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风格的转变——以新闻节目“口语化”为例

2016-02-28冯晓雯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口语化语态新闻节目

冯晓雯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1100)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风格的转变——以新闻节目“口语化”为例

冯晓雯

(华东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上海 201100)

21世纪以来,新媒体迅速发展并渗透到传统广播电视媒介中。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原有的播音风格已经不太适用于当下的媒介环境了,因此不得不作出改革,以适应新媒体带来的巨大变化。而现阶段,随着各类新闻节目的不断发展和观众对新闻节目要求的不断提高,新闻节目主持人的主持形式和主持风格也发生了较大变化。电视新闻语言作为主持人向观众传递信息的主要介质,对受众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而且主持人的播报语态也会直接影响节目的风格和播出效果。

新媒体;播音风格;“口语化”

如今,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无论是电视新闻的播报方式还是报道方式,其都对我国的传统媒体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为了灵活应对不同的媒介环境,更好地去了解从而满足受众的需求,我们必须作出改变。本文就以新闻节目播报逐步“口语化”为例,来探讨在新媒体盛行的大背景下播音风格的转变。

一、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

电视新闻节目在电视节目中担负着舆论引导、传递信息、宣传教育、服务大众的职责,起到了桥梁纽带并与受众交流沟通的作用。随着受众欣赏节目的品位不断提高,独具特色的电视新闻播报方式越来越被受众所追捧。电视新闻节目存在多种表达方式,而作为新型播报方式代表的“说”新闻引起了受众的广泛关注。但是“说”新闻以口语化“说”的表达方式不是立即转变而来的,在此期间,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转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一)播报语态

电视新闻节目承担着党和政府的宣传任务,是国家政治动向的晴雨表,因此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不是由媒体随意更改的,特别是央视及各省级卫视的《新闻联播》节目,象征着中国的政治权威和秩序。央视1978年开播的《新闻联播》,其社会背景、媒体性质和节目功能决定了它必然用相当严谨、严肃的新闻播报语态向受众传达信息。可以说,播报语态是中国电视新闻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形态和特点之前,报道宣传借助“新华体”文稿进行播报的语态,其是一种上传下达,传播者高高在上的支配性语态。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打开了国门,新观念、新思潮不断地涌进,这种严谨、严肃的播报语态在表现出固有优势的同时,也越来越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中国电视新闻业的现实,电视新闻语态面临新的突破。

(二)“播说”结合的语态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政治环境越来越宽松等因素的影响,受众越来越疲于以往那种“宣教”式的新闻播报方式。但是由于以《新闻联播》“播报”式为代表的电视新闻节目语态有其特殊的职能和政治象征意义,因此为了避免新的“播报”模式与原有的模式差距过大,于是“播说”结合这样一个新的电视新闻语态应运而生。从1993年起,《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节目的创建就是新闻节目的破冰之旅,其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改变了中国电视新闻节目的语态。其表现形式由原本的“宣教”模式向“宣教+新闻”模式过渡,这恰好也是新闻价值规律的回归。“播说”结合的语态是在原有播报式语态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略口语化的元素,使得新闻传播者没有此前呆板,新闻传播的内容更易于让老百姓接受。

二、电视新闻的“口语化”

(一)电视新闻“口语化”的产生与发展

与其他媒体相比,电视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俗。通俗是电视的优势也是本质。“通俗”使得电视能拥有比其他媒体更多的受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却忽略了这一点。我们的电视新闻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播”新闻。

1978年元旦,央视《新闻联播》正式创办,播音员们板着个脸看着结构严谨、语言精练的文字,带着老百姓怎么也学不会的极为规范的吐字发音和稳健的语调(被称为“播音腔”),把用书面语写成的新闻一字一句地读出来。因此,国外学者戏称当时中国的电视新闻是报纸新闻的“电视版”。虽然这种四平八稳的播报方式具有严谨、规范、权威等优点,但是它不仅没有发挥出电视的优势,反而违背了电视特别是新闻的本质。

1983年3月,在召开的第十一次广播电视会议上确立了新闻节目是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骨干,从此中国电视新闻步入发展轨道。栏目日益增多,中央电视台陆续增设了《晚间新闻》《午间新闻》《早间新闻》《体育新闻》《英语新闻》等。地方电视台中也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节目,如广东电视台的《国际纵横》、上海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等。但是即使增设了很多新的栏目,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全国各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也始终是以央视的《新闻联播》为标杆,主持风格仍然是一种“播”的形态。

90年代中期,逐渐出现了着眼于群众十分关心的重大报道题材、深入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揭示事件背后的真相、评述问题的意义等深度报道节目,如《焦点访谈》《新闻调查》《东方时空》等一批深度报道节目出现,获得了成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节目形式多样的同时,新闻报道的语态也慢慢发生了变化。由于节目形态的需要,主持人在传播新闻事件的时候语言在逐渐向口语化转变。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新闻改革的推进,电视新闻的报道范围日益开阔,有时政、经济、社会、民生等多个领域的新闻。尤其是2002年随着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的开播,中国电视新闻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电视民生新闻。它以“关注民生、民本表达”为特色,突出强调新闻的真实性、时效性、服务性,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南京零距离》的出现也真正意味着中国电视新闻“口语化”时代的到来。一时间,民生新闻成了各省市级电视台的新宠,新闻工作者把老百姓日常喜闻乐见的俗语、口语、流行语和常用语引进新闻报道当中。《南京零距离》“口语化”的新型播报方式给受众带来了新鲜感,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关注,其收视率也证明了“口语化”播音的成功。

2000年以后,中国电视新闻节目出现了娱乐化倾向。首先,在内容的选择上增加了“软新闻”而减少“硬新闻”;其次,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新闻事件的故事性、情节性;再次,由于新闻内容的软化和形式故事化的转变,新闻播报方式更普遍地运用了“说新闻”“讲新闻”的形式。电视新闻“口语化”的附加语言也同样重要,其要求主持人面带微笑,语气轻松随和,在形体上打破原有的“正襟危坐”,转为手拿钢笔、侧身而坐,或是手拿文稿随意站立,还有的自由走动,这种放松、平等的新闻播报方式得到了受众的认可和喜爱。

(二)新闻主持人“口语化”的表达

新闻节目“口语化”的表达,要求主持人在“说”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新闻内容控制声音力度、语速、节奏等细节。为了达到“说”和帮助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的效果,说话的语调要尽可能接近自然表达状态。

“口语化”在有声语言表达方面,要求其相对于以往的播报速度,说话的语速要偏快一些。在播报节奏上,可以根据内心情感的节奏改变说话的节奏,必要时可以自然地停顿一下,表达重要的内容时可以多加几个重音或者重复说。在词汇方面,口语化还表现为新闻主持人可以在新闻播报中使用当下的一些网络流行语。例如,“给力”“蚁族”等带有正面色彩或能体现社会正能量的词汇。当然,像“屌丝”“坑爹”“神马都是浮云”等词汇,因其语意及语法规范的原因,则显然不能用在新闻播报中。既然是“说”新闻,那么主持人在内容表达方面要区别于书面语的表达,要深入浅出,不管新闻事件有多复杂,都要用尽可能浅显易懂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因此,“说新闻”时主持人必须考虑到每句话、每个词说出去之后,受众能不能理解。

三、电视新闻“口语化”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一)增加节目的亲和力

“口语化”可以增强电视新闻节目的亲和力,因为口语本身就具有亲和力,因此可以满足老百姓的心理需求和文化需求。但是主持人在追求新闻播报语言贴近生活的同时,要注重把握新闻的导向性,即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导向性,不能为了追求生活化而使得新闻节目走向低俗化。江苏卫视的《南京零距离》、山东电视台齐鲁频道的《小溪办事》等节目,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还尤其注意加强与受众之间的互动,从而拉近了与受众的距离,口语化的新闻播报也因此显得更加自然。

(二)通俗易懂,引发受众共鸣

主持人作为媒体人应承担起社会责任,要传播让受众明白易懂的新闻,并引导社会舆论。要正确引导老百姓对新闻事件进行正确地思考,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报道视角一定要不断创新,在报道新闻事件之前要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解读,然后再从不同的角度,尤其要从一个新颖的角度用口语将新闻事件传播给受众。

四、结语

如今,在新媒体发展迅速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电视新闻节目从央视到各级地方电视台的主持风格整体都在发生较大变化。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求,不断吸引受众,就需要进一步改进自身的新闻主持风格和播报形式。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传统“播音腔”式的严肃的新闻播报形式越来越少,“口语化”的播音主持方式越来越受到观众喜爱,同时其在新闻信息的传达上显得更有成效。

[1] 李洋洋.口语化让新闻更精彩[J].新闻传播,2013(11):162.

[2] 张洪秀.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N].山西日报,2010-11-30(D03).

[3] 张良君. 60年来中国电视新闻的发展[J].新闻知识,2010(01):81-82.

[4] 李春媚.广播电视新闻语言口语化的探讨[J].西部广播电视,2013(12):97.

G222.2

A

1674-8883(2016)20-0121-01

猜你喜欢

口语化语态新闻节目
如何寻求口语化语言的艺术感染力
口语化歌词语言的长处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动词的时态与语态题这样得高分
莫言《红高梁》的语言艺术特色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媒介技术论”语态下的宗教形态与传播
邢非的诗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