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城市广电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建设
2016-02-28崔燕
崔 燕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论城市广电的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建设
崔 燕
(作者单位:太原广播电视台)
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形势,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要求新闻舆论工作者“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全媒型专家型人才建设,成为新时期城市广电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笔者提出:一是创建学习型组织,使学习提升成为广电传媒的常态性工作;二是探索媒体与教育机构紧密合作,广泛的媒体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有助于双方的共同提升;三是引进发展所需的互联网专家型人才,并为这些人才创建相对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人才类型;全媒型;专家型
1 人才建设是城市广电发展的核心要务
2016年2月,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竞争,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这是适应新时期传统传播手段与网络化新型传播方式相互融合大势,对新闻从业人员提出的全新的要求。
这两种类型的人才建设,契合了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全媒型人才”,是指具备全媒型的新闻理念,熟悉各种媒体形态技能的新闻人才;“专家型人才”,是指除拥有全媒型传播理念与技能外,还对政治、经济、社会或现代科技某一领域的理论、知识与技能的新闻人才。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互联网发展论坛”上,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这样说:在网络“超载”的时代,新闻正在演变成一场泛媒体的狂欢,但信息的真伪难辨、良莠不齐。这个时候更需要传统媒体,以更深刻、更具公信力的报道来引导舆论导向,坚守新闻专业。
专业新闻工作者未来不可或缺,只是新闻工作变得更为复杂。美国学者比尔·科瓦奇和汤姆·罗森斯蒂尔在所著的《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这样分析,新闻工作的复杂性表现在:专业新闻由过去的单向传播,变成了如今的双向互动,受众在新闻的生产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新闻工作者需要向受众提供一系列的服务:一是证明事实是否真实可信;二是对新闻事实进行释义;三是做好公共调查;四是采编一般人采访不到的新闻;五是聚合网络信息;六是创建公共论坛便于交流等。
在从事城市广电传媒的实际工作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人才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深刻地认识到全媒型人才、专家型人才建设,是新时期城市广电改革发展的核心要务,需要抓紧抓好。
2 创建学习型组织,加速城市广电人才培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提出,全媒体时代,大众生活在媒介文化所制造的仪式和景观之中,传媒业界的优胜劣汰、激烈竞争,归根结底,是媒介工作者综合素养的“终极较量”。据此,城市广电作为信息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比任何行业或领域,都更加需要建立学习型组织。
邓拓曾说:“记者的知识越多越好。记者要先做杂家,再从杂中求专。”这是过去对采编职业的一种要求,优秀的记者,必然是知识渊博,见多识广,而且在某一领域长期关注,持续学习以成专家。那么在全媒体时代,对记者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全媒体的新技术知识,增加了多样化的网络知识与技能。例如,在数据新闻的采集中,需要编辑、美术设计师、编程员三种岗位的技能方能完成。因此,广电的学习,需要系统性学习与日常性学习相结合,基础性学科学习与针对性技能培训相结合,只靠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势必只会是一知半解、似懂非懂,不仅行不通,更不可能把知识储备在广泛的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信息化、全球化环境下,所谓“学习型组织”,就是因信息加速更新、环境迅速变化、竞争不断加剧而诞生的自我学习、自我升级模式,特别适用于广电传媒当下的现实需求,通过组织大家对学习的科学管理,使学习提升成为传媒的常态性工作,使全员通过多种途径来建立多元开放的知识结构,不断地提高媒介素养,全面培养各级员工,使之逐步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贵在激励,贵在坚持。
3 与教育机构合作,提升城市广电人才储备
2015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就当前媒体融合发展的人才需求与用人机制,接受了《光明日报》的专访,他谈到,媒体融合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创新的事业,需要激发各类人才资源的优势方可能实现突破。大量的互联网产品,不经过多次的“试错”,是不可能走向成功的。例如,在传统纸媒日渐衰落的大形势下,浙江日报报业集团却逆势上扬,到2014年底,其互联网业务的营业收入已经超过了传统媒体的总体收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互联网产业技术团队,本身就是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公司,在用人上不仅有良好的物质保障,员工发展环境亦甚为宽松,人才的创造力可以获得有效激励。因此,每家媒体都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因地制宜做好设计、探索。
在媒介融合浪潮的推动下,各国的新闻院校都在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其中,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独创了著名的“密苏里方法”,将课堂学习与新闻实践进行有机结合,所有学员除正常参加课堂授课之外,每周还要到一家媒体上班实践做报道,才能拿到学分。这样的学员,既有第一手经验,又有对新闻职业的认识、感情和职业追求,无疑会被媒体机构所追捧。
笔者认为,在全媒体环境下,广电媒体的改革探索已成常态,各类型、各层面、各领域的尝试都会出现。可以设想,媒体与教育机构如能形成更为紧密的合作关系,教育机构派驻学员参与最广泛的媒体实践,媒体借助教育机构不断调整发展思路,总结发展经验,这种协作极为有助于双方的共同提升。对于媒体的人才建树自然亦颇具意义。
4 引进互联网人才,完善城市广电人才体系
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各行各业变革的最重要指标,广电传媒亦然。而拥有的互联网人才在人才结构中的比例,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明这一产业实现互联网+的发展程度。因此,广电传媒有必要按照战略发展的需求,引进发展所需的互联网专家型人才,并为这些人才创建相对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
传媒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计算机科学与新闻学终将进一步加大融合。早在2008年,第一批“程序员记者”在美国西北大学梅迪尔学院毕业。2011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新闻理学硕士也开始招生,招生对象为拥有计算机科学、数学或工程学术背景,具有超强写作能力并熟悉采访基础的学生。
当前,广电传媒都在积极建设网络平台,通过网络、手机等扩大媒体的业务层面,而采编人员工作的技术含量在不断加大,不但要熟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软硬件等技术相关知识,还要熟练掌握摄录、网络视频制作等基本技能,要主动接触各类媒介新事物,如从2015年下半年以来颇受关注的虚拟现实技术,2016年开始走红的“社交平台+视频直播”,无论从新闻传播还是从媒体经营的角度,都需要我们进行认真而严肃的思考,积极应对,全心投入,在人才引进上不拘一格。
5 结语
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媒介形态的变化,广电转型发展的意义非同寻常。在这样的一次广电的“供给侧”改革中,我们呼唤专业精神,追寻工匠精神,努力实现采编人才由单一型向全媒型、由杂家型向专家型的转型,在媒体融合的大潮中探索出城市广电的发展之路。
[1]比尔·科瓦奇,汤姆·罗森斯蒂尔.真相:信息超载时代如何知道该相信什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2]郭欣.用创新意识培养未来新闻人[N].西安晚报,2016-02-22.
[3]韩立新.机器人记者对新闻人才培养的冲击[J].中国传媒,2015(4).
[4]高晓虹.新时期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契机与挑战[J].青年记者,2016(3).
[5]黄瑚.媒介融合趋势下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J].国际新闻界,2016(8).
[6]张迪.美国新闻传播院校如何应对技术变革[N].光明日报,2014-09-13.
[7]王建磊.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媒体融合教育考察记[J].新闻记者,2010(5).
[8]刘长乐:信息“超载”时代更需要专业主义坚守[EB/OL].(2015-12-16)[2016-07-25]http://news.ifeng.com/ a/20151216/46699909_0.shtml
[9]刘云.新闻学院要输出复合型人才[N].光明日报,2016-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