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麦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之观影主体“窥视癖”——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应用

2016-02-28邵士博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0期
关键词:真人秀电视节目

邵士博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浅析麦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之观影主体“窥视癖”——在电视真人秀节目中的应用

邵士博

(武汉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本文重点在于,阐释麦茨电影精神分析理论核心概念中对观众观影深层次心理的分析,观影主体对于电影的沉迷是因为人具有“窥视癖”和“自恋癖”。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中大部分人都有窥视别人隐私的欲望。通过对电视中真人秀节目的案例分析,进一步阐释观众的“窥视癖”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了解媒介如何更好地契合观众。

麦茨;“窥视癖”;精神分析;电视;电影

麦茨电影精神分析方法由两个基本部分构成:对电影本质的重新认识和观众心理分析。以往的精神分析研究主要是对具体的作品而进行,麦茨则要对电影的整体机制、特性进行精神分析,并强调自己所倡导的精神分析对象是电影,而非影片,探讨的是电影的特性,而非电影所表现的故事。

“窥视癖”的概念来源于“窥淫癖”。窥淫癖是指通过窥视异性裸体、阴部或别人的性交过程而获得性快感,是一种性变态。戈达尔在1963年的影片《轻蔑》的片头,引用了安德烈·巴赞的一句话:“电影为人类的欲望提供了身体”。

满足欲望成为形成“窥视癖”的主要动机之一。然而性欲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于是人们就通过另外的渠道来追求性欲的满足——电影为其提供了“堂而皇之”的理由。麦茨认为电影通过视听功能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性欲,窥视活动的根本原则是要保持距离,所以被窥视者和窥视者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旦没有了这种距离,窥视者会变得不知所措。

基于麦茨精神分析方法,本文将其推广到电视领域当中,探寻电视节目是如何利用观众的“窥视癖”,近而获得广大观众的喜爱。

一、电视与“窥视癖”:窥视文化的出现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在随处充满“窥视癖”的社会里,随着“过度分享”这一新词的出现,我们无疑迎接了一个新的时代的来临:窥视文化的年代。当媒介也过度使用窥视时,我们的社会究竟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思考的问题。

电视作为一种大众媒介,每天都有几十亿的观众在观看,它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为了抓住观众的眼球,电视一定会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允许各种文化群体在这个节目中得到属于自己文化体验的身份认同。

所以,如果想了解窥视文化,不妨打开电视。据不完全的统计表明,北美电视台有几百个节目属于这种性质,至少有三个电视频道完全致力于播放窥视文化。这些节目包括有奖游戏节目《真是谎言》、选秀节目《美国偶像》、烹饪节目《地狱厨房》等。在国内,这样的电视栏目在近今年大受吹捧,湖南卫视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东方卫视明星真人秀节目《极限挑战》、浙江卫视大型真人选秀节目《中国好声音》、江苏卫视大型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等。这样的电视节目占据了我们的眼球,可见,窥视已成为主流文化。

二、真人秀节目的功能:观众“窥视癖”的满足

在真人秀节目中,越来越多的节目都在试图通过展示人和社会中的隐私来提高收视率。如果说窥视是对人们无意识当中的性欲望的满足,那么更大范围的“窥视癖”还能给观众带来优越感。

人们通过窥视别人的隐私,尤其是那些反应别人弱点的秘密而得到内心的满足,因为发现自己没有这些弱点,会让人从本能中滋生出一种优越感。

这样的电视节目在各大真人秀节目中屡见不鲜,如天津卫视制作的真人求职栏目《非你莫属》,在这当中基本上选取的都是生活在我们身边的普通人作为选手,自然而然地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从心理上产生平等感,也产生出可以比较的心理,在发现选手不如自己的时候就产生了优越感。这些选手所呈现出来的东西其实都是属于他们的秘密,电视把这种隐私都展示出来,就会给人以窥视的快感,并在这种窥视下形成优越感。

在《非诚勿扰》中,我们可以看到,该真人秀节目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窥视手段,而且在看女嘉宾和男嘉宾的言语对抗中,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嘉宾在互相责难和批评中的缺点暴露。观众作为旁观者,在男女嘉宾相互品头论足时得到一种快感,以俯视他人缺点的心态来获得自我满足。

《康熙来了》《超级女声》节目中,这种优越感是同样存在的,那就是“我因为不上电视,而避免了那种窘迫和被羞辱”。

三、“窥视癖”对于真人秀节目创作的启示

由于观众与生俱来的“窥视癖”,许多真人秀节目便会在创作过程中迎合观众的这种窥视欲望。过度的迎合当然不可,适当的满足才是正确的创作方向

具体来说,节目创作者为了满足观众的“窥视癖”,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做到对“情节点”的创作。真人秀节目在创作时,可以融入叙事原则,在节目中给予戏剧性的前提,来勾起观众的好奇心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真人秀节目便可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满足观众内心深层的无意识欲望。

但对于节目来说,既要吸引观众,又不能超越舆论的鸿沟的确很难。关于节目中常常与真实不符,编造虚假的故事以博人眼球,需要引起注重,在做到节目戏剧性、可视性的同时把握好尺度,话题和内容不能超出舆论的敏感范围。

第二,引入“悬念”色彩,挖掘“秘密”来吸引观众,以放大观众“窥视癖”的欲望,这样观众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更容易被其吸引。

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负有一定的责任,追求高收视率的方法要得当,不能以出卖嘉宾隐私作为换取高收视率的砝码。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而没有底线的将只能供于私人小范围交流的个人隐私放大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他们,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而透露嘉宾的隐私。

综上所述,电视节目开始利用窥视机制来适应观众后,作为观看者的观众和电视节目就变成了一对矛盾的存在。一方面电视节目想利用窥视机制吸引更多的观众;另一方面窥视机制的过度使用又使电视节目丧失了媒介责任,使之不能健康成长。所以,我们必须看到“窥视癖”带来了正面与负面的双重效应,只有辩证的利用这一机制,才能使电视产业得到健康的发展。

[1] 梅斯.想象的能指[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187-189.

[2] 于宏英.克里斯蒂安·麦茨的电影主体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31-32.

J905

A

1674-8883(2016)20-0096-01

邵士博(1990—),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真人秀电视节目
火卫一上的真人秀
一场史无前例的乐队真人秀
周四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真人秀节目的本土化
姚明:演戏不是理想不会再上真人秀
论真人秀节目的剪辑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