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媒体背景下报纸编辑的转型
2016-02-28曹萍
曹 萍
(河南日报社,河南 郑州 450000)
浅谈新媒体背景下报纸编辑的转型
曹 萍
(河南日报社,河南 郑州 450000)
各种新媒体的兴起和迅猛发展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环境,作为传统媒体的报纸受到了巨大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转型势在必行。笔者从新媒体兴起后的传播特点出发,阐述在新的传播环境下,面对新媒体的挑战,报纸编辑要从角色定位到编辑方法等方面进行转型,才能保持报纸的竞争力。
报纸编辑;新媒体;转型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全新的传播媒介,从最初的门户网站、博客、微博,到如今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微信、App等移动客户终端,带来了全新的传播环境、传播渠道和传播模式,也颠覆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
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用户达13.06亿户,普及率达95.5部每百人。在来势凶猛的新媒体面前,古老的信息传播渠道——报纸,日益被边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面对新兴媒体的“各路夹击”,报纸想要突出重围,就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在发展自身优势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的特征,挖掘自身特点,打造资源整合、内容兼容的融合媒体。
处于报纸核心环节的编辑更是报纸转型升级中的关键,其要转换思路,加强互联网思维,重新定位编辑工作,创新编辑方法,在有限的版面上拓展报纸的价值。
一、编辑角色的转变——变“来料加工”为主动策划
一直以来,编辑就是一个无名的“幕后英雄”,做的是被动的“来料加工”工作,在记者来稿的基础上被动地进行选择加工、版面编排。然而,这种以编者为中心的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读者的需求。
新兴的各种网络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海量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之相对,报纸的劣势就是时效滞后及信息量有限。这边新闻刚刚发生,手机上的微信或者客户端就第一时间发出了相关信息,而想要在报纸上看到这则新闻就要等到第二天了,新闻也变成了“旧闻”。但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海量的信息往往伴随信息不够准确和信息泛滥的问题。有学者指出,获得足够的信息在新媒体时代已经不是问题,反倒是如何在海量信息中获取信息本来的面目、还原事实本来的全貌成了困难的事情。
所以,进行深度报道是报纸应对新媒体挑战的重要手段。权威、客观、准确是报纸的优势,通过充分调查采访、整合梳理,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在众说纷纭中发出最权威的声音,并赢得读者的信任。
进行深度报道要求报纸编辑从幕后走到台前,精心进行新闻策划,成为新闻报道的总导演,从选题策划、取舍稿件、编辑加工、前后方沟通、版面统筹等多方面认真谋划,提前介入采访,[1]成稿后再根据情况进行编辑加工,放大亮点、补充不足、链接背景资料等,对读者最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解读。
报纸的深度报道深刻剖析新闻事件背后的东西,触及新闻真相,把握新闻真实,反映新闻事件本质,揭示新闻事件内涵,做到像默多克说的那样,“让报纸成为新闻的解读者”,在有限的版面上呈现最具价值的新闻能够大大提高报纸的影响力,打造报纸的品牌形象。
二、编辑方法的转变——不断丰富表现形式
有了好的新闻,要在版面上达到最佳的呈现效果就要考验编辑版面编排的能力了。在全媒体背景下,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元化,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传统的报纸编辑仅仅是改改记者稿件的错别字、病句,然后按照固有的模式在版面上编排,这样一成不变的编辑方法已经不再适用于如今的传播环境。
好的报道需要好的呈现模式,不断创新版面编排形式,丰富版面编排的手段,是新媒体环境下编辑转型的必修课。
报纸毕竟是一种静态的信息传播载体,在版面编排过程中应多在视觉、信息、阅读体验等方面做文章。例如,在读图时代,图片的运用在版面编排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张有视觉冲击力的图片对整个版面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整个版面“活”起来,快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为解读性的新闻报道配以解释性的图表也是一个重要的编辑方法。记者提交的稿子可能全是文字,将很多关键性内容埋没其中,编辑可以通过提炼整合,增加关键词、背景深化、相关链接等,将最核心的内容以图表、配图等方式表达出来,会更加方便读者的阅读,同时也丰富了版面内容。
另外,配发评论也是编辑在工作中体现编辑思想的重要形式。“为什么在网络时代还要看报纸?”有人回答说:“因为报纸为我们提供了思想。”所以,评论是体现报纸思想的重要载体,编辑可以对某些新闻配上评论,尤其是具有争议性、有各种声音的新闻,哪怕是短短几句,提出观点,掷地有声,版面也因此变得更有分量。
三、编辑思维的转变——变“以编者为中心”为“以受众为中心”
新媒体是互联网的产物,而互联网最强调的就是用户体验。在报纸同新媒体结合的过程中,最先结合的就应该是这种用户至上的思维理念,将过去的“以编者为中心”变为“以读者为中心”。曾经报纸一家独大的时候,编辑选什么读者看什么,可以说是“卖方市场”,现在却是实实在在的“买方市场”,受众对报道不感兴趣,报纸的生存就面临困难,所以掌握、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非常重要。
新媒体环境下的编辑首先要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重视读者的阅读体验,并善于利用各种新媒体与读者的互动。报纸本身不能实现编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编辑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手段同受众进行互动,搜集受众关注的热点以及对某些报道的反馈等。[2]
以受众为中心,体现在编辑工作中,就是将最具价值、受众最为关心的问题以最便于阅读的方式呈现在报纸版面上。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使各种信息如潮水般涌向受众,可谓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充斥各种不实报道及虚假新闻。在这种背景下,报纸编辑最后一道把关人的责任显得更为重要。要善于利用新媒体,但更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筛选出真正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保持客观公正,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报纸的信息量虽然有限,但却能真正满足受众的需求。
[1] 朱家慧.浅谈如何当好新时期的报纸编辑[J].科学经济社会,2012(3):51-52.
[2] 陈彦玲.新媒体环境下对报纸编辑的素养要求[J].传播与版权,2016(2):37-39.
G214.1
A
1674-8883(2016)20-02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