容,呈现出许多独具特色的原创新闻作品。例如,解放军报融媒体报道团队推出的《长征组歌》系列作品,依托八一电视采编团队,采取无人机航拍、VR设备录制等新颖的拍摄方式重新演绎革命歌曲,通过中国军网和新媒体平台发布,取得了良好的报道效果。
(三)不断出新的报道形式
新闻报道的最终呈现形式与新闻作品的内容质量同样重要,好的内容如果没有通过受众喜爱的形式呈现出来,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报道效果,这就要求媒体要在报道形式上不断创新。在纪念长征胜利主题报道中,媒体依托新媒体平台逐渐树立起融合新闻的报道理念,尝试组建融媒体报道团队对新闻作品进行整体设计,优化报道策划与文案设计,在新闻作品的最终呈现上不断推陈出新。例如,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推出的H5作品《重回战场:你能在长征路上走多远?》,采用答题闯关模拟长征征途形式,通过精巧的文案策划与场景设计提升作品的设计交互性与用户参与性,有效利用微信平台实现了互动传播,作品上线两天内点击量就超过了70万。
三、移动互联时代重大纪念性报道的优化策略
媒体运用新媒体平台展开了许多创新尝试,但仍有一些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在依托新媒体进行组织历史题材时,媒体应不断更新思维方式,树立起融媒体报道理念,善于运用技术手段优化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呈现方式,在选题策划、语言风格等方面更加贴合新媒体平台的传播特点。
(一)树立融合新闻理念
所谓“融合新闻”(Convergent News),是指融合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超链接以及GPS位置信息等多媒体产品形式的新闻形态。[2]新媒体重大纪念性报道应不断追求作品形式上的丰富形态,更多呈现为融合多种新闻形态的新闻作品。目前,媒体的新媒体平台主要依托的仍是传统媒体的人员架构,在组织运行和报道理念上应努力克服传统媒体报道思维的影响,在组织重大纪念性报道时更多运用跨媒体的新闻报道理念,与不同类型的媒体团队进行内容合作与共享,充实本终端的信息内容,形成融合化的重大纪念性报道。
(二)创新叙述表现方式
表现历史人物是重大纪念性报道的重点,应充分依托新媒体技术手段表现历史人物的方式,以新视角讲述老故事。重大纪念性报道想要讲述好历史人物故事,不但要讲述好具有显著性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同时也要讲述好特定历史中平凡人物的故事,并通过新的技术手段呈现出来。应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优化叙述方式,以新颖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在策划新闻报道时,置历史人物故事于鲜明的历史场景之中,通过技术手段增强新闻作品的历史感、场景感。
(三)优化语言文字风格
移动互联时代,新闻报道的话语体系与语言风格必须与时俱进,积极适应社交媒体用户的阅读习惯与心理需求,增强语言风格的亲和力、贴近性,让文字平易近人、生动活泼,引发受众强烈共鸣。新媒体开展重大纪念性报道也应善于运用社交媒体的语言风格,营造与用户平等交流的语境。例如“周小平同志”微信公众号推出的网络评论《我们依旧喜欢你,像风再走两万五千里去看你》一文,以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作为评论标题,正文摒弃居高临下、空洞说教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依托史实娓娓道来,以独特的视角与生动的语言建构了精致细腻的文本表达,感动并激励读者。
(四)提升参与互动效果
新媒体作为社交媒体平台的终端,同时也聚集着UGC生产优势,即用户本身也具有很强的内容资源生产能力。因此,新媒体重大纪念性报道的选题策划,可以充分通过与终端用户的互动丰富报道内容,在策划时主动设置话题让用户参与讨论、提供内容,让重大纪念性报道具有较强的参与性。例如,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军报记者”微博主持发起的话题“晒晒爷爷的从军照”,引导微博用户上传家中老英雄、老前辈的军装照片,讲述不为人知的家传故事,话题阅读量2228.8万,引发讨论2232次,赢得了网友上万次点赞,有效以建构参与性、互动性的选题策划极大地丰富了重大纪念性报道的内容。
[1] 陈璐霞.人民网与新浪网“建党90周年”专题报道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王君超.融合新闻的定义、实践与改进途径[J].中国报业(上),2014(9):75.
G206
A
1674-8883(2016)22-0048-01
梁一戈,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专业硕士研究生。何清平,重庆日报时政社会部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