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赴根据地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报道研究

2016-02-28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斯诺动员根据地

陈 磊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30000)

赴根据地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报道研究

陈 磊

(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新闻传播系,江苏 南京 230000)

赴根据地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报道,主要围绕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维护、持久战与游击战、群众动员等三个方面;报道特点在整体上呈现三个不同历史阶段,客观真实与“左翼”政治倾向的矛盾交织,报道理念上重视受众。报道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政策和策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外国记者;中国共产党抗战;报道;赴根据地

1937年,中国的全面抗战开始,吸引了大量外国记者奔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和抗战一线进行新闻采访活动。在这一特殊时期,这些赴根据地外国记者的报道呈现了什么样的中国共产党抗战,他们的报道有怎样的特色,他们报道中国共产党原因何在,以及这些报道产生了什么影响,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报道内容

(一)统一战线的建立与维护:中国共产党占主要功劳

在促成国共两党建立统一战线的主要一方这一问题上,外国记者有着基本一致的看法,他们认为共产党的号召和努力占主要功劳。斯特朗曾从共产党的历史、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以及当前共产党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出发,认为共产党人为了中国的利益,现在坚决而又忠诚地支持着中国的中央政府,而且她还认为,“功劳归功于共产党人,因为是他们首先看到了采取联合行动反对民族共同敌人的必要性”。无独有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也认为,“在这场危机中促进了中国团结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南京政府打了十年内战要加以消灭的中国共产党及其红军的态度”。[1]

(二)持久战与游击战:唯一阻止侵略者收获胜利的方法

斯诺认为,“边区最显著的一种成就,便是人民与战斗部队密切的联系”。[2]同时,他指出这个真理在中国的其他地方被轻视,政府也远没有完成这种义务。在对八路军作战效力的考察中,他详细地介绍了全民持久抗战战略观念的由来,共产党军队的三种主要作战方式。最后,他从日本的视角出发,认为日本自1938年以来,对游击根据地的多次进攻尝试都不能达到目的,并且受到了极重的损失,以致日军“现在仔细研究和分析被板垣将军称为‘日本敌人中最顽强最危险者’的敌人所用的一切方法”。[2]而原因“就全靠久经战争的共产党军队各司令的机敏来发展新的战术获得的胜利”。[2]这种新的战术就是由游击战发展而成的全民持久战的战略。

(三)群众动员: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在整个战争期间,外国记者通过对延安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战争前线的采访和实际考察,对中国共产党战斗力和劳动力的群众动员作了大量的调查和报道。同时,他们也饶有兴趣地详细记录了共产党及其军队开展群众动员所建立的群众组织、采取的动员形式、动员对象以及带来的动员效果。在他们看来,广泛而有效地组织群众动员,把全部人口都团结于作战的努力,是中国抗战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斯诺对群众组织的作用表达了肯定和赞许,他认为“他们却通过群众组织完成了某种程度的行政的控制,形成了内地一切抗日活动的人力根据地”。[2]

二、报道特点

(一)呈现出三个不同历史阶段

在整个抗战时期,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报道总体上呈现出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即抗战初期的自由报道阶段、抗战中期的封锁阶段、抗战后期的解冻阶段。这三个历史阶段由于不同的历史原因,各自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总体上,外国记者在抗战时期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报道,详细还原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和军队戮力抗战的真实面貌,澄清了国民党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谣言,也使得国际社会逐渐认清了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贡献和地位。

(二)客观公正与“左翼”的政治倾向

从以上报道内容的分析不难看出,一方面,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报道总体上采取了客观公正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坚守了他们的新闻理想,即对真实的追求;另一方面,他们的新闻报道带有比较强烈的个人感情,他们在客观真实的基础之上,对中国共产党的抗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解读,作品饱含感情,不仅自身带有支持与同情的态度,也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人们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同情。历史地看,赴根据地外国记者大都属于激进派记者,有着明显的“左翼”政治倾向,这与他们的生活成长经历、新闻报道活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一步说,这也是外国记者崇尚革命和激进的人生写照。

(三)报道理念上重视受众

不管是在抗战初期,还是经国民党新闻封锁的抗战中后期,外界对中国共产党了解微乎其微。由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中国正面战场的不断溃败,中国共产党的抗战关乎中国战场甚至是太平洋战争的走势。在这种背景下,外界亟需了解真实、具体的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信息。当时奔赴延安和八路军前线的外国记者就是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带着大量诸如“中国共产党是些什么样的人?他们得到什么人的支持?他们代表的是一些什么集团?八路军的战斗力怎么样?”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抓住了读者的兴趣和关注点,让读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并且通过自问自答巩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联系,这种微妙的联系自然能吸引读者,从而强化了报道效果。

三、结语

在中国抗日战争即将结束之时,一位美国准将曾这样指责白修德:“中国共产党的军队所拥有的唯一力量,是美国的新闻记者对美国人所讲述的有关他们的事情。像你和埃德加·斯诺之类家伙,谈论着共产党的游击队和他们所控制的地区,你们这些家伙使他们获得了力量。”[3]虽然这样的说法显得极度夸张,但也在这一偏激的口吻中说出了某一方面的真相。这种真相就是,以美国为首的外国记者对中国共产党抗战的报道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宣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主政策和策略,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打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

[1]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美).中国在反击——一个美国女人和八路军在一起[M].江枫,译.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23.

[2] 埃德加·斯诺(美).斯诺文集(卷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258,283,211.

[3] 张注洪.中美文化关系的历史轨迹[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174.

G212

A

1674-8883(2016)20-0097-01

陈磊,男,南京政治学院军事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斯诺动员根据地
斯诺登获得俄永久居留权
海底总动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国防动员歌
斯诺登在俄居留延长三年
斯诺登申请延长逗留期限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国防动员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抗美援朝战争动员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