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播音发声教学中的“情声气结合”训练技法

2016-02-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3期
关键词:气息情感艺术

乔 羽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播音发声教学中的“情声气结合”训练技法

乔 羽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情声气结合”在播音发声教学中经常被提及,这既是学生提高有声语言美感质量的关键,也是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日常播音发声教学实践出发,尝试探讨关于教学中“情声气结合”的训练技法,以求在理论上更加清晰、实践中更加合理指导学生快速掌握“情声气结合”的运用要领。

播音主持艺术;播音发声教学;情声气结合

播音是一种语言传播行为,是高于日常口语交流、具有艺术性的有声语言表达样态。其中,情感、语声和气息存在于这个语言系统中,并有机结合构成影响播音发声的重要一环。

“情声气结合”在播音发声教学中经常被提及,既是学生提高有声语言美感质量的关键,也是较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本文拟从日常播音发声教学实践出发,尝试探讨关于教学中“情声气结合”的训练技法,以求在理论上更加清晰、实践中更加合理地指导学生快速掌握“情声气结合”的运用要领。

1 播音发声中的“情声气”

“情”即“情感”,是播音发声时的依托。这里的情感始终是运动的、丰富的,是充分结合稿件和背景促发的。古人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可见,“情性”“情感”的自然流露是艺术创造的重要因素。作为播音艺术的主要创作媒介,有声语言表达自然离不开情感。在这里,情感要饱满真挚、要有丰富层次的表现,同时服务于播讲目的、利于受众接受。

“声”是语言表达的载体,是重要的外部表现形式。在表达时,利用发声器官,灵活运用“声韵调”、唇舌力度等相关播音技巧,形成准确规范并艺术化的有声语言。经过长期科学的训练,有声语言的美感质量得到一定提高,达到悦耳动听的训练目标。

“气”指“气息”,是整个表达过程中的动力系统。在播音发声中,我们采用“胸腹联合式呼吸法”。吸气时,打开呼吸通道,两肋向外扩张,膈肌下降,气息自然从口鼻进入。呼气时,两肋、膈肌逐渐回缩,小腹继续保持一定的紧张度至膈肌和两肋恢复自然状态。在表达中,气息要持久控制,并能达到自如变化,帮助准确清晰传达信息,提高传播质量。

2 气托声、声传情

张颂教授在论文《浅谈播音情、声、气的关系》中指出,情声气三者在播音发声中紧密联系,缺一不可。情是主导,是内在的;声音、气息是被引导,是外部的技巧。情通过声音和气息才能表达,同时思想感情的状态指导着气息的运动,并组织发声器官的协同动作。在播音发声中,个体情感溢之于外部,气随情动、声随情出,情感的运动状态和声音、气息的变化和谐一致,切不可过分强调外部技巧而导致“声足情欠”[1]。同时,艺术化的有声语言应该摈弃生活语言的随意与松懈,是清晰流畅、圆润集中、变化自如的吐字归音。由此可见,情、声、气相互依存,相互联系,气托声、声传情,交融形成具有艺术化的播音发声。

为了追求情声气完美结合,在播音发声中还应该注意在变化和控制中寻找到平衡点,气息要运动,同时控制不可缺失。在运动气息时,要根据情感变化和生理因素灵活控制,保证自然稳定的表达状态。另外,在声音运用上应处理好规整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在语音准确规范的基础上,要注重声音高低、强弱的变化,刚柔、收放的对比,虚实、明暗的变换,恰当清晰、灵活自如地进行表达,形成情声气结合的艺术境界。

3 “情声气结合”训练技法

艺术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实践训练。在日常播音发声教学中,除了生动清晰的讲解理论外,还应着重对学生进行科学训练,使学生即学即练、快速融会贯通,掌握相应技能。在“情声气结合”的教学中,强调学生调动多感官进行感受,引导用心、用情掌握,注重不断练习,最大程度上达到高效率教学。

3.1构建具体形象、创造恰当语境

在“情声气结合”教学中,应注重创造意境美,引导学生构建具体形象,并进行直接体验,激发内部情感,以情带声,传情达意。比如在播读朱自清《春》的节选片段时,强调“春之美”的语境,引导学生将作品描述的场景具象化,如开花的桃树、杏树和梨树;飞舞着的蝴蝶、蜜蜂;成片的野花……此时,仿佛站在了这片春日花园中,看到了争奇斗艳的花儿、嗅到了清淡的花香,听到了蜜蜂“嗡嗡”声和蝴蝶拍打翅膀的声音。除了引导学生想象情境外,还可以播放以春天为主题的视频或音乐,提供给学生一些春景图片等,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感受作品的语境,理解稿件描述内容,增强表达时的感染力。

3.2观摩优秀作品、感受声音魅力

艺术起源于模仿,艺术教育不能离开“口耳之学”。针对播音发声艺术教学的特殊性,为学生建立规范化、艺术化的范本尤为重要。特别对于“情声气”的教学训练,更应该给学生展示优秀的艺术作品,为学生树立专业榜样,促发其从“模仿”到确立自身声音形象,掌握情声气有机融合。

如今我们正处于一个全媒体的大发展时代,除了我们过去所关注的“新年新诗会”、“齐越艺术节”等发出的经典声音外,还可以利用新媒体感受声音的魅力。例如,主播曾湉在告别央视后,用心打造了一个声音剧场《一段》,在这里各大名嘴用声音诠释生活,表达自己,感染着受众。主创团队定期推送的公众号“遇言”,用朴实真挚的情感讲着故事,让受众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中安静下来。如2016年6月份有一次推送,曾湉讲述了她和两个女儿的故事,以一封信件的形式祝福女儿们儿童节快乐。表达中,处处透露着一位母亲对女儿的爱和生活中的甜蜜,再加之曾湉规范化的语音面貌,可以说是非常好的“情声气结合”教学案例。在课堂教学中,听过了曾湉的这段表达后,再播读有关“母爱”的稿件时,情感自然而然找到了。同时,观摩优秀的作品还会极大地启发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的兴趣。课堂实践证明,有了多样的形式,会增强课堂学习氛围,有效帮助学生确立目标、快速掌握表达技巧。

3.3借鉴其他语言艺术发声形式、触类旁通

任何艺术都具有相通性,作为有声语言表达艺术,情感、声音、气息的技巧把握同样有共通性。因此,在课堂中引入声乐、表演等其他语言艺术发声形式,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情声气结合”的要领,达到触类旁通的作用。

播音发声和歌唱发声具有共通性,目的都在于传情达意。通过练习歌唱发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情感,促进气息控制。不过训练时要强调语音的规范标准,防止顾此失彼。

在训练中,还可以利用表演发声进行感受。选择一些经典的独白、对白等,对学生进行“我就是”的假定艺术创造。这时,要强调学生在表达时注重对象感、交流感,尽可能“生活化”,以求增强语言表现力。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适当进行尝试,会非常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帮助学生理解声音的塑造力,提高其在“情声气结合”训练中的整体把握。

3.4注重实践训练、提升学习效果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播音发声课的训练同样需要勤学苦练。在教授“情声气结合”中,理论和观摩优秀作品都会使学生快速领略要领,但当到了实际训练时又会发现问题重重。因此,无论在课堂还是生活中都应强调学生要不断重复训练,进而逐步形成习惯。

同时,训练过程较为枯燥和乏味,为了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训练。如提倡学生进行录音,培养敏锐的听觉判断能力以及发现问题的意识。以客观角度分析自身的表达,监听情感、声音、气息是否有机融合、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另外,还可以采用小组学习的形式,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在课堂中引用竞赛方式,促进学生竞争意识,增强学习兴趣等。

“情声气结合”是播音发声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试想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用生硬死板的声音向受众传递信息,其传播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声音是表达载体,气息是发声动力,二者构成播音发声外在表现手段,情感是内核体现,“情声气交融”正是内部与外部技巧相互作用下所形成的统一体,总之“情取其高,声取其中,气取其深”,达到字正腔圆、声情并茂、传情达意的境界[2]。

情感是“情声气结合”的核心,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的构建,将情作为播音发声课堂的教学基调,以情带教;同时,规范学生的吐字归音和气息控制技巧,以开放的教学态势增强教学感染力,辅助学生综合掌握,为高层次的播音创作阶段打下扎实良好的基础。

[1]高国庆.播音主持美学论纲[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

[2]张颂.浅谈播音中的情声气关系[J].现代传播,1981(2).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新建应用型本科<播音发声>课程改革探索》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气息情感艺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自然的气息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春的气息”
纸的艺术
春的气息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