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阅时代下如何构建“精准可靠”的健康舆论机制
2016-02-28张佳星
张佳星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点阅时代下如何构建“精准可靠”的健康舆论机制
张佳星
(作者单位:科技日报社)
“点开阅读、阅读一点”成为时下阅读的主流方式,受众习惯的变化给媒体提出新要求,亮点提炼成为媒体人必须掌握的技能之一,提炼更要求精准可靠,达到“生动抓人”又“真实全面”的要求,新闻从业者在严守职业伦理“军规”的同时,在业务上精耕细作,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才能构建起拥有引导、监督作用的舆论环境。
新闻亮点;职业伦理;真实;舆论引导与监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随着信息量的爆增,阅读越来越“快餐化”,点开阅读、阅读一点,都是当下“点阅时代”的特点。受众方面,读者越来越以“点”的方式接受新闻;媒体方面,记者、编辑则偏向于选取最闪亮的“点”加工润色。但由于新闻报道只再现部分事实,文字“失真”频频出现,新闻传播越来越多地因不全面、不准确而被误读。
1 “点阅时代”易出现的新闻失真类型
夸大、偏颇会让新闻这面反应现实的“镜子”变成“哈哈镜”,放大、缩小、歪曲了“本真”,当下,常见的失真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1.1 为赚眼球,滥用“重磅”词语
在新闻报道中,无论“炮轰”还是“互掐”,都是为了吸引眼球,报道者增加了词语的力度,将本是“追问”和“讨论”的强度增加,换成“重磅词汇”,产生了词语表达含义上质的变化。
“重磅词汇”与事实有一定的贴合度,但因为不考虑“度”,一味地加强事件的“冲劲儿”,冲破了底线,最终让事实变了味。
信息量的指数级增加,使读者分配给每篇文章的时间越来越少,“读题识稿、看词辨意”逐渐成为常态。因此,新闻标题制作时的那个亮点词汇,决定了一篇稿件的“表情”,这样的词语运用时更要牢记一个“度”、一个“准绳”。这个准绳被新闻培训教材称为职业伦理的“军规”,客观要求准确叙述事实,不夸大其词,不杜撰事实,不对事实进行文学想象。
1.2 断章取义,主观推断部分见解
以微博、微信为核心的微时代打破了传播原有的条条框框,传播源头几乎“去中心化”,信息不再以一点为起源、向四方传播,机构、个人都可能通过转载、重编辑等形式成为信息源头,这在加快传播速度的同时,给“以讹传讹”更广阔的空间,
权威“信息源”时常遇到误报的情况。此前,住建部原副部长仇保兴在回忆自己参加一次论坛会议时表示,“有媒体报道,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房地产泡沫在今明两年内要破。我再一看,内容没有提到标题的这句话,完全是记者的推断,有违事实。”用想象替代事实被归纳在“采编业务不规范”而导致的失实范畴。
手机推送资讯功能的日渐强大,新媒体的受众群成倍增加,这些传播路径的快车道,会将“业务不规范”造成的失误无限扩大,造成网络传播的可造假、可包装、可篡改的负面能力成倍增加,导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局面。
网络环境,给媒体人的“严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不牢牢把住“真实”这一准绳,舆论在传播的过程中,会越来越远地偏离真实。
2 精准可靠才能维持舆论机制的健康、顺畅
在“点阅时代”,虽然传统的新闻传播手段已被彻底改变,报纸、电视、广播、微博、微信和自媒体等共同发声,但不能违背新闻的真实性原则,不能违背恩格斯对新闻真实的基本要求,“刊载真正的新闻、真实的报道”。
真实不仅是新闻本身的生命,还是以新闻为基础的舆论监督机制的生命。
一个健康、顺畅的舆论机制应该包括争鸣、辨析、反馈、监督等不同阶段,整个过程的推进必须在真实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报道对象直言不讳、媒体采写精准可靠。
然而,失真的报道对采访对象造成的负面影响“首当其冲”。
如果说假新闻是明目张胆的“强盗”,那么滥用词语、断章取义就是善于隐匿的“贼”,后者更奸猾,利用“点阅”的易疏漏、会错意,通过暗示、引导,操纵意念,售贩虚假,不经意间侵蚀掉记者的职业诚信,对健康、顺畅的舆论机制的破坏是摧毁式的。
一个被破坏的舆论机制背弃了马克思所提出的“人民对于正义、平等和对文化的自信”。
如何利用“点阅时代”的特点,营造一个健康的舆论机制?《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提到,“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也就是说,新闻真实的呈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这协调了新闻真实与新闻失效的关系。
这里提到的报刊现在可以体现为网媒、自媒体、报刊和电视等新老媒体。其中新媒体有着更强的“有机运动性”,它们因为传播迅速、受众面广,可以即时更新新闻的动态,给出系列的跟踪报道,实时给新闻的“真实”全方位立体的展现,从而进一步升华为“求真务实”这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要求。
3 结语
在点阅时代,媒体应以严谨的态度、精耕细作的专业精神向擅夸大、易走偏的时代风格迎战,恪守新闻伦理“军规”,向公众、向报道对象传递精准的态度,构建起拥有引导、监督作用的舆论环境。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形成“运动的新闻”理念,体现一个动态的去伪存真的过程。
[1]柳斌杰,蒋建国.新闻记者培训教材2013[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赵军,王丽.关于微时代科普模式创新的思考[J].科普研究,2015(4).
[3]黄显军.全媒体时代的新闻伦理[J].青年记者,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