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报纸中的气象新闻——从气象新闻工作者角度看气象报道中的困境及应对之策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可读性天气预报气象

韦 炜

(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浅析报纸中的气象新闻——从气象新闻工作者角度看气象报道中的困境及应对之策

韦 炜

(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1)

气象新闻能为公众生活、行业生产、政府决策提供重要的信息,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晚报、都市报等服务类报纸是气象新闻传播的重要媒介,相比于气象部门内部刊物,以及手机App、微信等新生媒体,服务类报纸中的气象新闻在准确性、时效性和可读性上都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本文试图从气象新闻工作者角度,通过对问题的探讨,找准报纸气象新闻报道的定位,让气象新闻报道焕发新气象。

报纸;气象新闻;对策

一、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一)气象新闻的涵义

《中国新闻实用大辞典》关于“气象新闻”的涵义是这样界定的:“气象新闻是指向人们提供气象服务的新闻。”从本质上说,气象新闻属于服务性新闻,要将短期或长期的天气趋势告知公众,以利于受众合理安排生产生活,其主要特点是实用性,强调可操作性,要求具体、真实。

(二)报纸中的气象新闻

正是由于气象新闻报具有服务特征,而都市类、晚报类的市民报的定位贴近于受众的实际生活,因此需要在服务型新闻的细节上做足文章。有趣的是,“气象新闻”的提出也是从都市类报纸改版时开始的。2003年4月2日,《南方都市报》全新改版,改版后的报纸开辟了“风云榜气象新闻版”,自此,更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气象新闻”报道,有专门的气象跑口记者,使气象新闻慢慢变成了新闻媒体上重要的新闻品种。

二、当前纸媒气象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气象新闻的准确性问题

气象新闻是气象记者、编辑在气象数据基础上的二次加工,实际上,都市报中的气象新闻报道时常说出外行话,除了天气预报本身准确率的因素,这也会让气象新闻陷入“不准”的尴尬境地。加之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制作新闻标题时或多追求“标题党”,如每到夏初或冬初的时候,一些媒体会出现“今年将迎酷暑”“今年是个暖冬”之类的预测性报道,有的还被冠以“有史以来”之类的字眼。事实上,气象部门对于中长期趋势性预报非常谨慎,一般是事后统计得出的结论。

(二)气象新闻的时效性问题

一个重要问题是报纸本身的出版周期与天气预报周期不对称。天气预报每3小时更新一次,特殊天气更为频繁。而对晚报、都市类等服务类报纸来说,基本上每天一次出版印刷。同时,在时间划分上,天气预报有其严格的对位,比如今天夜间是指当天晚上8点到次日早上8点,明天白天是指次日早上8点到晚上8点。而我们习惯于把天亮到天黑定为白天,天气预报的日界划分却是按照8点对8点划分的。

在时效性问题上,新型的移动互联网无疑走在了前面。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争取自己的客户群,这对于报纸来说是一大考验。

(三)气象新闻的可读性问题

随着技术的进步,电视在气象预报中可采用全息投影等手段来表达气象信息,天气App、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也日趋丰富。在这种竞争压力下,有效提高报纸气象新闻的可读性,就更具现实意义。

气象信息的一大特点是专业性强,反映在标题上便是平淡、没有悬念,在内容上缺少对天气预报的延伸报道。其次,有些报纸虽然用了彩色气象图,但基本上还是文字新闻主打粗黑标题顶上,直观醒目的气象图排在中下部。传播学中有一个“获取信息最省力原则”,即受众在获取信息时尽量少投入而达到目的,若一个标示图就能让“阴转雨加雪”等气象信息一目了然,在共同的语义空间下,读者就可见图知意。

三、应对之策

(一)气象新闻更重服务性

一篇好的新闻作品需同时具备服务性、贴近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服务类报纸的气象新闻想要真正贴近民生、服务民生和引导民生,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报道模式,不仅要着眼于天气趋势的报道,还要提供应对指导等全方位的气象信息服务,适时为受众群体进行必要的提醒,体现社会服务的价值和功能,这也是我们所说的科普价值。

气象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已不限于是穿什么衣服、要不要带伞这样“不痛不痒”的信息支持,更多的是涉及农业、交通、通信、环保等社会诸多专业领域。因此,在做气象新闻时,要充分考虑气象对相关领域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此外,在新闻中介绍气象小百科、气象科学技术以及历史天气对比,可以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同时,在报道形式上,可更多采用民间谚语及网络语,综合运用文字、地图、小图标及照片、漫画等版面元素,可以使版面更加生动、活泼和醒目。

(二)打造“专家型”记者

由于气象新闻的服务性、生动性特点,所以报道不能像气象部门的技术报告,不能是预报数据的简单堆砌,而更需要记者编辑进行“翻译”,进而加入分析判断。

因此,就气象新闻来说,记者不仅要充分掌握与气象相关的知识,不断钻研,不断更新,不说外行话,对简单的气象数据作深入浅出的解读,还要有能吃透公众的心思,把天气的最新动态用最易懂、最形象的话语传达给读者,给气象与民生有关的领域提供指导建议,做到精辟准确、恰到好处,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稳扎的专业积淀和职业素养作支撑。

(三)注重媒体内外的合作

由于气象对民生的影响大、范围广,要让气象新闻成为报纸的特色和品牌,已经不是单个记者、单个部门能够做到的,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参与非常重要。

比如寒潮会给人们的身体、出行以及农业等行业造成重大影响,报道内容涉及气象、医疗卫生等相关领域,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通力合作,才能作出有深度、可读性强的报道。注重媒体内外的合作,是探索气象新闻报道的有益尝试。

让天气信息栏目化,也是个不错的尝试。比如打造气象专家和专属记者,开创他们的署名专栏,塑造专业权威形象,可这样增强报道的可信度和可读性。

[1] 张鹏,苟旭迪.民生新闻现状和发展趋势[J].青年记者,2012(32):20.

[2] 王定兴.论气象报道写作观念的转变[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8):67.

[3] 梁晓妮,雷俊.浅议新闻策划在浙江天气网的新闻采编中的运用[J].浙江气象,2014(03):29.

[4] 李傲.浅谈写好气象新闻的几个要素[J].新闻传播,2014(10):51-52.

[5] 谭萍.谈气象新闻写作中的“五感”[J].气象科普论坛,2015(06):61-32.

G212

A

1674-8883(2016)20-0212-01

猜你喜欢

可读性天气预报气象
气象树
《内蒙古气象》征稿简则
气象战士之歌
测不准的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前世今生
大国气象
中期天气预报
对增强吸引力可读性引导力的几点思考
浅谈对提高党报可读性的几点看法
小小天气预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