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美学视阙下的生态纪录片

2016-02-28李杏林李连赢王陈祯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16期
关键词:纪录片美学人类

李杏林李连赢王陈祯

(作者单位:1.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信阳电视台;3.贵州大学)

生态美学视阙下的生态纪录片

李杏林1李连赢2王陈祯3

(作者单位:1.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2.信阳电视台;3.贵州大学)

近年来,生态纪录片方兴未艾。唯美的画面、独特的故事情节以及别具一格的叙事语态,蕴含着的生态美学思考。生态纪录片不仅被普通观众推崇,也逐渐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环境问题凸显的当下,生态纪录片的出现可谓应时应景。肩负着自然和谐、社会稳定,协调生态平衡的重要使命,生态纪录片与生态美学在“和谐”“生命”“人与自然”等主题方面不谋而合,呼唤着人们对宇宙中生物生存环境的聚焦和反思,引导人类形成生态价值观,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生态;电视纪录片;生态美学;和谐

工业革命以来,现代化科技发展迅速,生产力突飞猛进。工业文明带来社会发展,却也出现了二律背反的现代化困境。现代社会人们为追逐经济利益逐渐违背自然规律,对自然肆意开采、索求无度。资源锐减、土地退化、污染加剧,带来了生物种群数量减少、酸雨和温室效应渐显、自然灾难频发、资源缺乏等问题不一而足,由此衍生的生态危机对人类的生存造成了极大威胁。生态危机,学界将其定义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或生态机构功能由于人为的不合理开发利用而引起的生态环境退化和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过程①。就本质而言,环境危机、资源危机、人口危机、动物危机都是生态危机,生态危机的后果比战争更令人担忧。在这样的语境下大量以生态保护、环境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电视纪录片应势而生。国内有中央电视台的《探索·发现》和《动物世界》《沙与海》《家》三部曲,《最后的山神》《神鹿呀,我们的神鹿》《龙脊》和《森林之歌》《第十一个小时》等,国际上《帝企鹅日记》《自然的边界》《HOME》等,都被贴上生态纪录片的标签,那么何谓生态纪录片呢?

生态纪录片是纪录片庞大谱系中的一种,制作与呈现方式与其他纪录片无异。以生态思想为核心,真实记录人与自然,凸显生态平衡的重要性,这是生态纪录片有别于常规纪录片的重要特点。生态纪录片这种艺术形式的兴起正是当下社会现状的写照,它们在美学形态上标新立异,艺术价值和思想内容上升到新的高度。无论是人性化故事、拟人化语态表现的中国保护原始森林、湿地所做的努力的中国生态纪录片发轫之作的《森林之歌》;还是镜头中展现张家界的群山巍峨的壮丽图景的《美丽中国—锦绣华南》,无不让我们为神州沃土的的雄奇景观感到赞叹。还有世界生态纪录片中的上乘之作“天·地·人”三部曲,以独特的视角帮我们瞭望到新的世界。例如“地”篇《微观世界》,其视角的转换展示出另一个世界。美女的脸放大数倍变成了崎岖的山峰,以往在大千世界中微小的昆虫及其他生物也变成了擎天的立柱,精妙的微观场景放大就变成了令人瞠目的新世界。生态纪录片以全新的视觉感受让观众触摸到别样自然之美,这或许就是生态纪录片的魅力所在。在这些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中,创作者都着力向观众们传达着生态美的观念,即物种间休戚与共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生态纪录片在展现人与自然关系上,它通过纪录人类破坏自然环境、打破生态平衡来揭示人类行为造成的恶果。BBC的《美丽中国》在描绘中国美丽图景的同时也回顾了我国上世纪50年代破坏自然的例子,人们违背自然规律大肆开垦耕地,对自然生态造成了无以复加的损害。《海洋》这部纪录片中,鲨鱼被割去鱼鳍,失去了称霸海洋的力量……生态纪录片把这种残酷的场景毫无修饰地展示出来,为的就是让观众意识到生态危机,呼吁环境保护,倡导绿色文明。

近年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引发的生态危机,已经使人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爱护生态的重要性,生态美学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生态美学是一个世界性、国际性、全球性概念,它指向的是一个当代全世界、全人类的共同‘焦虑’,共有话题。”②生态美学背负着艰巨的任务,它以生态学价值体系审视审美现象,也用美学的审美观点考量审美对象—人与自然。它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追求,是对“诗意的栖居”的向往,也是对人类以自我为中心主的强烈批判。生态美学还需要“重新估价和定义‘人类中心主义’,要把人类的生命优先权适度地扩展到自然生物(乃至无机的环境)中去,要把人类的伦理学适度地推广和运用到非人类生命中去,为非人类生物乃至环境提供无偏私的道德庇护,从而建立一种新的跨类的生命观和伦理价值观。”③这种生态审美观,让人们对于自己所造成的环境严重破坏进行理性审视,不再将身边的河流、山川、森林等自然界的一切看作是人类生存征服的对象,而认定他们与人类一样,同为自然界和谐共生的一部分,自然的兴亡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把生态美学思想引入到纪录片的研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纪录片以最真实、最纯粹的影像形式记录人类的生存状态。同时 “影像是屏幕上显现出来的物质现实的存在形式”,“是一个假定性的现实世界”②,电视纪录片作为传播载体,不仅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也传递着创作者对于事物的感悟和认知,所以说,影像“既是现实的拟态,又是意义的承载”③,电视纪录片通过真实的影像这个载体,让创作者和受众进行着审美交流,在美学观念之上意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反思人类破坏自然付出的代价,让人们的生态审美观过渡到万物平等、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观”。

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之一在于真实传达、客观叙事。而“生态纪录片是通过非虚构的艺术手法,直接从现实生活中选取形象和音响素材,直接地表现客观事物及作者对这一事物的认识的纪实性电视片”。④生态纪录片面对和处理的都是真实素材,非虚构的,不允许任何个人想象来替换现实的存在。通过现实来展现现实,构造出一个不需要演员、不需要布景的没有任何修饰的原始自然风貌。天然朴素的画面、客观冷静的声音为受众展示了自然生态的本真面目。虽然生态纪录片的核心是忠实记录,但纪录片是供人们观赏的艺术品,因此要使受众欣然接受,那还要让纪录片艺术性寓于理性之中,通过影片的结构意蕴生动地表达出来,满足受众的审美心理需求,对受众进行审美教育,以期达到雅俗共赏的效果。

生态纪录片这种以真实传达、客观叙事的方式为载体,满足了自然界生命体的情感需求,也呼应了生态美学的核心观念。钟大年说“从美学意义上来讲,‘真实’是一个关于现实的神话”。⑤由此可见,真实是纪录片“美”的生命,通过抓取显示给人天然去雕饰的生态美,以真实的场景、典型的事物营造强烈现实感。而生态美学思想也正通过这种可视、可感、可听的传播媒介,直抵内心,触摸本真,唤起人们的强烈反思。

生态纪录片和生态美学都是以自然现实为基点,共同思考人类的生态观念,进一步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创造出和谐、共融的世界。生态美学旨在通过美学的研究,使人类重建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和谐关系。生态美学用生态纪录片的方式来展现,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去思考如何解决现代的生态危机,借助文化的力量去影响政治、经济、科技,通过人类文明的进步,让人类意识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

生态纪录片与生态美学文化的结合已不鲜见。相融共生、嬗变升华正成为生态美学和生态纪录片发展的新常态。生态美学文化也为生态纪录片提供了良好的创作素材,而生态纪录片为生态美学提供了现实意义的研究范本。两者在深度互动中不断提升、乘风而上。

生态纪录片与生态美学观念的结合,是当代生态美学研究和广播电视媒介的共同需求,不仅拓展了记录片的理论研究领域,也促进了文化的深化和发展。一部美誉度高的生态纪录片不是生动、自然的画面组合,也不是起伏、跌宕的故事叙述,而最应该包含的是创作者对影像的理解、思考的介入,具备一定的美学哲思。从另一方面看生动鲜活的可视听语汇也为生态美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新素材,为人文社会科学的理性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一定意义上,也重构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多重审美关系,使人们站在新高度对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进行终极关照。

生态美学下的生态纪录片是一种宣传方式,也是一种思考方式。纵观生态纪录片作品,精致细腻的画面之余,我们读到了创作者们饱蘸的批判和反思精神。流畅的镜头组接、独特的视角、完整的结构蕴藏着创作者们对大自然的浓厚深情。真情实感辅以生态哲思谱写出和谐壮美的画卷。在呼唤观众关注自然环境、关注生态平衡这条长路上,生态纪录片在生态美学的关照下越行越远,这也正是生态纪录片的存在意义。

注释:

①文传浩,文小勇,陈炳灿.论政治生态化[J].思想战线,2006(6).

②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5(6).

③万书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2):212.

④⑤欧阳宏声.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3+129.

[1]文传浩,文小勇,陈炳灿.论政治生态化[J].思想战线,2006(6).

[2]仪平策.从现代人类学视野看生态美学的民族性问题[J].社会科学辑刊.2005(6):166.

[3]万书元.生态美学的性质及其意义[J].江苏社会科学,2004(2):212.

[4]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29.

[5]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132.

[6]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4).

[7]曾繁仁.当代西方环境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0.

[8]金鑫.生态美学视域下中国生态主题电视纪录片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1.

[9]唐诗扬.中国生态纪录片艺术特征及创作特点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

李杏林(1989-),男,汉族,河南信阳人,贵州大学戏剧与影视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信阳师范学院传媒学院教师,创作多部影视片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李连赢(1963-),男,汉族,河南信阳人,华中科技大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河南省信阳电视台资深编辑、记者,深度报道编导。河南省新闻扶贫先进个人,信阳市优秀中青年专家,先后有67部电视专题荣膺国家、省市奖励。

王陈祯(1990-),女,汉族,福建南平人,贵州大学生态学博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生态美学。

猜你喜欢

纪录片美学人类
仝仺美学馆
盘中的意式美学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