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新媒体影视中“屌丝文化”的应对策略
2016-02-28吴李媛
吴李媛
试论新媒体影视中“屌丝文化”的应对策略
吴李媛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影视与传媒学院)
“屌丝文化”的走红消解了主流文化的正统和严肃感,是底层对合理公平的社会秩序的追求和呼吁,但是,由于其通常以恶搞的方式媚俗甚至贬低传统文化和精英文化,对讲究和谐韵律追求永恒价值的精英文化产生威胁.因此,“屌丝文化”的兴起充斥着病态的审丑和对主流精英文化的反攻,对此人们应客观对待,有选择地收编。
新媒体;影视;屌丝文化
“屌丝文化”作为边缘文化,虽非“正统”,但对主流文化影响巨大。“屌丝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其定位大众,迎合底层,一定程度填补了主流文化的空白。但是,由于其缺乏严谨和刻意媚俗,极易对主流文化产生反攻。伯明翰学派认为“每一种亚文化都会经历一个周期,从抵抗到缓和,再到最后被支配文化所收编,即亚文化终将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所收编。”[1]因此 ,对于“屌丝文化”,我们可以选择性吸纳,针对不同领域进行收编。
伯明翰学派认为“每一种亚文化都会经历一个周期,从抵抗到缓和,再到最后被支配文化所收编,即亚文化终将为处于支配地位的主流文化所收编。”[1]因此 ,对于“屌丝文化”,人们可以选择性吸纳,针对不同领域进行收编。
1 客观对待,选择性融合
“屌丝文化”诞生之初,主流媒体对其一直持否定态度。2014年12月,《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片题为“‘屌丝’称谓:自我矮化可以休矣”,认为“屌丝文化”是青年的自我矮化和审丑心理。随后,多家官方媒体对“屌丝文化”相继否定。但是,随着“屌丝文化”内涵的转变,“屌丝”一词开始逐渐出现在主流媒体和精英群体的领域,主流媒体开始试图将“屌丝文化”平常化,逐渐剥离其身上的低俗标签。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教授朱崇科认为:“‘屌丝’的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由下而上地对主流话语、价值观进行反抗。自称‘屌丝’让很多人找到自我解嘲和宣泄压力的途径,这也是它传播之快的原因。”凤凰网引用评论认为屌丝们貌似阿Q,但并不意淫。屌丝族群和“屌丝文化”深深反映了时代背景和贫富差距,是争夺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话语权的一种表达方式,并且没有触及法律底线,是屌丝们温凉表述抗争的方式。[2]由此看来,“屌丝文化”日益得到主流文化的接纳和认可,这也论证了主流文化在意识形态上对“屌丝文化”的收编。
2 通过视频产业实现商业收编
“屌丝文化”受众基数庞大,内容亲民接地气,很容易吸引大众的关注,存在巨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力。因此以视频的形式将“屌丝文化”进行收编,形成视频产业,转化为资本,是对“屌丝文化”的完美利用。事实上,目前很多影视节目已经对“屌丝文化”作了非常系统的吸纳和应用。例如:上文中提到的《屌丝男士》和《万万没想到》,已经分别播到第四季和第三季,并已形成IP和固定的粉丝群体,让制作方和演员们身价倍增。此外,万合天宜相继制作的《报告老板》《名侦探狄仁杰》《学姐知道》等剧,也是同类型的作品,其创造的高点击量也体现了“‘屌丝文化’渗透的商业价值”。除网剧外,“屌丝文化”在其他新媒体影视中也同样适用。例如:胥渡吧的配音秀《西游记》《新白娘子传奇》系列,通过重新配音对传统经典进行恶搞,针对当下流行的社会热点进行吐槽或点评,体现了当下年轻人针砭时弊的批判精神,既有理性也有意趣。由于屌丝群体作为“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获得认可和话语权,因此,弹幕网成为其宣泄的一个出口。随着哔哩哔哩弹幕网的出现,各路老牌视频网站也开通了弹幕功能,让观众收看视频的同时能实时互动,自由表达观点诉求,为屌丝们生活压力找到一个排解的出口。除此以外,脱口秀、趣味科普也是“屌丝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例如:网络知名脱口秀节目《暴走大事件》,通过不标准的普通话、蹩脚英语、屌丝的形象包装,对当前社会热点、娱乐大事件的吐槽,成功地俘获了屌丝们的“芳心”。但需要注意的是,随着国人素质的逐步提高,屌丝们对文化的审美高度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因此,在商业收编的过程中,应有选择地融合保留。
3 肯定价值,改进社会
“屌丝文化”虽有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但其对社会现实的反讽和抨击有着积极的社会意义。作为势微的屌丝群体,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声音来影响社会,比如《暴走大事件》中对于三鹿奶粉的抨击,表达了对合理社会秩序的追求和呼吁。屌丝习惯于将自己与“高富帅”对立,与其说是对精英阶层的仇视,不如是对社会资源分布不均、社会结构不合理的讽刺,屌丝们以“高富帅”作为精英阶层具象的代表去抨击,也是其对公平自由的美好社会的憧憬。[3]因此,肯定“屌丝文化”的积极价值,有利于社会秩序的和谐和改进,也有利于屌丝群体实现自我认同和获得精神慰藉。
“屌丝文化”的出现,看似是一句自嘲式的调侃,但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内涵,是政治、经济等多种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目前情势来看,“屌丝文化”的热度仍不会减,制定正确的应对策略,有利于开发其更大的商业价值空间。
[1]黄晓武.文化与抵抗——伯明翰学派的青年亚文化研究[J].外国文学,2003(2):30-39.
[2]侯丽羽.从“屌丝”流行看当代青年的社会心态[J].当代青年研究,2013(1):53-57.
[3]冯曼.狂欢理论视角下的网络“屌丝”文化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