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分析
2016-02-28何佩璇
何佩璇
(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1731)
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分析
何佩璇
(成都外国语学校,四川 成都 611731)
作为一种跨越国界的新闻传播活动,国际新闻传播具有跨语言、跨文化的特性。而国际新闻的编译活动不仅具有新闻性,同时还具有传播性。基于国际新闻编译的这一特性,编译人员需兼具新闻传播者和跨文化交流者的双重身份,同时还需遵循跨文化传播的双重策略。
国际新闻;新闻编译;跨文化交流
一、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的定义分析
国际新闻和国际新闻编译的概念在学术界和新闻界中一直存在争议,并没有得到明晰的界定,具体分歧在于界定“国际”的三种标准。一是新闻事件的发生地;二是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当事人的国籍;三是新闻事件的报道人和媒体机构。随着新传播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信息、人员、物资和金融等的全球流动为特征的全球化已经远远超出了地理意义上的国家疆界,进而使得以上三种按照国家疆界来划分国内和国际的界定标准并不十分有效。本文中所涉及的国际新闻以国际新闻编译的实物为参考,而国际新闻编译则是指翻译和编辑外国媒体用外文进行的新闻报道的翻译和编辑工作,因此是对已有的报道所进行的再加工。
二、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分析
在探讨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时,我们可采取考查翻译的性质和功能来认识编译属性的方法。
(一)国际新闻编译的本质是二度编码
例如,分处不同语言文化体系的甲、乙双方,翻译工作则是站在甲乙之间先后扮演两个不同的身份,先作为甲的受者对甲传来的符号进行解码,即理解;然后再作为乙的传者把从甲那里理解了的意义进行编码,编成乙可以接受、理解的符号并传给乙,即表达。从这一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翻译工作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与甲、乙双方的两次符号化过程,因此我们常将翻译所进行的两次符号化过程称为“二度编码”。这种二度编码活动冲破了语言之间的障碍,为国际跨文化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渠道。
(二)国际新闻编译具有文化属性
语言符号的社会性决定了翻译的文化属性,需与两种语言打交道的翻译必须与其各自所属的文化进行沟通。事实上,从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走出来再进入另一种社会文化语境中去正是翻译的使命,构筑符号与符号的转换是其表象,而联通文化与文化的对话则是其实质。因此,翻译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对话,同时也是跨文化的交流与沟通。正因如此,才有“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文化人”的言论。从文化和传播的关系看,文化和传播互相依存、不可分离。对于任何活的存在的文化而言,传播是一刻也不能停止的。同样地,无论什么方式的传播都须以文化为内容,且只能以文化为内容。文化既是动态的,也是多元的,因此传播也是多维的、交叉的,这正是跨文化传播普遍性的体现。作为跨文化交流的中介,翻译工作既参与了文化符号的解码活动,也参与了文化符号的编码活动,因此也就兼具了文化和传播的双重性质。
(三)翻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人类是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因此我们在研究文化传播活动时不能离开对具体的人的分析。在国际新闻编译中,处在中介界面的翻译家是最活跃的人,而这一群体的文化背景、思想观念以及个人价值取向等因素都将作用于翻译活动的各个方面。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充其量只是我们的感官所能及的样子。各类媒介产生后,人们可超越直接经验借助媒介获取更多有关外界的知识。大部分普通人都不知道美国的样子,而我们观念中关于美国的样子只能通过书籍、报刊、电视、电影、互联网等媒介来了解,这也就说明大多数人心目中的美国是翻译人员所理解的美国。因此,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是媒介的世界。就跨文化传播而言,我们认识的世界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翻译人员的世界。从整体的翻译事业来看,翻译人员所属文化制约着翻译的取舍和结果。翻译人员在译制过程中所需做的事情并不是消极地中介转换,而是积极主动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翻译人员从自身的文化价值取向出发进行外来文化的读解,翻译中带着个人的习惯和风格。此外,翻译活动这种符号互动并非简单的中介转换,而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文化行为。同一般翻译一样,国际新闻编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扮演着跨文化交流者的角色。
从国际新闻编译的文化策略来看,按照传播对象划分,把属于“外国消息”类编译归类于“外译中”,把属于“对外宣传”类编译归类于“中译外”,第一种划分方法的目的在于帮助国人更好地认识世界、了解世界,而第二种划分方法的宗旨则在于让世界更加全面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这两种方法之间具有相同的新闻原则和编译方法,但却具有不同的目的与对象,因此二者所采取的策略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下文将以“择书而译、取便发挥”的“外译中”以及“有的放矢、润物无声”的“中译外”为例。“择书而译、取便发挥”的“外译中”是“拿来”,如严复在翻译《天演论》时所进行的增删、改编、综述与发挥,用现在的翻译专业用语就是综合应用取舍、重组、概括与合并的方法使译制书与我国国情相契合;“有的放矢、润物无声”的“中译外”是“输出”,类似于拿着本国文化产品到别的国家举办文化节、开展会,并借此进行宣传与促销,这实际上是通过增加贴近性以及改善传播环境达到缩短传受双方距离、避免逆反心理、改变受者态度的目的。这两种方法的统一即国际新闻编译者的双重文化策略。现阶段,我国在国际新闻编译中仍存在缺乏必要的规范和原则的问题,在对外传播中也存在“自说自话”的情况,采取“取便发挥、有的放矢”的思路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国际新闻编译的状况。
总而言之,国际新闻具有跨国际、跨语言、跨文化的特征,因此编译人员在进行国际新闻翻译时,时刻面临着语言与文化差异的课题。根据目前我国在国际新闻编译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取便发挥、有的放矢”的思路,以期为编译者提供理论参考。
[1] 陈璟.刍议国际新闻编译中的跨文化交际策略[J].新闻知识,2007(09):24-25.
[2] 冷爽.微博平台国际新闻编译的现状分析——以“微天下”、“参考消息”、“中新网国际”的官微为例[J].东南传播,2015(10):4-8.
[3] 荀伟.刍议国际新闻编译的跨文化交际方式[J] .新闻传播,2014(02):233.
G206
A
1674-8883(2016)20-01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