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与剑 菊与刀
——论中国美学于中日电影中的物化表现与区别

2016-02-28彭屹萱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24期
关键词:李安美学日本

彭屹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茶与剑 菊与刀
——论中国美学于中日电影中的物化表现与区别

彭屹萱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古代日本不管是思维模式还是手工实业上都深受中国影响,中国的独特美学自然也是传播于岛国之上并扎根,形成了其特色的大和的美学。本文在电影这个艺术载体上,直观地分析中国美学于中日两者间的联系和区别。

中国美学;留白意蕴;幽玄;向善

1 美学文化的来源

谈起美学,不可避免地需要提到养育美学的一方文化。中国美学,植根于华夏文化。其自农耕时期伊始,再到春秋战国、以诸子百家为基础不断演化。这个以儒家为骨干而发展的、极具鲜明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深刻地影响着周边国家的文明进程,甚至形成了以汉字、汉服、汉礼和汉俗等汉文化元素为核心的汉文化圈,各国视汉文化为正统。

在这些国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自隋唐时期日本效仿中国进行大化改新后,日本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汉化过程。(“日本文化谱系中的中国影子随处可见。日文、医药、茶道、饮食、弓道、服饰、礼仪以及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弥生文化’,无一不是受中国的影响。尤其古代中国的《礼记》传入日本,才不断发展成就了所谓的‘大和文明’。”——引自李二和 《海上七千年》)

事实上,直至明朝衰亡之前,日本都是汉文化最为忠实的崇拜者。可以说,中国文化与日本文化是有很大程度上的同质化的。这一点于今日仍未改变。因此,中日间对于同一事物的微妙的不同诠释成了有意思的课题。现在,笔者就来谈谈中国美学与中日电影中的物化表现与区别。

“美学”一词来源于希腊语,字义是“对感官的感受”。然而美学作为一门理论,必须有一个定义。有人说,美学是艺术哲学;有人说,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分析的学科;还有人说,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学科。每个人的文化审美趣味不一样,表达方式也就不一样。从观众角度看,不一样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不一样的美学感受;从美学家的角度讲,不一样的美学传达方式正体现了其个性,因为不同才成为了美。

2 中国电影和日本电影中美学的特点分析

中国美学和西方美学是在截然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古代文明起源早,原始氏族社会延续时间长,发展程度高。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受限于生产力发展水平,未能冲破原始公社制度的外壳,氏族社会的传统、风尚习俗、意识形态大量地保留着。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仍然和血缘宗法关系结合在一起。这样的情况下,一方面让中国古代奴隶社会不可能如古希腊古罗马那样获得充分发展;另一方面又直接继承了氏族社会中朴素的、人道的精神,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对立表现得不像西方那么尖锐。从春秋战国开始,理性主义显著高涨,不少思想家倡导以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为理想,认为应当尽力避免两者的分裂对抗。这个基本观念,深刻影响着整个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国美学向来认为需要从个体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去找美,认为审美与艺术的价值就在于它们能从精神上充分地促进这种统一的实现,从而把哲学层面上的和谐与道德层面上的美提到首要位置,并通过形象的情感语言来表达。中国美学思想在春秋战国的中后期基本形成,以后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中国美学是广义的,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不能截然分开,而是归结于“道”。同样,中国的美学与哲学、艺术也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与艺术的深邃之处,就是中国美学最有价值、最富特色的地方。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前一直受着中国文化的熏陶,在这一点上可以说是一脉相承。

2.1 意蕴的运用

中国美学对物质媒介是极为看淡的,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管是书法、绘画、戏曲还是电影,我们都更看重意蕴的存在。中国导演李安所执导的《卧虎藏龙》,无疑是最好的诠释。

一部关于侠义的电影,被拍得荡气回肠,给人以醍醐灌顶般的享受。简单却又丰满的镜头在片中比比皆是:纯色如中国水墨画的安徽民居间,玉娇龙和秀莲进行着几乎看不清的打斗,刀光剑影在水中映出波光粼粼;广袤的竹林竹海之中,李慕白和玉娇龙在比试之间追逐、飞跃,静、轻、柔,组成充满诗意的画面。影片的台词也值得琢磨,比如慕白曾对秀莲说:“我们能触摸的东西没有永远,师父一再说: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的是一切。”这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

2.2 象征与暗示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是李安导演的另一代表作,原著小说是属于扬马特尔的,而电影的诠释则属于李安。李安他在保留了故事的大体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改动增删,使之混杂入了他独有的一种美学价值观,从而变成另外一样东西。少年派是描述了两件故事,一个奇幻美艳,天马行空;一个血腥残忍,引人心悸。两个故事的真假一直存在争论。而很明显的,李安是巧妙地、隐晦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的。

第一个故事里有一座丛林密布的食人岛,中间生存着无数沙漠中才有的狐獴。沙漠和大海,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向在此刻交织,强大的不和谐感其实在告诉我们观众,现在展示的一切皆是幻象。第二个故事是真实世界,是理性的。可派只能自我逃避到幻想世界,逃避无法解决现实残酷所带来的煎熬。

派和猛虎“理查德帕克”,其实就是人性和兽性的象征。他们之间的种种冲突和矛盾,实际上也是派其自我和超我的抗争。终其全片,最让笔者毛骨悚然的,是那座食人岛——岛上莲花,让人联想起派的母亲虔诚印度教徒的身份。刹那间,漂流中奇幻的海面、鱼群和岛屿,似乎都变得野蛮、下作而又不可言说。

李安自己曾说:“……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它就是你的血肉。你必须隐藏起你的感受。隐喻和象征,颜色和构图的应用,这本身就可成为艺术。总有方式可以让你不说,但无论如何得把它表达出来。”归根结底,这就是中国美学的潜在意蕴所在。

日本电影也有着类似的风格,最突出的莫过于小津安二郎的作品。他的作品风格鲜明,镜头宁静隽永,给人以幽玄之感。小津喜用固定镜头,让观众与电影中的人物保持着空间上的距离,透着寂静超脱的意味。例如,《秋日和》的结尾,秋子在送走女儿朋友之后的连续动作,小津用了多个固定不动的机位呈现,冷清、寂寥,也使镜头蒙着一层含蓄与优雅。

同样是留白,同样透着一股禁欲的意味,中日间的文化确乎有着紧密的联系。然而,《卧虎藏龙》更有一种洒脱的志趣,《秋日和》则仍给人浓厚的大和风味。这确实玄妙。

2.3 向善的特点

中国美学还有一大内涵特点,便是“向善”。不管是儒家的核心宗旨“仁”,还是佛教的“轮回说”,其宗旨皆是教人向善。

《老井》是20世纪80年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老井村村民在无水艰难的生活中,顽强的同自然作着不屈的斗争,对水的渴求使老井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向着既定目标前进,坚忍不拔地追寻着水源。主人公旺泉,一个淳朴、善良、有抱负的男子汉,在经历种种磨难后带领村民打出了第一眼水井,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壮美,一种希望。

而在日本电影中,其更倾向于表现一种和谐、舒畅的向善的优美,暗合日本人希望摆脱压抑,向往美好的心理。他们的向善不似近代中国那般现实,而是偏于浪漫主义情怀。他们的“善”是美好的“善”。

如岩井俊二,他的电影着重表现的是对纯洁的追求,大部分主人公都是善良、单纯的青少年。像是表现两个女孩之间友谊与成长的《花与爱丽丝》,表现少年心理困惑的《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等。青少年成为导演思想的载体,体现了日本人对天然、清纯的向往。

3 结语

中国的茶与剑,日本的菊与刀,中日之间关系微妙而千丝万缕,不可言说。中国古代的美学着实深刻影响着两个相似却不同的国度,在各自国土上结出了丰美的果实。

彭屹萱(1997-),男,湖南双峰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李安美学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盘中的意式美学
青梅竹马
探寻日本
不做房间里最聪明的人
外婆的美学
《黄金时代》日本版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