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016-02-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编导广播电视创作

孙 立

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孙 立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注重实践性和业务性,教学方法和目标应该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不断探寻新的教学方法。本文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为突破口,从确定实践教学思路、建立实践教学平台,组建创作孵化基地和指导学生实践团队四个方面,尝试探索适应性的实践教学路线。

广播电视编导;微电影;实践教学;能力培养

广播电视传媒产业的繁荣是党和政府对文化宣传工作积极推动、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和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广播电视编导是媒介生态中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编导专业教育主要为传媒产业输送内容生产的基础技术人员和顶层设计的战略人员。近年来,互联网思维下的传播革命使媒介生态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已经成为各行业发展和战略制订的基础思维,新的媒介平台和传播终端的快速涌现催生了新的媒介环境。大量的社会需求缺口,进一步刺激国内高校增设广播电视编导与相应专业。作为一门新兴专业,教学建设如何对接社会需求,向社会各个传媒机构和平台输送更加“对口”的人才,是各个专业教学者一直探索的重大课题。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

专业特色和社会需求决定了编导专业学生教育中实践教学是重要教学思路,传统的2+2教育模式把专业理论和实践并重,其出发点一方面在于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层次和价值观念,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适当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在编导专业教学实际发展中,局限于大部分高校面临专业实践教师资源不足、层次不高,教学设备资源投入不足,学科建设思路混杂、层次不清等一系列现实的“无奈”,造成了编导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的比重远没有达到教学要求,实践能力培养滞后,学生专业基础素质不过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更好地践行“实践教学”的核心思路,让学生尽快的对接社会需求的要求标准,就要集中有限的教学资源,实现“边学边做”,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实践的热情和能力,完成“实践教学”成果的最大化。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教学思路从最显层的意义上理解存在于“编”“导”二字,长期的教学从业者对此做出了实践教学层面的解释:“编,侧重于前期工作,主要指广播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与剧本编写等,需要一定的写作与编辑能力;导,属于广播电视创作中中期和后期工作,包括广播电视节目导演(导播)、拍摄、制作等,需要一定的影像艺术素养。”其归根结底是要完成前期电视创意策划工作和中后期电视制作工作。

微电影创作是编导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创作过程囊括了选题策划、文学剧本写作、电视摄像、电视录音、电视灯光、电视音乐、后期剪辑与制作、包装与发行、导演等各项综合实践能力,融合了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和基础实践综合能力培养的双重任务。对在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困境中,以“微电影”教学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思路也成为了很多高校在教学实际中,攻克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弱”、“艺术素养不高”、“导演综合素养不足”等实践核心问题的突破口和有效方法。

2 以微电影创作为核心促进编导实践教学的构建

以“微电影”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思路需要更加系统和成型,不仅在课堂内的教学中凸显,也要在课堂外配合学生自主创作,才能从内到外更好的促进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

2.1确定精品实践的教学思路

以“微电影”为核心的教学思路:一方面是要明确的树立“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打破2+2模式中,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割裂开设,核心实践课程和环节要等到大二下或者大三才开始,尽早的凸显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并增加教学中的实践比重,从大二学年(甚至大一下学年)就开设基础专业实践课程,在动手实践中融合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

另一方面,创作以“精品实践”为导向。在达到了基础技术标准之后,学生创作作品以“质量”为导向,不再要求学生创作数量。每学期完成一部精品创作,增加指导老师指导分量和修改打磨的比重。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大赛事,奖励优秀实践成果,刺激学生创作热情。

2.2建立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平台

“实践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社会”应该作为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学生走出课堂,可以或得更广阔的创作视野和创作灵感;走进社会,可以使学生创作作品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提升作品的创作价值,更容易的获得社会认同感和对接社会需求。

如何才能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勾连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考验每个教学从业者。首先,从教学设计中应该明确设立带有梯度性的实习教学,循序渐进的开展小、中、大三级专业实习。①小实习,在学生学习了基础专业理论和初步实践后,低年级同学利用课外时间进行专业调研和实践。把理论学习和行业发展同步进行,帮助低年级同学尽快适应专业入门学习。②中期实习,在学生做好课程实践教学的基础上,有一定实践能力之后,利用暑期比较长的时间,开展集中实践教学。让学生开始以专业的身份参与行业业务,进一步加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寻找课堂与实际业务的鸿沟,弥补行业视野,为下阶段的实践教学打下基础。③毕业实习,把理论知识和最终就业实践直接联系,为走向工作岗位作最后的无缝链接。

其次,学院应该建立固定的影视实践教学写生基地、打造媒体实训平台、形成稳定的外出实践教学周等多渠道的实践教学创作平台和机会,促进课堂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的进度和层次。

2.3对接业界平台,组建学生创作孵化基地

编导专业的业务能力是考验学生专业素养的基本标准。明确社会需求和业务标准,能够产生就业“焦虑”意识,刺激学生自主思考和创作,让学生在校园中能够放眼社会需求,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创作方向。打造产、学互通平台,组建学生微电影创作孵化基地,形成学院与广播电视媒体、业界传媒公司的良好合作。以业务为导向,让创作学习和社会需求实现“尽可能无缝”,对解决“单位招不到人,学生找不到工作”的老大难问题将会产生极大的帮助。

组建学生创作孵化基地,可以吸引合作媒体平台和传媒公司的入住,实现企业和优秀学生团队的项目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解决创作初期资金、设备等难题,用实际业务刺激学生创作动力。这不仅让学生影视创作的采、编、播、写、发等基础技术能力得到专业业务标准的打磨和锤炼,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业务项目完整产业链的运作方式,提升业务综合能力的培养。

2.4刺激多维度学生实践团体,培养良性竞争氛围

良好的学习气氛是激发专业学习兴趣和培养学习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力手段。编导专业的学习不仅需要课堂听讲,更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进行课堂外的创作训练。指派专业老师以工作量的形式,指导以影视创作为核心的专业学习社团、学生工作室等,带领学生团队进行课堂外的实践学习和集体创作,能够实现老师和学生问题的面对面及时解决与指导,刺激出现多维度的学生实践团体,有力的推动学生创作能力的提升。一方面可以形成优秀的学生创作团队,互相学习,创作精品作品;再者,可以促进师生、新老学生经验交流,形成良好的内部竞争气氛,促进学生自主创作的积极性。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需要“知识广、素养高、基础厚、技能强”,面对种种实际教学的困境,以“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微电影”实践创作为突破口,不失是一个现实教学的良好探索。但是,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具有综合业务能力的编导学生是个长期探索的课题,需要关照具体的教学单位的现实发展,也需要紧随信息时代的发展,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不断适应性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更需要在加强专业教师的引进,教学设备的补充和实验室管理等常规性性问题上继续前行。

孙立,宝鸡文理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广播电视编导教研室,助教。

[1]孟改正.地方院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西部广播电视.2013(10).

项目来源:本文为宝鸡文理学院第11批教改项目“以微电影创作促进传媒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GYB15019)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编导广播电视创作
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编导的创新与改进
《一墙之隔》创作谈
论行进旗舞编导与舞蹈编导的区别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编导的机制创新研究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