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分析
2016-02-28张明员
张明员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特性分析
张明员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针对“微时代”时政新闻报道传播特征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微时代”背景下,“人人传播”特性、“碎片化”特征、“全时性”和“广泛性”特征、“符号融合”特性、“互动”特性等。希望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为市政新闻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
微时代;微博;时政新闻;传播特征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各种APP终端软件不断涌现,这些软件的大量涌现,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背景下,改变了传统时政新闻的传播方式,提高了广大网友对时政新闻的关注热情,人们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关注时政新闻,并且对时政新闻进行传播和评论。
1 “微时代”的“人人传播”特性
信息传播的本质是传播者和受传播者之间一个相互沟通和交流过程,采用传统传播方式,传播者和受传播者身份是固定的,并且不会被改变。但是,“微时代”的到来,促使传统传播方式被打破。这一背景下,双方身份界限被打破,双方身份也不再固定。随着时间的变化,导致人的身份不断发生变化,人们可以将刚刚接收到的信息,继续传播给他人。在传播者和受传播者相互作用下,传播价值得以实现。因此,“微时代”的到来,促使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也是受传播者。在这种传播方式下,推动受众参与到时政新闻探讨中,提升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度。相关数据显示,在2012的“两会”期间,网民发布的腾讯微博相关信息多达600万条[1]。到2013年3月,腾讯微博的用户已经多达10万人。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沈阳认为,有些传统媒体缺少“隐信息”的补充,难以让受众获得新闻的完整印象,而微博中隐匿的核心知情者的关键一评,给拼图式摸索的网友们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
2 “微时代”的“碎片化”特征
这种形式不但方便受众阅读,还有效提高了时政新闻报道传播速度。例如:在“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及《光明日报》等通过新浪和腾讯网站开通微博,并接受认证,发布“两会”期间最新报道。受众不需要登录网站,也不需要等待第二天的报纸,只需要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就能及时了解相关信息。此外,部分时政新闻相关网络,同样需要借助微博对其进行及时推广[2]。《人民日报》及人民网,借助强国论坛的方式,征集网友意见,也就是借助微博和微信等方式,对信息进行广泛传播,在传播过程中,网民积极参与。
3 “微时代”的新闻信息“全时性”和“广泛性”特征
最近发生的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新闻是人们了解世界、了解人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渠道。对相关“事件”进行有价值的报道,可以起到舆论监督及导向作用。“微时代”还没有到来的时候,对于新闻传播而言,主要通过报纸或者电视等方式,通过广播媒介对新闻进行传递,人们如果想要了解新闻时政,需要在固定的地点或者固定的时间来接收。例如:在早期,气象局发布一条新闻消息:“金秋冷空气来袭,局部地区降温10~12℃”。如果用报纸对这一内容进行传播,只能第二天才能看见,而在电视上进行,可以插播在新闻节目中。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时代”到来,将传统媒介的边界有效消除,微信、微博等相互融合,发挥时政新闻的“即时性”特征。“微时代”提升时政新闻传播的有效性,在这一基础上,多种媒介相互融合,促使新闻传播量得到增加。例如:在2010年10月27日12时,3G手机新浪新闻发布了“高校冬季长跑指纹网站被质疑”等17条既有文字又有图片的新闻[3]。借助“微时代”的各种平台,对时政新闻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说明新媒体时代已到来。
4 “微时代”的“符号融合”特性
在“微时代”背景下,文字、图像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相互融合,为了给受众提供相对及时和多角度的新闻。微博用户利用移动客户端,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发布信息。此外,受众还可以在网站注册、登录,发布相关信息,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随时随地将视频或者图片等上传。在微博中,可以看到,多种符号相互融合,促使时政新闻信息如网络般蔓延,进而使信息传递的速度不断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微时代”受众借助手机或者平板电脑,随时随地对文字图像、视频等进行浏览,在“微时代”为受众提供了相对全面和随时随地可以享受的视听盛宴,满足受众对试听等多种媒介符号的要求,并且能够使受众的满意度得以有效提升。
5 “微时代”的“互动”特性
有关学者指出,对公共领域产生最大障碍的是话语平台的垄断。此外,还有学者指出,“微博已改变了政府与公众的对话方式。”对于政府而言,以前主要是单方面发布政策法规,而公众表达的观点渠道相对较少。在“微时代”,政府借助微博或者微信等形式,收集公众的意见,并且和公众之间进行良性互
动。借助微博等平台,公众不但能够接收新闻信息,同时也能够主动地进行微博的转发,还能够自由评论相关信息,自由表达自身对“事件”的看法。这表明“微时代”赋予了公众充分的话语权,使公众的话语空间得到有效拓展。
在“微时代”背景下,受众能够充分地关注自身的感受,自由选择自身感兴趣的话题,并且积极参与到讨论当中去。这种环境,使时政新闻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此外,在“微时代”背景下,公众可以参与到市政新闻的讨论中,为我国的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6 结语
技术的更新,社会的发展,推动了“微时代”的到来。在这一背景下,时政新闻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界限,激发更多网友关注时政并对时政新闻等提出自己的建议。“微时代”的到来,拓宽了公众语言空间,使公众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1]赵子忠,崔卓宇.新媒体时代时政新闻如何突围——也谈澎湃新闻的竞争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4(12).
[2]何春雨.全媒体时代重大时政新闻报道分析——以深圳报业集团“湾区经济”报道为例[J].青年记者,2014(18).
[3]杨凤娇,田维钢.如何提升时政报道的核心影响力——2013中国时政报道研讨会综述[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