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闻标题制作——以《黔东南日报》为例
2016-02-28龙晓慧
龙晓慧
(作者单位:黔东南日报社)
浅析新闻标题制作——以《黔东南日报》为例
龙晓慧
(作者单位:黔东南日报社)
对纸质媒体而言,常有“题好文一半”这样的说法。一篇新闻最先让读者看到的就是标题。好的标题,可以第一时间抓住读者的眼球,强化新闻的表达效果,从而让人产生“急欲一读”的强烈愿望。本文以黔东南日报的新闻报道标题为例,试从巧用修辞、化用诗词、融情入题、妙用俗语4个方面,对提高新闻标题的质量做些初步探讨。
新闻标题;巧用修辞;化用诗词;融情入题;妙用俗语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新闻在很大程度上要靠这只“眼睛”来传神。“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题”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好的标题能迅速吸引眼球、扣人心弦。在各种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新颖的质量高的新闻标题尤其重要。文章贵在创新,标题也如此。但人们浏览网页,翻开报纸时会发现缺乏新意的标题比比皆是。如何把标题制作得生动、感人、优美,让标题生动起来、鲜亮起来,是新闻从业者们需要认真修炼的技能。
1 巧用修辞
做标题不难,做一个好标题,就不是那么容易了,常常比写一篇新闻还要辛苦,经常是冥思苦想为一题。而这个冥思苦想,精力大都花在修辞上。标题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借代、比拟、象征、寄寓与互文,等等。
运用修辞手法制作新闻标题时,首先要贴近主题,其次要出彩,要对内容进行升华。例如:《美女与“牛魔王”》(2014年6月7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三版),文章讲述的是一个美丽的农村女子李灵婷,她有力还击了苗家女人牵牛上赛场不能获胜的说法,并单独干起了养斗牛及牵斗牛去参加比赛的活儿。虽然这些活儿是男人活,但在男人面前她毫不逊色。标题巧用“美女”形容李灵婷,“牛魔王”形容她喂养的斗牛,“美女”和“牛魔王”这两个词有着巨大的反差,非常吸引读者眼球,起到了“引人入文”的良好效果。
又如:《积水成河深可游泳行道树跳‘水上芭蕾’这段路遇雨即“瘫”》(2014年7月12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二版)。副标题“积水成河深可游泳行道树跳‘水上芭蕾’”可谓生动形象。主题巧用“瘫”这一拟人化的词语,动感十足,惟妙惟肖。“瘫”字是整个标题的传神绝妙之处,达到了妙笔生花、满题生辉的传神效果。
与此同时,标题宜动不宜静。要表现出一种动感,因而在标题制作中要多用、活用、妙用动词,极具个性的动词经常能让标题简洁而传神,使读者眼前一亮。如:《侗乡深山百瀑“藏”》(2014年7月5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六版)一个“藏”字既将深山百瀑初被人发现的意思表现了出来,又使标题简练而传神。
由此可知,修辞手法在新闻标题制作中有助于增加标题的表现力,让标题新颖、优美,立意深厚、韵味悠长。
2 化用诗词
遣词造句充分吸收诗词的长处,会让新闻标题立体丰满、简练传神。中国是诗词大国,浩如烟海的古代诗词曲,精深、博大,是新闻标题制作取之不尽的“供给库”。巧妙地化用这些优美的诗词佳句,便可在制作标题时把难以描写的东西刻画得如同在眼前看见的一样,触手可及、妙不可言。
我国是诗词的国度,古典诗歌词作更因其深远的意境之美直击读者心灵。新闻标题巧妙融入诗词名句可以更好地抓住读者视线,打动读者的心。
《桥港鱼酱品牌路 漫漫兮修远兮》(2014年8月23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六版)。该报道主标题的巧妙之处就在他化用了屈原《离骚》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中的前半句。这样化用既切合新闻的内容,又将桥港鱼酱追求品牌之路的曲折和遥远现于笔端,感染力强。
《飞人直下三千尺》(2014年9月6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五版),
读罢此题,一种壮观的景象在读者眼前展露无遗!该标题化用了李白的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前半句。使标题更加生动灵动,既契合文意,又颇具新意。
由此看来,将古典诗词曲巧妙融入新闻标题,既贴切传神地阐述了新闻事实,展现了新闻的主旨,又给读者带来了美好的审美感受,使新闻标题增加了吸引力。
3 融情入题
文章能反映作者观点心情,标题亦是作品思想情感的窗口,在制作新闻标题时,要尽可能像诗歌炼字一般将标题打造成“诗眼”。
融情入题,也就是让标题有“人情味”。所谓“人情味”,就是以人为本,就是让标题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人情味要求标题人文化,突出人文关怀,站在老百姓的立场思考问题,尊重群众的情感需求,感知平凡生活的百态、普通群众的冷暖。
《“秃手”创天地“脚趾”写春秋》(2014年5月17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五版),文章介绍了两位身残志坚的人,一位叫胡文森,虽然18岁时失去双手,为了让自己和家人活得有尊严,他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双臂磨炼得灵巧自如,不仅能自由饮食,还能写字骑自行车,挥锄劳动。另一位则是朱允艳,没有双手,却能用双脚穿针引线织衣写字、用电脑手机,用自己“灵巧”的双脚做生活的强者。该标题既对称工整,又颇剧感情色彩。秃手便能开创天地,脚趾也能书写精彩人生。对比强烈,引起了读者强烈的心理共鸣。
《退休30年种树一千亩黎平一老人爱树如子》(2015年3月21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一版)。报道说的是家住黎平县德凤街道地西村的周礼勋,退休后返乡承包荒山植树。30年来,种下的杉树1000亩(66.67公顷)。每天他都要上山护树,如今,最大的杉树直径已有30厘米。标题用“爱树如子”来形容他一点也不为过,既融入了作题者很深的情感,又鲜明地表现了主题。
值得注意的是,在标题制作中,要区分好“动情”与“煽情”:动情是以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煽情则以矫揉造作的情意诱人眼球。
4 妙用俗语
俗语是质朴的劳动人民语言艺术的精华。俗语也称常言、俗话,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等。俗语因其接近群众,接近生活,在新闻写作中运用得比较广泛。新闻标题中运用俗语,能使标题更加通俗形象,生动近人。
妙用方言口语、民谚等生活化语言,可使标题通俗易懂,而又严肃风趣。如:《嗨哟嗨哟“榨油坊”》(2014年4月26日《黔东南日报周末版》五版)“嗨哟嗨哟”这一拟声词口语化的运用让读者形象地感知传统的榨油手工艺,也让这则标题更加生动形象。反复与押韵的使用,使读者琅琅上口的同时,也为标题增添了灵动的意蕴。又如:《“囊嘎”你听懂了吗?——我州代表呼吁保护民族文化宝贝》(2016年1月29日《黔东南日报》一版),标题中“囊嘎”两个字,是贵州省黔东南地区“吃饭”苗语的音译。参加贵州省人代会时一个代表发言说,“你对孩子说‘囊嘎’(黔东南地区的吃饭苗语音译)了,孩子回你一句,你说什么?有的苗族孩子连‘吃饭’这么简单的苗语都不会了。少数民族语言渐渐失去,让我们感到心理恐慌,更何况是民族文化的其他内容呐。”因此,建议贵州省加强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出台一系列保护与传承的措施,更好地让民族文化得到保护与传承。文章说的是老百姓的事,标题用的是老百姓的话,粗读上口,细品有味。
选用方言俗语等群众语言作标题,关键在一个“妙”字上,不可东施效颦、亦步亦趋。要让标题能完整而丰富地概括文章主旨,使人初读时有味,回味时有趣。
另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制作新闻标题时尽量避免使用过分夸张、卖弄的词语,因为这难以让读者准确了解新闻内容,也避免为了吸引读者眼球而使用隐喻、暗喻等让标题“标新立异”,这样易误导读者,适得其反。
龙晓慧(1985-),女,贵州凯里人,大学本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