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评《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
2016-02-28王娟
王 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浅评《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
王 娟
(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本文结合媒介研究方法中的对比分析丁未的《流动的家园》和《黑白世界》,从整体结构、导言与结论、可视化处理以及风格等方面进行探析。
黑白世界;城中村;互联网;实践
从丁未老师近五年研究来看,她较侧重于新媒体与农民工的关系,她将这个关系放于不同的社会学领域来加以探析。比如:《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简称《流动的家园》和《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社会资源分配与草根社会的传播生态》(简称《黑白世界》)。
1 从论文整体结构上探析
论文的整体结构包括:导言、方法与材料、结果、讨论、结论。《黑白世界》中这些主要组成部分并未缺失,但方法、讨论这两个部分没有如《流动的家园》那么明晰,而是穿插在证据资料之中,这样虽然使论文叙事性强,可读性有所提高,但使论文缺乏严谨性。此外,整体结构上还有一些细微问题。
1.1论点板块结构化致使论点连续性减弱
《黑白世界》的主要论点分为四个板块,人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中国流动的人群的现状——黑白分化。且不论本文论点如何,将“黑白”在主题中分开,又在具体论证中进行融合,使论点联系紧密度减弱,会让读者在阅读时抓不到关键。此外,也会让论文流于表面,而不能对一个问题进行专业的解读。《流动的家园》论点设置套路虽然没有新意,但逻辑性比较强,阅读完也能有清晰的概念,因此笔者觉得《流动的家园》的文章结构更严谨,更具有可读性。
1.2情节性描述过多,原始资料叙述与引用不当
《黑白世界》具有小说性的引言,这样的叙述方式吸引力强,但篇幅过多,如在引言中十分细致地描述了汽车的行驶及其周围的景观,而在诸多这样描述中难以明显地说出论点。《黑白世界》在主题论证过程中,因为情节描写的过多,除了会使论点不清晰,还会使论证缺乏研究规范。
1.3与“读者”讨论缺失,论文主体中没有试着去“承认”与回应
在《黑白世界》中,明显缺乏“问题意识”与“互动意识”。文章中作者直接引用了较多的被访者话语,和被访者进行了一个交流,但未想到与读者的交流。比如:作者叙述了文先生及其家人共用QQ的“无隐私行为”。读到这里,读者可能会问“他们怎么来看待这种没有隐私?他们对这样的行为应该有自己的想法,而不是简单地与你叙述这个现象”等。但文章的下文是关于使用QQ的目的、主要使用行为介绍,以此证明网络带来的亲和力以及对社会关系资源的倚重。
2 导言和结论的辨析
导言和结论的功能各不相同。导言是要让读者知道作者要带领他们到达哪里,以及为何他们应该到那里。《黑白世界》和《流动的家园》一样,使用“论点前置”结构。
导言的三因素在《黑白世界》的导言中不可或缺。本文用导言讲故事的方式建立了共同的背景,语境信息量丰富,但实质性的内容仍需读者慢慢品味。但如果《黑白世界》对“后果”的陈述能够以损失或者效益来回答的话更能回答读者的“那又如何?”
关于结论,《黑白世界》运用的是近年来关于该问题的研究成果,《流动的家园》使用的是美国传播学者保罗·莱文森令人影响深刻的引文。这样看来《流动的家园》更具修辞美感,而《黑白世界》优于专业表达,两文都没有遗落观点陈述的重要性表达。《黑白世界》较于《流动的家园》有更多的研究呼吁。
3 量化数据的视觉呈现需要加强
在《黑白世界》这篇文章里,使用到了量化的研究方法,比如:样本量较少的问卷调查。在运用证据时本文主要涉及了三个部分的数据,在“鹏城村”某片区家庭小网吧统计资料中作者用了一个表格,而在城中村的职业、学历、经济收入上,民工使用网络具体行为上都是用数字表达,如果使用两个表格或者图表可能会更清晰。
在文体风格上,《流动的家园》虽然在叙事手法上也加入了简略的故事表达,在引用上也大多采用直接引用,但需要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人才能将其吃透。而《黑白世界》的问题是开头比较清晰,但过于浅显,而在文章的结言中有些句子又显得比较迂回、冗长,且逻辑关系不是那么清晰。因在写文章时,尽量地避免想当然,要把论证做实做细,这样才能有力地说服读者。
此外,还应注意的是,作者在处理语句和论证方面的不恰当使论点有先入为主之嫌。首先,在论据方面,文中一些资料没有证实就加以运用,比如:在说正规网吧“喜相逢”的广东老板“借权”时,作者的态度暧昧,颇具暗示性。其次,在整体的论点上,作者在“网民”的论述中,通俗易懂,可读性强,但仔细阅读就会发觉论据主要叙述的是网络给他们在社会资源、社会关系等方面带来的益处,没有展现全面的影响。
[1][美]韦恩.C.布斯.研究是一门艺术[M].陈美霞,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2]丁未,田阡.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J].新闻与传播,2009(1).
[3]丁未.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社会资源分配与草根社会的传播生态[J].开放时代,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