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专业化新闻报道驳斥网络谣言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禽流感谣言专业化

黄 鑫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探析专业化新闻报道驳斥网络谣言

黄 鑫

(渤海大学 艺术与传媒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伴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社区论坛等新型媒介方式的出现,以及定制类信息推送功能的实现,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巨变等影响,尤其是重大事件后,网络不实言论层出不穷。本文通过对发生网络谣言的关键因素等方面的深层原因进行分析,探讨专业化新闻报道如何以正视听,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方法来有效制约网络谣言的发生和发展,并制定有效方案,对此试图作出有效的研究。

网络谣言;专业化新闻报道;以正视听;建设性方案

近年来,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社区论坛这种新型媒介方式的出现,以及定制类信息推送功能的实现,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变。施拉姆说,“传播一词和社区一词的关联并非偶然,没有传播就不会有社区,而没有社区也同样不会有传播”。[1]舆论风险不断增大,在重大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不实言论层出不穷。由于无从辨别网络信息的真伪,受众就容易成为谣言的传播者。对于以捕捉敏感信息为己任的媒体,如何提供专业化的新闻报道来辨别真伪、以正视听,实为迫切。

一、影响网络谣言的关键因素

(一)随重大事件衍生

受公众关注的健康安全疫情,是谣言兴起的主要阵营之一。比如近几年来,中国局部地区出现了禽流感(H7N9)后,疫情谣言在网络上被热传。

2013年4月8日,正当禽流感这一疫情袭击华东地区时,不少微信圈转播一则谣言为:“一位在北京某医院工作的朋友提醒,这家医院已查出一个H7N9疑似病例,近期请大家注意。”

2014年春节期间,禽流感再次出现,微博与微信中在2月10日出现了谣言:“北京通州区医院患者昨天凌晨4点21分因H7N9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刚刚中央二套电视新闻已播出,暂时别吃鸡肉、鸭肉了,因通州到天津5570头家禽感染了。通州刚开完紧急会议,周边的河北及天津市已有多人被感染,齐善庄一个,北姚园一个,收到后马上发给你关心的人,预防胜过治疗。”

(二)谣言编制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从上述两则谣言中可以看出,之所以能被不明真相的群众所传播,源于信息编制具有可信性。首先,这些谣言都具有“温馨提醒”作用,让受众认为有“关心”的成分,进而认同信息制造者应是掌握或将接近事实真相者。

第一则谣言中,“一位在北京某家医院工作的朋友”这种字眼极具煽动力,在受众的常识判断中,谣言制造者貌似锁定为医疗界内部人士,增加了可信度。第二则谣言的“信息”表达更“充分”,“凌晨4点21分”,“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刚刚中央二套电视新闻已播出”,“通州到天津5570头家禽感染”,“齐善庄一个,北姚园一个”,这些表述传达了“准确”的细节,又貌似权威。

而事实上,据之后的专业化媒体报道和政府官方辟谣,第一则谣言中,那位“在北京某家医院工作的朋友”经过多轮转发之后,最终也未查出究竟为何人,而第二个谣言里的诸多细节,都系杜撰捏造。

(三)政府部门信息披露不充分或缺位

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快速、大量地被传播和转发,重要原因是官方政府相关部门对这些重大事件在信息披露上还有瑕疵。一方面是披露时间与公众期望的时间还有差距。比如在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公众期待第一时间得知真相,而政府作为权威信息掌握机构,往往在信息核实上要花费一定时间,而且为了精确性,以免有误的信息发布后给社会造成负面的舆论引导,发布信息相对迟滞。

另一方面,政府的信息发布还有一定缺位。例如,在2013年4月的禽流感事件中,中央媒体选择性忽略内容,使网络上空出了大幅度的流言空间。4月13日上午,北京市卫生局官网公布确诊首个病例的新闻通稿,但引起了公众在情绪上的不满。有网友称,“全文1881字,只用了683字介绍了病例救治,1198字都用来表扬防控有效、救治及时、领导重视、夜以继日之类,吹成习惯了很不好,大家要的是结果”。

之所以有这种争议声音,其原因在于现阶段内,公众真正渴望获取的有效信息与政府发布的信息有一定偏差,公众已厌倦了歌功颂德式宣传,真正渴望的是有关键内容的核心事实信息。

(四)受诚信阴影历史所影响

网络谣言从表面上看,是由于便利的多样化传播途径所致,而其根本在于,近年来政府信息公布与公众信息需求两者之间的诚信关系阴影还没有祛除。

上述两则关于禽流感的谣言,是将民众的不安心理、恐慌感放大了数倍,进而产生认同,广被传播。客观上,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事件瞒报、迟报风波,也让这种诚信危机凸显。在禽流感这种同类事件中,可追根溯源至2003年,当时在全国爆发的大型疫情SARS(非典)事件,被官方隐瞒了长达4个月之久,而这种历史事件无疑让公众心理蒙上了巨大阴影,这也为如今的网络谣言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环境。

二、专业化新闻报道如何以正视听

专业化记者应以一种理性的、科学研究式的态度来开展调查,以第一手的调查素材,最终形成紧凑的、符合逻辑的专业报道。这是应对谣言的有力回击,有助于真实信息的传播,促进社会的良性舆论秩序。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在专业、权威的调查基础上

分析与比较,这是专业化记者工作的两个最基本方法。[2]近年来,PM2.5的持续空气污染被国人所关注。

2013年底,一位自称“物理博士”的作者“马可安”分别通过微博发表了两篇文章,造谣称华北雾霾的真实原因来源于核污染,与内蒙古伴有铀类放射性元素的煤炭利用有关。两篇文章在经过微信转发后,阅读量超过50万人次,引起社会强烈关注。

新闻业界以专业报道见长的《财经》杂志,在2014年第一期刊物上发表独家调查《雾霾追因》,证实了上述说法为谣言。撰文记者的调查方式是采访多位国内权威的大气物理专家、核安全专家,详细地从专业常识上解读了两个领域的特殊问题,指出谣言的观点缺乏最关键的专业数据支持,证实了此文是“误导公众,说外行话”。

此外,记者还采访调查到,关于放射性污染方面国家法律规定,各省环保部门均应设立辐射环境监督站。而近期,华北、东北尤其是内蒙古等地的监测中,尚未发现谣言所提及的放射性元素异常进入大气层,进而导致持续雾霾。因此,这种以专业化视角切入的报道方式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独立调查性。

(二)重点驳斥谣言的关键细节信息纰漏

《雾霾追因》一文对于谣言的拆穿,还重点体现在驳斥了关键性的细节信息问题。比如谣言作者的“马可安”名字是化名,而“物理博士”的学术背景也被证伪,具体表述为“作者不愿透露其学术背景,仅称‘我现在从事的不是科研职业,也并非地质专家、环境科学家、放射医学专家和物理学专家’”。这种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可击破公众印象中谣言制造者身份上的权威。

另一方面,这种专业化的回应,还体现在找到了关键点,“作者缺乏该领域的基本常识,在推理逻辑上也缺乏严格论证和数据支持”。而且,还戳破了谣言中所发明的“核雾染”新名词,指出这一新词是为了让大气雾霾与核污染两个问题关联到一起,缩写而吸人眼球,非专有名词。

(三)拆解并证伪谣言的构成逻辑

专业化的报道,力求还原谣言的生成逻辑,以给公众读者更清晰的常识判断。经过调查采访后,《雾霾追因》一文指出了此类谣言的逻辑悖论。

为什么会有“核雾染”谣言呢?经记者调查后发现,PM2.5源解析这种专业问题还有很长的科研路要走,在科研技术复杂、很难充分解释的情况下,关于雾霾的杂音就借机滋生了。另外,之所以造谣,是因为目前专家们对持续雾霾的解释不足以令人信服,而核污染的危害与影响为人所知,因此将两者进行关联后会更加引人关注。

(四)提出建设性方案

作为专业化的新闻报道,应该具有全局观立场,既保证有权威的调查和信息,拆穿谣言的虚假,也要提供如何防治的建设性方案。在2013年禽流感事件中,《财经》杂志专门从谣言防治的角度发表了《谣言涨息与舆情张弛》。此文提出:政府的信誉是逐渐建立的,如果此前有隐瞒疫情的历史,公众的不信任感的化解必须要持续花费更长时间,政府应该在这方面持续作为,以从根本上消弭历史阴影的影响。而且,专业化的新闻报道还应该给出国际上,尤其是发达国家应对谣言的措施,给国内提供一定借鉴和启示。比如《财经》杂志在此文中提出了,中国应当评估和重建风险危机管理中最重要的风险沟通体系。

总之,谣言止于智者。充分的信息公开与专业化新闻报道,是一种“以舆论治舆论”击破谣言的理想方式。

[1] 威尔伯·施拉姆(美).传播学概论[M] .李启,周立方,译.新华出版社,1983:3.

[2] 梅尔文·门彻(美).新闻报道与写作[M]. 展江,译.华夏出版社,2003:420.

G212

A

1674-8883(2016)20-0271-02

猜你喜欢

禽流感谣言专业化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艾叶烟熏法能预防人禽流感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谣言π=4!
防治H7N9 禽流感 家长知多少
谣言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论专业化老年媒体的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