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滇西抗战的宣传

2016-02-28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4期
关键词:远征军滇西保山

李 京

试论滇西抗战的宣传

李 京

(作者单位:保山市广播电视台)

近年来,保山台的滇西抗战宣传取得了一些成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影响,多件广播、电视、图书作品获得了国家、省级多项奖励。这些成绩是天时地利人和作用的结果。面对滇西抗战这个历史题材,如果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合力,触碰它就只能是一句空谈,更遑论结出点什么“瓜果”来。

滇西;抗战宣传;历史题材

1 抓住了“天时”优势,审时度势,大胆决策

“天时”是指宣传的政治舆论环境。没有党的好政策之“天时”作为前提,“地利”则无用武之地,“人和”也无计可施。发生在70多年前的滇西抗战(以保山为主战场),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三大基本战场之一,对抗战全局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然而,从1944年战争胜利到20世纪90年代,这场战役很少被人提及。也很少有人听说中国远征军那曾经血与火的经历。截止2009年,散居在保山境内的中国远征军大概仅存210人左右,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居住在贫困的农村、偏远的山区,几乎从未被关注,从未被影像记录,从未留下故事,他们大都已经步入耄耋之年,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媒体。然而,历史不应该被淹没。

21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两岸关系的缓和,中国共产党站在民族统一的伟大高度,客观、正确地评价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的功劳。对滇西抗战和远征军的宣传恰逢其时,保山台领导抓住这个有利条件,大胆决策,组建团队,吸纳社会力量,从2009-2014年,开展了“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大型媒体公益活动寻访活动。事实证明,保山市委政府对活动给予极大地理解、支持。

可以说,滇西抗战的宣传,正是抓住了国家的好政策,才得以大张旗鼓、颇有声势,这是成绩获得的首要前提条件。

2 筑牢了“地利”支撑,创新机制,增强业务

“地利”是指宣传机制及队伍的业务技能。没有“地利”作为支撑,好政策“天时”只是口号,鼎力相助的“人和”也仅是摆设。

2.1“战前”准备为作品定调。

如果说滇西抗战宣传是一次重要战役,那么,这场战役胜利的首要战术首先是“战前”准备,即为作品定方向,定主题。

2.1.1机制保障,引导为先。

一是派出1名台领导亲自负责;二是整合资源,打破部门界限,从电视栏目部、广播新闻部、办公室抽调得力干将组成采编团队;三是稿费单项列支;四是建立创优编委会讨论制,将该题材的主题、创优点在编委会上进行研究讨论,最后确定广播、电视和书刊的报道主题和创优方向。前三项机制的确立,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物质基础。后一项确定正确的宣传导向,确保主题围绕爱国主义展开,为作品定出方向。

2.1.2备足“粮草”,届时不慌

首先,吃透题材,投入情感,升华理性。敬则认真,畏则慎重。敬畏题材、庄重言行。敬英雄,畏时运,创作队伍“爱国”、悲壮”“感动”“温暖”等调子氤氲心中,这是情感的准备,理性的酝酿。

其次,充分占有资料,胸有底气心稳当。要求团队每个人阅读大量史料,对滇西抗战的重要战役、重要人物等等做分类笔记……所以在面对诸多老兵言语表达不畅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基本明白他们只言片语中的战役、战斗和队伍番号等情况是怎么回事。

2.2“战中”技能

技能包括采访技能和后期编制技能。

2.2.1采访中,情感真挚,紧盯对象,重点突出

真挚情感的无声力量。采访者浓厚的情感,会传递到被访者那里,双方交融汇合,最后流淌在作品中。“铭记”采访组在美国采访了中国远征军第九师师长陈克非的儿子陈立树。陈克非将军在解放前率部起义投诚于中国共产党。而此前他的老婆儿女已经提前被蒋介石送到了台湾。一家人在几十年的相隔生活中,都受尽折磨。陈立树和我台主持人蓝天说起往事,泣不成声,而蓝天为他递上一张拭泪的纸巾。这张纸巾,不是安慰更胜安慰,不是语言胜似语言。

关键同期声的不可或缺。获取关键的同期声对节目至关重要。客居缅甸的远征军老兵李光佃,一直没有加入缅甸国籍,他一直有个心愿:重入中国籍。他对着我们的镜头说:“我想回到祖国,我希望有一个中国国籍。”采访老兵时间有限,需要在短时间内让他们说出最真实的想法,这对于作品而言至关重要。

以上方面,维持了节目的质感。

2.2.2后期创作,着墨细节,讲好故事,巧用音乐

细节抓人眼球。电视专题片《忠魂归国祭》片中有一个关于“碑”的故事很细致:二战史研究专家、民间学者戈叔亚赴缅甸找寻中国远征军遗骨时发现,远征军的公墓损毁严重,寻找骸骨非常困难,而一块碑的坎坷经历,见证了一段难忘的历史。这块碑上面已经被炸掉了,但是可以看见有二、三十根钢筋,正是由于这些钢筋在,特别留下了一个“八师”,就让我们知道这个地方是38师的墓地,是华侨保护墓地的良苦用心。这块碑的故事详细地放在片中,既体现了遗骨归国的艰辛,也体现了华侨保护中华民族英灵的决心,起到了抓人眼球的作用。

好故事湿润眼睛。作品中特别注重使用那些达到催泪效果的故事。滇西抗战纪念馆业务馆长、抗战史学家段生馗到缅甸的一个部落里,发现两个人颅骨,就是两位女远征军的头颅,已经被做成了两个水瓢,部落的女人难产的时候,巫师就会从鬼房里面把颅骨拿出来,在颅骨里面化水,念咒,给这个难产的女人喝,然后她们就顺产了。当时段馆长就跪下来,泪流满面,跟这两个颅骨说,我带你们回家。在作品中,这段毛骨悚然的描述,令人唏嘘,令人扼腕,令人心生悲悯和愤慨,最后一句“我带你们回家”,相信打湿了所有观众的眼睛。

原创音乐推出高潮。电视纪录片《寻访最后的远征军老兵》片尾音乐使用的是保山市广播电视台台长张文军作词,本地歌手张学斌作曲并演唱的《铭记》,歌词写道:“不知道你来自哪里?听说你当兵到过滇西,不是为了勋章,也没有吃过巧克力……不知道你住在哪里,所有人都问你的消息,多想和你重逢,送给你最后的悲喜,你已经白发苍苍不能言语,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无论你来自哪里,我都想见到你……”这段歌曲放在片尾,达到了感人至深,把主题推向高潮的作用。

以上方面,拓宽了作品的维度。

3 营造了“人和”环境,吸纳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这里的“人和”是指社会各界的真诚帮助。没有“人和”作为辅助,“天时”高高在上不接地气,“地利”也仿佛失去了润滑剂。

“铭记”寻访组分两批对云南省内外及美国、港台等国家和地区的中国远征军及其后代共200多人进行了采访,产生经费300多万元。这些经费中有200多万元来自各界的捐款。其中有一位远在广东的保山籍企业家,听说我们要搞寻访老兵公益活动,立即决定为每位老兵提供1 000元的慰问金,合计16万元人民币。这笔资金,让一开始捉襟见肘的寻访活动不那么难堪,老兵收到后感激于心。

正是在以上因素的合力作用下,保山台的滇西抗战宣传在全国范围内受到了较大程度的关注,极好地宣扬了爱国主义精神,让更多人更加关爱远征军老兵。并有多件作品获得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云南广电政府奖一等奖、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图书《让我们铭记——寻访远征军老兵》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审为“‘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获得第二十三届全国优秀图书“金牛奖”。在滇西抗战的宣传中,保山台是幸运的,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得以发挥这个题材,使宣传效益最大化。每一次的重大宣传,都是站在前一次的基础上开始的,感恩滇西抗战,让我们有了新的起点。

猜你喜欢

远征军滇西保山
欧洲远征军联合部队峰会
走进大美滇西·探寻红色印迹
腾冲 打造大滇西旅游环线上的璀璨明珠
大滇西旅游一线6 有一个美丽的地方 德宏
走过万水千山 最爱一座保山
离奇消失的波斯远征军
中国远征军汽车兵陈文的传奇经历
PTN技术在保山广电网络的具体应用
中国远征军
漫画10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