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下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
2016-02-28段智玲
段智玲
(作者单位:天地出版社)
数字化转型下传统出版企业面临的法律环境
段智玲
(作者单位:天地出版社)
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还非常缓慢,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盈利模式。本文就传统出版企业拓展数字化出版业务的法律环境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数字化出版;法律障碍;应对措施
1 数字出版发展现状
随着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成为未来阅读的方向。令人遗憾的是,处于出版产业链的上游传统出版企业不仅未充分借力于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这样的优质资源做大做强,反而在短短的几年内,发展火热的数字出版业就对传统平面出版形态造成了很大冲击。目前,我国传统出版企业向数字出版转型的发展非常缓慢,绝大多数还停留在简单的传统纸质内容数字化的单一模式上,其数字出版业务还没有形成一种规模化的盈利模式。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就传统出版企业拓展数字化出版业务面临的法律环境和应对措施进行分析。
2 传统出版商数字化转型中的法律障碍
目前,我国数字版权面临的法律环境不容乐观。
2.1调整数字出版的法律规范与缺失
数字出版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前景无限,但现行的法律法规已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数字化出版产业,因此必须做出适当调整。
据笔者所知,法律不完善是导致传统出版企业数字化业务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数字出版版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一些出版社担心自己的出版物被侵权,不愿进行力度较大的数字化出版的探索,只是将现有的纸质出版资源打包给运营商操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能使出版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实现,也没有给出版社带来很好的利益,进而导致出版社不能致力于数字化业务发展的动力。
目前,我国尚未有专门的数字版权保护法,只有《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音像制品管理条例》等为数不多的法律有涉及数字版权保护的条款。在这些条款中,有的因规定不完善、不具有操作性,只是原则性的,条款内容简单、法条模糊、界定不清,在处理有关数字版权纠纷的实践中无标准可参照。
2.2行政监管不到位
面对新型的网络侵权形式,传统的监管方式已经滞后于网络技术的发展,首先,由于法律上的空白和模糊地带,为行政执法带来一定的困难。其次,出版行政监管执法手段单一,执法程度不高,执法效果不显著。如监管力量不足,部分执法人员对相关的法律理解不透,缺乏对新技术、新情况的了解,特别是不能熟练运用网络技术,对网络侵权的调查取证程序性和技术缺乏实践经验。这对于打击网络侵权是一个很大的制约。
2.3侵权成本低,维权成本高
网络改变了作品的传播方式,加快了传播速度,扩大了传播范围,使版权侵权责任的认定及法律责任的追究变得错综复杂,加大了版权保护的难度。
首先,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具有简单易行性,且侵害结果传播迅速广泛。其次,即使侵权行为被认定,处罚力度也不强,因此侵权人甘愿为获得巨额的利润不惜冒侵权的风险。所以,网络侵权的特征决定了被侵权人需付出比传统出版模式下更多的时间和成本维护自己的权利,这就导致了部分受害者放弃维权。
3 传统出版商的应对
面对这一现状,大部分传统出版社的态度是等待和观望,也有一些先行者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开始涉足数字出版,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但真正找到赢利模式的却寥寥无几,难有实质性的进展。据笔者了解,数字版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是传统出版商不敢轻易涉足数字化转型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数字版权保护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传统的出版商来说,不可能坐等法律与政策的完善,而应积极主动迎接出版产业转型,努力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适应市场。
首先,在传统出版企业中,既懂出版又懂技术的专业复合型人才非常稀缺,这也是阻碍其数字化转型的一大障碍。因此,出版商应加快数字出版人才队伍建设,锻造一支具备政治、思想、文化、科技、法律甚至适应国际化、标准化的综合素质的员工
其次,在保持图书内容质量这一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传统出版商应加强与高科技企业的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出版商与其他高科技公司进行技术合作时,可以通过自己投资或直接经营网络出版平台,参与或控制平台运营,进而占据数字出版主动权。
再次,在具体的出版流程中,为避免版权纠纷,一方面在出版商和作者签订图书出版合同时,必须依法明确电子版权的内涵和外延,明确授予出版社的权利种类、作品的使用方式、传播载体、传播媒介、授权期限及销售数据的提供与核查、结算方式;另一方面,出版单位与网络服务平台也应签订详细的销售合同,避免网络服务平台擅自采取免费阅读等营销方式损害出版商的利益。
[1]王志刚.数字出版企业版权文化的构建[J].新闻爱好者,2013(5)
[2]郝婷.我国数字出版法律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出版商务网,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