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
——以《森林之歌》和《微观世界》为例

2016-02-28马宪刚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观世界

马宪刚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中外自然类纪录片比较研究
——以《森林之歌》和《微观世界》为例

马宪刚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摘 要:自然类纪录片是纪录片领域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随着第一部大型自然类纪录片《森林之歌》的拍摄和播映。中国纪录片工作者在自然类纪录片开始了自己的尝试。笔者通过对于《森林之歌》和《微观世界》的对比,浅要分析《森林之歌》的优势、不足及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未来发展。

关键词:自然类纪录片;中国纪录片;微观世界;森林之歌

2007年,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和制作了4年的《森林之歌》作为第一部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的出现,无疑对于中国纪录片自然类题材的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微观世界》作为1996年法国纪录片大事雅克贝汉历时20年筹备拍摄的作品,可以说是自然类纪录片的集大成者。通过《森林之歌》与《微观世界》的对比,一方面要看到自己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自身的一些优势。笔者通过对于两部纪录片的对比,浅要分析一下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优势和不足。

1 对比分析

《森林之歌》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使中国的自然类纪录片有了可以与国外的自然类纪录片相衡量的资格。笔者讲从叙事模式、镜头语言、音响与音乐、细节刻画4个方面对两部纪录片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微观世界》是法国纪录片导演雅克贝汉的作品,可以说法国成熟的纪录片生产体系给这样一部优秀的纪录片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1.1 叙事模式

二者在叙事层面来说更是有很大的差异。一般来说纪录片偏向于客观记录,但是人在其中的主观导向同样不可忽视。《森林之歌》是主观叙事模式的集大成者,《微观世界》是客观叙事模式的典范。

《森林之歌》是以解说词为主导配以画面叙事的办法。这样做虽然似乎是落入了传统的画面加解说词的模式,但是不同于以往的画面完全为解说词服务的中国纪录片。《森林之歌》这次画面作为主体,以《森林之歌之云横秦岭》为例。这一集中形象地介绍了猴群中一个猴王(甲板)是如何由开始的强盛到后来战败后被驱逐出猴群的落寞的。从这一点来说《森林之歌》的这种尝试无疑是在原有的已经能够完整成熟的运用“格里尔逊式纪录片”画面加解说词模式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创新。这种创新使得纪录片的叙事性更强,有一条完整的情节线索,更容易带入受众。

《微观世界》全片除了开头有一段简短的解说词外,其他的时间完全是用画面在传达故事。看微观世界的昆虫们“粉墨登场”——蜜蜂采花、蚂蚁搬家、甲虫大战、蝴蝶钻出蛹壳、蜘蛛吐丝缠裹猎物、蜗牛互相拥抱、孑孓变蚊虫飞出水面,通过这些细节来展现纪录片的主题对于微观世界生命的敬畏。所以《微观世界》的叙事模式更诗性、更客观。

1.2 镜头语言

《森林之歌》虽然整个色彩的还原度不及《微观世界》,但是在画面拍摄的非常唯美。虽然设备上没有《微观世界》摄制组专业细致,但是抛开设备的影响,《森林之歌》在纪录片故事性的镜头表达上面而是可圈可点。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除去一些航拍镜头,《森林之歌》的大部分镜头都是通过手持肩扛摄影来完成的,增加了身灵其境的感觉。

《微观世界》获得“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摄影和最佳剪辑奖,肯定了《微观世界》的主创们出色的镜头语言。《微观世界》的拍摄基本都是微距摄影来完成的,通过无以伦比的摄影技术,独具匠心的拍摄角度,将森林下、草丛下的世界无数倍放大到观众面前。所以从整个画面质量上来看,《微观世界》的画面质量非常高,这其中可能跟资金、设备、团队专业素质有一定关系。在《微观世界》中,尤其是画面中的光泽感和透明度。如蜘蛛网上的雨滴、彩色树叶映衬下的蜜蜂、蝗虫头上的触须,吮吸露液和吞食蚜虫的瓢虫等画面,每一帧画面都裁减得饱满均衡,简直可以用来测试器材的还原保真度。

1.3 音响与音乐

在音响方面《森林之歌》的同期声录音做得特别不错。《森林之歌》在运用配乐来营造环境气氛的方面也有了不错的进步,在“小圆”即将遭遇到毒蛇的场景是的配乐就很好渲染了这种紧迫感,让受众更好地融入到情节中,以及最后“八字头”的夺权大战之前的小提琴配乐都很好的渲染了紧张气氛。森林之歌,散发着浓郁的本土气息。放大在屏幕里如此精致唯美的,却是身边寻常所见的叫不出名的动植物。整部纪录片一直充满了中国特有的人文气息。例如,《竹语》里,有引用古人写竹子的诗词,通过竹子的自然特性,描述竹子的精神与生命轨迹。背景乐是传统的竹制乐器——萧和笛,时而缓慢忧伤,时而轻灵飘逸,时而狡黠可爱,并配合碧凤蝶的生命旅途,丝丝入扣。

《微观世界》获得了“第二十二届凯撒电影节”最佳录音奖,在音响上《微观世界》做到了最大限度的还原了真实的自然场景音效。昆虫们所发出的声音也经过放大,竟会发出如此奇异的音响。例如,屎壳郎推粪球的段落,屎壳郎的脚蹬踏小沙粒的录音简直可以说是直接还原了真实的音效。尤其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个别段落工作人员对一些音效经过人工的修饰(配乐),不但有节奏而且还产生出厚重的低频震撼力。在音乐方面,《微观世界》除了开篇的简短解说词,其余的时间没有任何解说词。但是音乐确充当起了解说词的角色,通过音乐来表现昆虫的情绪、情节的推动发展。这样的处理更加浪漫和艺术,也更容易被受众所接受,给了受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1.4 细节刻画

《森林之歌》中对于细节的捕捉可以说是尽心尽力,对于母熊猫在树上观看因为自己而展开争斗的悠然表情捕捉和金丝猴“八字头”第一次进攻失败后落寞的表情也都基本做到了极致。但是还是有一些我们渴望看到的细节却没有展现出来。例如,在大熊猫之间的争斗场景里,母熊猫的表情展现玩之后虽然就是争斗失败的公熊猫的状态。而中间争斗的细节却没有展现,让受众觉得有所缺失。再如,在金丝猴群最后争斗场面拍摄的有些混乱,而且自始至终也没有很清晰的镜头来展现受伤的甲板,而这一切都是通过解说词来传达给受众。这样一来,受众难免因为画面的缺失就会心存一些质疑。

在细节的捕捉上面,国外的自然纪录片已经有了配合默契的专业团队。拍摄过程中对于动植物的一些细节捕捉上面已经有了相对比较成熟的方法和模式。《微观世界》中对于细小生物的细节关注可以说是做到了极致。例如,在刻画两个蜗牛相遇到相互接触和相互拥抱的一组镜头。导演在这里毫不吝惜时间和镜头,两只蜗牛刚刚接触时,胆小的收敛触角的镜头都被摄像机精准的捕捉。还有对于雨滴滴落镜头的捕捉,表现出了在微观世界雨滴对于昆虫的影响。

2 结语

雅克在拍摄这部影片“费时15年研究规划、2年的摄制器材设计、3年的实际拍摄而完成”,最终获得凯撒大奖也实至名归。2年的摄制器材设计,这一点很值得中国的纪录片团队来学习的。不同的自然类纪录片拍摄对象不同需要的镜头也会不同。而专业的国外纪录片团队会根据自己的纪录片设计相适应的器材。

而作为国内第一步大型自然生态纪录片《森林之歌》无疑是一次很成功的尝试。主创者更愿意将《森林之歌》堪称一次实验。第一次大型的自然类纪录片为以后的制作提供经验。受限于经验、知识储备、特殊题材拍摄技巧等影响,《森林之歌》在一些方面稍显稚嫩。但是《森林之歌》第一次严格按照商业化操作模式创作自然生态题材,实现在创作题材、视听表达和运作模式的多方面突破。其意义除了让作品以灵动的视听语言更靠近观众外,最重要的是使纪录片创作行为趋于规范化与制度化,这种团队化的商业运作可以使大家步调一致的往前走。《森林之歌》虽然只是自然类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和商业化运作的一次尝试,但是对于以后中国纪录片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宝平.森林之歌的创新思维与制作[J].电视研究,2008(3).

[2]王宏春.微观世界——一切生命值得尊重[J].特别策划,2008(11).

[3]谢勤亮.森林在唱歌——森林之歌观后[J].现代传播,2008(4).

[4]百度百科.微观世界[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229331.htm

作者简介:马宪刚(1988-),内蒙古赤峰人,硕士,重庆交通大学助教,研究方向:影视传播、思想政治。

猜你喜欢

微观世界
欢迎来到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
像素下的微观世界——MCL数码港戏院
超轻粘土里的“微观世界”与“大千世界”
一滴河水
学生微观世界的搭建
生活中的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真神奇
微观世界的“士兵突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