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特征探析
2016-02-28张迪
张 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特征探析
张 迪
(作者单位: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网络舆论反转现象的频发,使“坐等新闻反转”“无反转不新闻”心态在受众中普遍存在,社会信任机制受到严重威胁,加大了舆论引导工作的难度。本文通过对反转事件特征的探析,发掘背后规律,以更好地认知舆论反转现象。
网络舆论反转;社会信任机制;事件特征
近年来,网络舆论反转事件频发,愈演愈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统计,仅2016年上半年,就有近20起事件发生舆论反转,“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46万/ m2天价学区房”“中国游客泰国铲虾”“大妈‘碰瓷’玩具车”等舆情走势跌宕起伏,搅动舆论场,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从最初的积极参与到作壁上观,受众在表达意见时变得越来越谨慎,甚至走向另一个极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坐等反转。这一态度的转变不仅阻碍了舆论场上的观点沟通,也意味着媒体公信力正面临着严重危机。
1 网络舆论反转
不同于多方利益主体间的力量博弈、观点较量,舆论反转事件的舆论走向较为单一,意见较为一致。伴随着更多事实细节的披露,完整真相的呈现,舆论一般呈现180°整体逆转,前后对比明显令人咋舌。特别是在网络环境下,网络媒体的即时性为人们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不仅推动了网络舆论的产生速度,更加大了事件发生及舆论表达的不可控性,使热点事件的舆情反转几率上升[1]。舆论反转事件呈现易引爆、热度高、退烧快和周期短的特点。
2 网络舆论反转事件特征
2.1自媒体作为主要信源
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自媒体势力迅速成长,低门槛、易操作和广范围的特征使其具有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在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发布者的时代,自媒体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短平快的传播方式也使事件得以在更大范围内快速扩散,引起社会关注。“江苏女教师监考中猝死”源于学生家长在微信朋友圈发布的一篇文章;“上海女逃离江西农村”源于篱笆网老干部闲聊版块的一篇帖子;“中国游客泰国铲虾”源于一名泰国网友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发布的一段视频。事件经由自媒体首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信源真实性核实的难度,为舆论反转埋下隐患。
2.2易点燃受众情绪
话题性强是新闻能够吸引受众关注并参与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偶发的新闻事件契合民众关注热点,挑动敏感神经,情绪因素一般会迅速占据上风,其背后所隐藏的深层次社会问题,进一步调动了公众意见表达的积极性,在大范围内进行观点互动,社会情绪被极大点燃。教育问题、房价问题等与公众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到公众的切身利益,能迅速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46万/m2天价学区房”的报道中,上学难、学区房贵等细节又与受众的心理预期产生一定程度的反差,意见的急于表达使情绪因素战胜理性辨析,忽视了对新闻真实性的核实,而随着真相的公布,公众意见发生变化,舆论观点反转。
2.3当事方形象敏感
受众通常会按照思维定式,将接收到的信息与脑海中的已有认知形成关联,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理解看待事物。反转事件中,多是某一形象或情况被突出强调,受众在这种暗示下主动迎合固有认识,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忽视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中国游客泰国铲虾”事件中,“中国游客”这一鲜明的标签直接对应的就是人们脑海中不文明、占小便宜、素质底下等固化形象,这也是事件最初主要的舆论观点。
2.4依靠片段为事件画像
读图时代,图片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新闻报道中,然而“有图有真相”似乎并不完全适用,图片和视频等对受众形成的直接感官认知导致其忽视了对背后完整信息的汇集,特别是当受众将微拍、秒拍等片段性的视频作为主要信息来源来看待事情,几秒的画面就被误以为是事件的全部,这无异于盲人摸象,自然导致认知的偏差,观点的偏离。“大妈‘碰瓷’玩具车”新闻的最初信息来源仅仅是一个只有10秒钟左右的视频,受众在此基础上自行脑补出所谓的完整事件,舆论呈现一边倒现象。
3 结语
随着更多事实信息的披露,真相得到公开,公众对于事件会形成客观全面的认知,态度趋于理性,舆论观点得到及时矫正。然而,当这种出尔反尔、反转打脸的情况成为常态时,无谓的质疑和习惯性的不信任会加大舆论引导的难度,为今后的新闻工作埋下巨大隐患;同时,会加剧社会的撕裂程度,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面对热点事件,媒体应该多一个问号,多一份耐心,找准焦点,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并及时答疑解惑,引导公众舆论走向。受众在接受信息时,也应自觉增强独立分析、理性辨识的能力,不急于发声,不急于站队,消除有色眼镜,减少舆论反转情况的再发生。
[1]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