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越时空的探访
——浅谈纪录片《李庄纪事》创作体会

2016-02-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期

陈 凡

(作者单位:宜宾广播电视台影视工作室主任)



跨越时空的探访
——浅谈纪录片《李庄纪事》创作体会

陈凡

(作者单位:宜宾广播电视台影视工作室主任)

摘 要:作为纪录片的一个主要种类,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发展到今天,其创作理念和手法不断创新。本文以纪录片《李庄纪事》为例,从叙事结构、拍摄技巧等几个方面分析了历史题材纪录片进行时空拓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同时,具体阐述了在创作历史题材纪录片过程中进行时空拓展的几种常用手法。

关键词:时空拓展;情绪的感染移植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各级电视台纷纷拍摄制作了大量反映抗战题材的纪录片。宜宾广播电视台也从文化抗战的角度,拍摄了一部纪录片《李庄纪事》。本片主要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古镇李庄以博大的胸怀和开放的意识,接纳了国立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国立中央博物院、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等一大批躲避战乱的中国最高学术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在前方将士浴血奋战的同时,这些学术研究机构和学者也在后方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文化抗战,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纪录片《李庄纪事》已在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播出并已翻译成英文,即将在央视纪录频道国际版面向海外播出。

作为本片的编导,在策划撰稿和拍摄的过程中,笔者感受到,进行时空的转换和拓展,对于创作历史类纪录片是非常有必要的。

1 叙事结构的时空拓展

当年内迁到李庄的机构和学者众多,发生的故事也很多。为了让整个纪录片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本片采取以人物为纵轴,时间为横轴的方式,选取几个典型人物,几件典型事件,以点带面,把他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总体说来,1940至1946年间,是按照每年这些研究机构和这几位学者在李庄干了什么事情,取得了什么成就来叙事的,有点类似于编年体的纪录片。然而,如果仅仅这样叙述,显然不符合今天纪录片的潮流,视野也不够开阔。一个合格的编导应该具有对客观存在和曾经存在的时空进行组合调用的能力。为此,在谋篇布局时,笔者又在中间加入一些时空跳跃性的段落,使整体结构更加自由、开放。比如,本片开头就以“敦刻尔克大撤退”作为切入点,把它和同时期中国的文化大撤退进行嫁接,分别阐述了两者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所起到的作用。又比如本片描述了这样两件事情。一件是1943年美国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由此打开了科学计算的大门;另一件事是同年甲骨学大师董作宾在李庄的一块门板上用最原始的算盘计算天文历法。两者看似毫无关联,但通过对比呈现让观众去思考,这样的处理方式不仅更能体现董作宾等学者在艰苦环境下锲而不舍的治学精神,而且一下子就把整个李庄放在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了。

当然,交叉叙事的方式和时空的跨越要尽量流畅,避免给人造成逻辑错乱之感,这就需要创作者找准其中的关联性。比如纪录片《李庄纪事》反映了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在李庄同济医学院求学的经历。而吴孟超在本片的第一次出场是2012年他时隔70年后重回李庄。在长江边,吴孟超感叹“这条长江好像变窄了”。此时,长江就成了时空跨越最好的切入点。于是画面出现了李庄的长江边和码头。解说词写道“70年前,吴孟超和同济大学的师生就是从这里登上了李庄的码头”。通过一句解说,就自然地过渡到对那段历史的叙述。

2 个人命运和家国情怀的时空拓展

中国近20年的文献纪录片已经从宏大叙事走向了个人视角。纪录片《李庄纪事》也不例外。本片选择了李庄的开明士绅罗南赅、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甲骨学大师董作宾、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李济、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和夫人林徽因等几位典型人物。不仅讲述了他们在李庄期间发生的故事,还用了相当的篇幅去关注他们的个人命运。个人命运总是和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和所处的时代密不可分。因此,在通过个人视角叙事的时候,还应该把人物的情感命运和整个国家、时代联系起来,呈递进地推进甚至拓展到其它时空,把个人命运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比如,吴孟超当年在李庄求学期间,从第一次拿手术刀时的害怕,到通过老师严格要求和自己的刻苦学习,建国后终于成为肝胆外科专家,这是描写他个人的命运。反过来因为有了这样求学的经历,现在作为医院院长的吴孟超又对如何解决医患矛盾提出了许多看法,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而这又和当前社会对加强医生职业道德的呼吁相一致。于是吴孟超当年在李庄的经历放在当下的现实中就具有了现实意义。又比如,为了保护国家文物不被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为文物的顺利西迁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一部分文物就迁到了李庄。然而,李济能保住国家的文物,却无法保住女儿年轻的生命。他的大女儿因伤寒缺医少药病死在李庄,李济为

此悲痛欲绝。本片在这一段落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把视野又转向2013年南京博物院建院80周年。这所大型综合类博物院,其前身就是中央博物院。历史就是这样的富有戏剧性,当年掠夺中国文物的日本侵略者,他们战败签订投降书的桌子,如今成了南京博物院的馆藏文物。这样处理不仅使观众的情绪得到释放,而且时代的变迁,国家实力的提高都得以展现,李济当初作出的牺牲也显得更加有价值。又比如,梁思成在李庄撰写《中国建筑史》,受尽了病痛的折磨。然而,当盟军开始计划轰炸中国境内的敌占区和日本本土,请他在地图上画出保护文物的标志时,他却毅然把日本的奈良、京都作了标注,使得那里的古建筑被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不仅体现了梁思成无私地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伟大人格,也是对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超越民族和战争仇恨的最好诠释。观众从这些个体叙事中受到情感感染,又将这种情绪的感染移植到更高的层面,从而产生对整个民族、国家的认同。

3 拍摄手法的时空拓展

除了在叙事和谋篇布局的过程中进行时空拓展外,纪录片《李庄纪事》的拍摄手法在这方面也进行了一些探索。

比如,近年来国内历史类纪录片越来越多地采用 “情景再现”的手法。笔者认为 “情景再现”所追求的除了历史场景的还原,营造历史时空和历史氛围外,同样可以进行一种时空的拓展。在拍摄《李庄纪事》时,前一组镜头中解说还是再现当年学者们研究,讨论的情景,运用停机再拍,后一个同场景、同景别的镜头马上就叠化到今天的游人参观某某旧址的画面。时空的穿梭通过画面就能得以体现。又比如,本片对资料老照片的处理,没有采取常用的做旧泛黄等特技,而是把这些老照片放大装进相框,直接挂在斑驳的墙上,摆在幽静的小巷里进行实拍。通过这种方式营造一种带入感,让观众产生一种时空倒流的错觉。

总之,笔者认为,在拍摄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时,不妨根据情况对其进行时空拓展的尝试。这种尝试和当下电视荧屏上铺天盖地的穿越剧有本质的区别。毕竟,我们反映的是几十上百年甚至上千年前的历史,而面对的却是今天的观众。在信息化的时代,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通过纪录片知晓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什么样的人,发生过什么样的事,在当时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他们往往更希望了解这些人和事对今天有什么影响,和自己有什么关联,为什么值得自己关注?而这恰恰是我们纪录片创作者无法回避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