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看现代爱情
2016-02-28邢博彧
邢博彧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从电影《办公室的故事》看现代爱情
邢博彧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广播电视学院)
电影《办公室的故事》上演了一出中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喜剧。工作勤恳、谨小慎微的统计员诺瓦谢利采夫,在老同学的怂恿下,为获得处长的位置,向36岁仍过着单身生活、固执刻板的女局长卡卢金娜大献殷勤。在一连串啼笑皆非的误会中,两个性格迥异的中年男女,渐渐萌生了微妙的情愫。本文通过诺瓦谢里采夫和卢卡金娜爱情故事偶热中的必然,来简析现代爱情。
办公室故事;爱情;生活
1 《办公室的故事》情节分析研究
《办公室的故事》发生在前苏联一个统计局里,讲述了一个唯唯诺诺、苦苦挣扎于基层工作的小男人和一个高高在上的大女人之间充满戏剧性的故事。在整个影片的表述过程中,诺瓦谢里采夫和卢卡金娜之间的爱情存在着偶然性和必然性,同时,这样的爱情故事又具有着一定的现实性。
影片伊始就表现了一个在芸芸众生中苦苦挣扎的中年人形象,有家要养,要供儿女上学读书,而在工作中,又没有足够的魄力去胜任更高的职务。影片中有一个镜头,是一位女性拿着本子向所有人征集份子钱,男主人公在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拿出了这份礼金,同事疑惑地问他是否交了这钱时,他十分肯定又颇气愤地说“交了”,这表现了他是一个十分好面子,要尊严的男人。导演以这样一个角色影射出社会中许许多多小人物的形象。
梁赞诺夫的影片多以小人物为主,他的影片虽是虚构演绎,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可以找到太多这样的故事。
卢卡金娜是一个十分成功的女强人,在剧中,从服饰到说话,都充分反映了这一点。妇女解放之后,虽然说男女平等,但是,社会上的一些人还是带着有色眼睛去对待女性,对于一个女局长而言,她并不如表面上那么风光,她面临着很多舆论上的压力,不得不把自己保护起来。而且,对于有过一段失败的恋爱经历的女人来说,她的内心必然是脆弱的,当然,她的这种脆弱一方面并不想让别人知晓;另一方面,作为局长的威严也不允许她把这种脆弱表现出来。但其实,卢卡金娜是一个非常感性的女人,她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冷血和干巴巴。在办公室的露台上,看上去像63岁的卢卡金娜,一遍抽泣一边说:“家!家!家!家里有什么?有台电视机,我连狗都不敢养,白天没人带它出去溜达……我的情况就是这样。当然也有许多熟人和朋友,人家也有家,有孩子,有家务事,所以我简直怕自己,怕自己……变成一个老太婆了。我才36岁,是呀,是呀,我比你年轻。我看上去多大?”诺瓦谢里采夫显然吃了一惊,慌忙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像35岁……35!”从这样一个小小的镜头中可以看出,卢卡金娜深藏在冰冷外表下的小女人的想法。从片中男二将情书给别人看的时候,也能看出她是一个感性的女人。
2 对现实爱情的影响
爱情是永恒不变的话题,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到现在简单明了的示爱。俗话说,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女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伴侣,这是很多人的人生课题。女孩子总是想找到像现在电视剧里所演绎的男主角一样,帅气多金又体贴温柔,然而现实总是“骨感”的。像影片中的男一和男二一样,男二是一个帅气有钱,出手大方,在工作单位有一定地位的“成功人士”,但是,就是这样的人肆无忌惮地伤害了他曾经的恋人,即现在的同事,而男一那样一个懦弱无能的人,却可以悉心呵护女人。
现实生活中,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不婚,希望靠自己的能力过得有模有样,这样的女人被叫作“败犬女”。这种说法来自于台湾的一部电视剧。有人罗列“败犬女”的特征,事业有成,性格强势,与古代以夫为天的女人不同,现代的女性大多都有自己的事业,有可靠的经济来源,在事业里游刃有余。但大多数的女人仍是向往婚姻的,笔者相信,那些坚持不婚主义的女人只是没有找到可心的男人一起走进婚姻殿堂。
《办公室的故事》里的两个角色诺瓦谢里采夫和卢卡金娜,他们是现实生活中千千万万人的缩影,生活是实际的,无外乎是围绕着身边的柴米油盐过日子,只是每个人的“柴米油盐”有大有小罢了。像徐志摩,在他的一生中,有三个女人给了他生活、浪漫和爱情,他的一生都在追求那种完美的、浪漫的、童话般的爱情。但那种脱离生活实际的爱情到最后只是一种负累,一个才华横溢的男子,最后竟为了妻子的一块高级帕子低声下气地托人买,甚至为了维持这样的婚姻奔波于南北的路途中,最终竟在路上丢了性命,一代才子草草了结了他短暂的一生。其实,生活还是要回归实际的。林徽因和徐志摩之间有过风风雨雨的爱情故事,在婚姻的殿堂前,林徽因却选择了梁思成,二人婚后的生活令人艳羡。又如最近特别火的电视剧《欢乐颂》里的安迪一样,再强大的女人也需要温柔似水的呵护。一个人在坦露自己的本心后,总会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一切随心而已。只有回归实际的生活,才能有真正的幸福。梁赞诺夫的《办公室的故事》所演绎的爱情,看似是偶然,其是也是必然的。
[1]李稚田.影视语言教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欧阳宏声.电视文化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
[3]姜敏,黄钟军.电影作品赏析[M].石家庄:方圆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