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镜头长度的决定因素
2016-02-28张晋
张 晋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论镜头长度的决定因素
张 晋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镜头有双重含义。对于摄影师来说,镜头是摄影机从开拍到关机这一时间范围内的拍摄长度;而对于剪辑师来说,镜头意味着两个剪辑点之间的长度。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规定一个镜头的准确长度。本文主要以剪辑师的视角,审视了镜头在整部影视作品中的时长控制。
影视;镜头长度;剪辑;影响
对于整个编辑过程来说,一个镜头在成片中所占的时长是最为基本而又最容易被忽视的问题。镜头的时长一般要在精剪这一环节完成。然而,很多剪辑师并不认为慎重拿捏一个镜头的时长会对整个作品的流畅连贯产生多大的影响。从操作层面上来看,确定一个镜头的长度无非是设置入点和出点。但是,从信息传递和意义表达的角度来分析,这两个点之间的长度其实很难确定。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影响着镜头的长度呢?笔者从内容、情绪、观众三个层面做了一些思考。
1 内容
以电视节目为例,镜头的时长的确定,要看是否将画面内容交代清楚。无论是电视新闻节目,还是其他类型的节目,都是靠画面和声音传递信息,画面内容表达准确与否是影响节目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对电视节目的剪辑师来讲,其在确定一个镜头的时长时,必须考虑该镜头的内容信息。镜头内容是决定该镜头时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内容复杂的情况下,镜头时长不宜过短,否则容易造成观众看不清楚画面内容、不理解画面要表达的意思,甚至产生误会。而内容简单的话,镜头时长可以考虑短一些,说明问题即可,不要让观众产生拖延时间的感觉。
以影视作品为例,镜头时长的确定,要看是否将故事情节展示完整。与电视节目不同,影视作品的情节性较强,在剪裁一个镜头时,不仅要考虑景别、运动等客观因素,更要考虑剧情的需要。景别对镜头有一个相对的规范长度,特写控制在2~4秒,近景为3~5秒,中景为4~6秒,全景为5~7秒,远景为6~8秒。在非虚构的电视作品中,景别对镜头时长的要求就会凸显出来。然而,在影视作品中,如果是剧情发展的需要,一个特别镜头必须停留较长的时间,此时就不能按照景别的一贯标准去强行剪裁,这既不符合影视作品的创作,更加不符合艺术创作的规律。
2 情绪
相较于纸质媒介,影视作品凭借形象打动人心。不论是新闻事件的临场感,还是人物纪录片中对人的描述,都依赖影视强大的形象来传递。
《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出现了几次“捕鱼”的场景。显然动作段落的镜头剪辑,应当结合外部动作与内部动作。可是创作者恰恰没有这样做,而是抓住了当时捕鱼人的心情,每个镜头非常短,短到不能看清一个完整的动作,切换频次逐步加快,形成了节奏感很强的情绪段落,直到“捕鱼”结束,镜头时间逐渐变长,捕鱼人和观众都有松一口气的感觉。
因此,镜头的长度不完全由内容决定,也就是说,创作者有时不但要传递画面信息,更要通过剪辑,让观众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产生共鸣。当人物的内在心理或者说内在情绪对作品的情节产生至关重要的作用时,剪辑师必须考虑延长或者缩短镜头,以此来突出作品的节奏。
3 观众
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接收者,并主动参与其传播过程。编辑及主创人员对观众的研究从来不敢怠慢,这也是现代传播环境下不容小觑的课题。
从宏观上来看,观众非常注重影视作品的可视性,他们的需要、兴趣决定了他们会选择去注意、理解和记忆哪些内容。从微观的角度来看,一个镜头要使观众可以看清画面呈现的内容、看懂画面表达的含义,体现出其有效性。观众对信息的提取、内化,都表明这是一个观众主动读解作品的时代,是观众和作品创作者相互追寻的时代。因此,作品中的每一个镜头,都是构成观众读懂作品的最基本的单元。尤其是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要在有限的时间里用几个镜头解释清楚一个问题,那么,每一个镜头都必须一针见血,既不能拖延,又不能草草了事。因此,除了把握镜头的时长之外,镜头的排序也是编辑在处理电视新闻节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4 结语
综上所述,内容、情绪、观众,都是决定一个镜头时长的决定性因素。当然,对于不同的作品,剪辑师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吃透素材,准确理解编导要传递的信息、情感及意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处理好每一个镜头。笔者认为,新时代赋予剪辑师更多的,是自身工作意义的扩展。由过去一个默默无闻的后期具体工作者,向全方位操作转变。剪辑师的素质和技能绝不仅仅只是熟练操作机器,不断复制固有的剪辑模式,而是要参与作品的前期策划、组织以及拍摄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梳理镜头和剪裁镜头,最终达到清晰叙事、渲染情感的目的,并与观众产生共鸣,做出有风格的作品。
[1]黄著诚.实用电视编辑[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8).
[2]傅正义.电影电视剪辑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1).
[3]谢红焰.电视画面编辑[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