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疫苗”事件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影响变量分析
2016-02-28刘敏
刘 敏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非法疫苗”事件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影响变量分析
刘 敏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辽宁 大连 116024)
近年来,微博、微信已成为网民表达舆论不可或缺的公共场域。微博即时的信息发布形式,微信病毒式的传播方式,在加快网络舆论生成速度的同时也加大了舆论不可控的概率。2016年3月中旬发生的“非法疫苗”事件,借助“两微”特殊舆论平台的传播而变得错综复杂,形成舆论的“蝴蝶效应”,最终引发全方位的“舆论海啸”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演变路径,从网络媒体、网民以及传统媒体三方面分析网络舆论“蝴蝶效应”成因,希望能有效发挥网络舆论的正面效应。
“非法疫苗”;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影响变量
一、网络舆论的“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原是一个气候学的概念,巴西的一只蝴蝶振动翅膀,美国德克萨斯州将可能掀起一场龙卷风。指在一个动力系统中,初始条件下微小的变化能带动整个系统长期巨大的连锁反应,是一种混沌的现象。[1]那么应用在网络舆论发酵过程中,便是具有敏感性的微内容经过网民的解读和叠加传递,形成具有不确定性的连锁反应,引发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协同效应,最终形成舆论效果的倍增效应并对现实世界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2]
二、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演化路径
(一)蝴蝶扇动翅膀——舆论酝酿阶段
舆论点的形成是从澎湃新闻3月18日发布的疫苗新闻开始的,由于事件中含有敏感的“疫苗”“儿童”“公共卫生”等字眼,一经发出立即成为舆论热点。澎湃发布新闻不久,《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相继发布同样的内容。权威传统媒体的合力传播,使得震源的威力迅速扩散。国家食药监总局立即反应,3月18日当天即责成当地迅速处置。
(二)一场龙卷风——舆论发酵达到高峰
3月18日之后,微信自媒体“口袋育儿”对澎湃新闻的报道发出质疑,各方媒体在没有得到进一步详细信息的情况下仓促报道,加剧了网络信息的庞杂混乱。3月21日,《疫苗之殇》疯狂传播,这篇概念混淆的文章迅速引起网民的恐慌,舆论不断发酵。随后意见领袖“和菜头”批判《疫苗之殇》的文章将舆论带入高峰期。一方是相对理性的网民,他们更关注相关部门的处理进程;然而另一方非理性的网民罔顾事件真相,在网络上激烈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恐慌。这一阶段,网络与媒体协同互动,形成舆论的压力集团。期间,相关方面的迅速反馈使得舆论进一步反弹。
(三)“蝴蝶效应”消失——舆论消散
3月24日之后,“蝴蝶效应”逐渐消失,出现了网络舆论的长尾效应。对事件回应的主体级别一步步升高,相关部门相继开展调查,人们的信息需求逐渐得到满足,情绪也恢复平静。此时,网络舆论恢复理性,网络媒体扎堆报道各类疑似信息的新闻不再出现。传统媒体的后续深度报道以及评论主导网络议程,网民也开始理性反思。
三、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影响变量分析
(一)网络媒体
1.“蝴蝶效应”震源,迅速聚焦关注。参与舆论“蝴蝶效应”的网媒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本身就是网媒,如新浪等商业门户网站。这类没有时事新闻采访权的媒体主要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实现信息价值的增值,甚至可以独辟蹊径创造独家新闻;二是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如《人民日报》网络版、两微一端等具备发布新闻权力的网媒。疫苗事件的震源始于澎湃新闻,随之《人民日报》微博连发2条微博,迅速聚焦网民关注点。然后,网易、财新网的《疫苗之殇》裹挟各方辩论,又将网络舆论推向高潮。在媒体融合时代,往往传统媒体的消息还在“穿鞋”,网络媒体的信息已经满大街在跑了。
2.媒体自净功能。“媒体自净”是指在完全开放、不受外力干预的环境下,媒体对事件的连续报道会不断对谣言、错误信息进行更正,从而达到逼近事实的效果。[3]特别是在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环境下,媒体深入调查、网民“刨根问底”以及政府发布的相关信息等,不断提供与事件相关的各类信息,使获得真相变得更加容易。在疫苗事件中,网民首先凭借不完整的信息形成舆论观点,而随着网络媒体自净,各方相继发声,最终推动事件的解决。
(二)网民
1.网民非理性,酝酿“混沌”状态。在网络传播环境中,网民传播权的易得性以及没有社会约束力的匿名状态,使得网络舆论庞杂无序。当事件汇聚多种信息且模糊度较大、聚集较大矛盾、涉及相对弱势的群体、强势一方没有及时妥善处理反而试图隐瞒真相的时候,网络舆论便有非理性甚至群体极化的可能。在此事件中,网民自身对“公共安全”“毒疫苗”“儿童”很敏感,新闻激发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在事件真相逐渐明晰的同时,各种非理性声音交织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舆论的理性回归。诸多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滋生了“蝴蝶效应”所需要的“混沌”状态。
2.意见领袖加速“蝴蝶振动翅膀”。网络意见领袖凭借较大的受众群体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在社会热点事件中表达观点引发网民共鸣,达到设置议题改变舆论走向的作用。疫苗事件中,疫苗的流向、害处尚不清晰,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量骤增,意见领袖通过对庞杂信息先行把关,降低了网民的时间、评估成本,然后通过对网媒新闻报道的评论、转发等“二次传播”,影响受众的态度倾向,带动更多的人参与到事件之中,并且身体力行,勇于承担责任和压力。除此之外,一些理性的意见领袖客观冷静地分析事件对于舆论不可控的态势也有一定的遏制作用。意见领袖的观点引发网民的持续关注和热议,加速了“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
3.网民的自我赋权与分工。疫苗事件中,网民借助网络的力量实现了自我赋权,包括参与表达权、主动质询权以及调查权等,把舆论影响力转变为生产力。网络舆论“蝴蝶效应”发生过程中的网民具有较高的共享偏好,只要一键转发,就能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已知信息,公开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仅满足了自己的参与权和表达权,还因为贡献信息而提升自我满足感;网络舆论“蝴蝶效应”过程中,大量网民都在网上发表言论要求彻查5亿元无效疫苗的流向、接种过疫苗的孩子情况、相关监管部门不作为的处理等。特别是在公共部门还没有公布太多信息的时候,网民的自发求证、主动调查也是自我赋权的一种表现。借助网络,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实现。
在“蝴蝶效应”的推进过程中,网民自动分为“围观者”和“评判者”。“围观者”通常娱乐心理较重,在跟风转发“蹭”热度的过程中满足了自己充当英雄、博取眼球或者非理性宣泄的心理。而“评判者”也就是真正关注事件的人,可以分为对疫苗事件的批判者、科普者、反思者、辟谣者。他们的理性协商使得网络的自我净化功能正常运行。事件的真相逐渐显现,网民的情绪慢慢平息,舆论的“蝴蝶效应”也得以消散。
(三)传统媒体
1.媒介共鸣效果,推动“蝴蝶效应”发展。“共鸣效果”是指主流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充当意见领袖作用,其他媒体根据主流媒体的话语指向进行转发或后续报道。主流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媒体报道容易产生连锁反应。[4]虽然,网络媒体打破了“媒介接近权”的原有格局,但传统媒体仍然在关键事件中占据了舆论高地。该事件中@人民日报、@头条新闻、@vista看天下、@央视新闻等官方主流网络媒体发挥了主导作用,引发其他非主流媒体、商业微博的大量转发。就此事而言,《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在澎湃曝光事件后的1小时内就作出了反应,改变了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滞后的状态,引导了网络上的主流舆论,并在3月20日的报纸上发表了针对此事的评论。《人民日报》虽然不能像它的网媒那样随时更新信息,但能用评论和持续的深度报道抚慰公众的情绪,报道的权威性极高,坚定了相关部门的决心。
2.立体化、连续性报道增强社会影响力。尽管网络民意已能形成具有影响力的舆论,但也必须经由传统媒体的报道、推动才能在社会动员中发挥作用。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利用各自的报道优势,将网络与现实世界有机联系在一起,与事件相关的多个新闻源统一组织报道,形成多角度、立体化的报道模式。电视、报纸与网媒协同合作,对疫苗事件进行了全面立体、连续深刻的报道。网媒基于其特性对事件的质疑是关键的推动力量,传统媒体则将网络舆论落地并促进相关部门给出反馈。至此,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的风暴才逐渐落下帷幕。
[1] 韩伟.涉腐网络舆论之蝴蝶效应:兴起、原因及因应——以2013年五个网络案例为中心[J] .社会科学论坛,2014(12):192-200.
[2] 党生翠.网络舆论蝴蝶效应研究:从“微内容”到舆论风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47.
[3] 霍慧.网络媒体自净功能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2.
[4] 董天策,陈映.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议程互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7):134-138.
G206
A
1674-8883(2016)20-0066-01
刘敏,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新闻学2015级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