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依赖现状的分析

2016-02-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3期
关键词:媒介生态信息

夏 静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新媒体语境下的媒介依赖现状的分析

夏 静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在当今媒介泛滥的时代,盛传这样一句朴素的哀叹:“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身在一起,你却全心玩手机。”本文试探析部分人群网络依赖的深层困境并形成反思与建议。

媒介依赖;媒介生态失衡;对策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为19.7小时,同比分别增加4%和0.4小时。青少年占网民总数的65.5%,其中,在校大学生是网络使用者中最活跃的群体。”

1 网络依赖的现状

1.1“媒介依赖理论

“媒介依赖理论”最初是由德弗勒和基洛奇在1976年提出,其考察的是媒介的影响力和重要性与对媒介的依赖性之间的关系。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受众依赖媒介提供的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并有助于实现目标。

互联网悄无声息地蔓延并渗透当今生活,它使广阔的世界与遥远的陌生人之间的边界日益模糊,但它也随之使人们不由自主地依赖网络媒介甚至成瘾,长此以往,由互联网主宰的时代会充满新奇,也充满冷漠。互联网,正在重新界定我们千百年来传统的情感与距离之间的关系。

1.2“手机人”一词的出现

2014年7月25日,新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恭喜你,你也是一名“手机人》的文章,正式宣告“低头族”“手机成瘾”以及“手机人”等热词的问世。文章表示,全球约有26亿的手机人,其中96%的酷爱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是青年大学生。随着4G网络时代的到来,手机连接个体与外界的速度与其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这种快节奏的步伐逐渐使人们对手机的身体和心理需求被异化。每个人都被潜移默化地具有手机人格的性格特征——离不开手机。

据研究者的调查显示,在一天的时间里,人们点开使用手机的频率为86次,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这一互联网移动设备的时间为196分钟;在1周的时间里,人们平均点开手机的次数为987次。

2 网络生态危机的不同形态

2.1网络信息污染

网络信息污染,主要指大量非法、有害或无用的信息充斥网络环境并不断扩散。网络生态的开放与包容催生了诸如网络暴力的血腥与嚣张、网络谣言的浮夸与歪曲、网络诈骗的智能与无情、网络色情的诱惑和挑逗等,都在蓄意破坏网络生态的平衡。

自2014年2月27日,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召开第一次会议后,我国关于网络安全监管的规范性文件便日益完善;2015年12月,在浙江乌镇召开的第二届互联网大会上,针对网络信息的监管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联手打造网络安全空间的命运共同体”。

2.2网络资源失衡

信息爆炸与信息短缺这组看似格格不入的词,却真实地存在于如今的网络生态环境中,就网络信息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关系而言,重复且冗余的信息大量占据网络资源。当人们在网络上检索时,会无奈地发现自己浏览的信息基本上属于重复类、过时类或者无用类。而且,信息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信息的完整性有待提升,信息的更新速度有待加强。网络信息资源在质量与数量上的严重落差会直接带来网络行为的失范。例如,制作并传播虚假或负能量信息、侵犯法人知识产权、侵犯他人隐私或进行人身攻击等。

根据此前研究者的数据显示,每当我们在搜索引擎上输入一个问题时,平均会出现1 200条与之有关的信息,但是其中有接近67.9%的信息属于重复信息,12.2%属于商业广告信息,5.2%属于过时信息,在互联网的世界里,在庞大的信息量中,我们时常迷惘时常郁闷,因为海量资源并不意味着有效资源。

2.3网络文化危机

网络文化危机是网络生态的深层次问题,是网络生态的环境因子的危机。这种意识形态的灾难主要表现在片面追求个人化和自由化,直接威胁网络环境的安全并严重削弱对网络的信任度。

根据《羊城晚报》2013年转发的一篇外国媒体报道,英国路透社在一项关于公众对媒体信任度的全球调查结果中显示,在来自全球10各国家的10 230名受访者中,有82%的人信任国家电视台,75%的人信任全国性报纸,67%的人信任无线电广播,只有23%的人信任互联网。

3 净化网络生态空间

网络正在成为人们继地球之后,赖以生存的第二个家园。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如今泛滥的网络成瘾、网络犯罪与网络诈骗。正如《迁徙》解说词所说:“这是最亲近和最信赖的人之间,发生的伤害和战争,也是全世界的悲剧和伤痛。当悲剧成为全社会瞩目的事件,整个世界都在呼唤声中开始采取行动。”

3.1倡导网络伦理,树立自律意识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思维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必备方式,在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新媒体环境中,应该树立网络伦理道德的自觉性。据中国网络信息综合治理办公室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是中国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连接的第22年,我国网民数量已经突破7亿大关,其中,大学生用户占到总人数的64.8%,作为新媒体语境中的主力军,青年大学生们更应该运用自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坚决做到不传播有损网络环境和谐的信息、不浏览有害网络健康秩序的资源,了解我国对于网络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维护绿色的网络生态。

3.2完善网络法规,重在实施

早在2000年,国务院颁布极具标志性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2001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安全的决定》;2013年,我国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关于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这些都是我国在互联网安全监管方面里程碑式的开端。

美国法学家庞德曾表示:“社会控制的主要手段是道德、宗教和法律”。在我国,法律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最有力的武器,在现有的法律法规的保护伞下,要严格执行各项法规制度,尊重由我国宪法、刑法、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等各级层之间制定的互联互通的法治体系,网络运行机构要遵守这些规章制度,社会公民在享用互联网的过程中更要维护网络生态平衡。

3.3提高媒介素养,维护网络生态

网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由直接变得间接,在这种虚拟的媒介环境里,难以实现直面网络舆论与批判,因此,个人的媒介素养成为约束自己维护网络生态的主要途径。强化网民的“社会性”感知,使其树立在互联网时代也要尽到自己维护网络生态的责任意识,提高自我审视的能力,所谓“君子慎其独”,在虚拟的世界里,也要保持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媒介素养。

4 结语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具有适当的媒介批判精神,辩证看待互联网世界里的兴衰沉浮。海德格尔认为,人的本质是沉思的思想者,借助于沉思的帮助,人可以从统治的主体中解放到内在的世界。但在互联网盛行的今天,为了不使自己沦为互联网时代的牺牲品,我们应该时刻意识到:媒介只是人类创造的工具,而不是人们的大脑。否则,就会应验了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所言:“我们将毁灭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1]张咏华.一种独辟蹊径的大众传播效果理论——媒介系统依赖论评述[J].新闻大学,1997(1).

[2]杨晓.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流言、舆情分析与应对[J].新闻爱好者,2012(4).

[3]郑晓娜.大学生微信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思想理论教,2015(12).

[4]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4(21).

[5]雷毅.深层次生态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媒介生态信息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生态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