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偏见研究文献综述
2016-02-28肖妮
肖 妮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媒介偏见研究文献综述
肖 妮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
近年来,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的研究很多,但未有文章对媒介偏见的产生、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的体现及如何避免媒介偏见这四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本文旨在对所选择的关于媒介偏见的研究论文,按照媒介偏见的产生、媒介偏见的概念、媒介偏见的表现以及避免媒介偏见的措施这三个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
媒介偏见;新闻倾向性;媒介素养教育
技术环境的变化和发展带动着媒介的发展,人们通过媒介获取信息、生产信息,媒介经济已经成为当下经济体系重要的一部分。但是,若新闻报道中存在偏见,就会遮盖信息的真实面貌,可能影响社会的良性发展。
1 媒介偏见的产生
随着媒介的产生和发展,媒介自由、客观性原则等字眼深入人心,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也逐渐受到关注。要降低新闻报道中的偏见程度,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媒介偏见的产生进行了分析。
尹瑛[1]在《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麦奎尔关于媒介文化生产研究的启示》中,从新闻常规的视角对新闻偏见的产生进行了阐述。作者认为,在新闻常规之下,新闻偏见潜藏在媒体对事实的最初筛选;消息来源操纵事实强化了部分新闻偏见;媒介组织对新闻事实呈现方式的影响中暗含新闻偏见。
童兵[2]在《“他者”的媒介镜像——试论新闻报道与“他者”制造》一文中,从“他者”镜像角度对媒介偏见的产生进行了阐述。媒介通过新闻报道中不完整的信息,对报道对象进行塑造,将之塑造为独立于主流群体的其他群体,即“他者化”。这些简单化和概括化的符号是对指称对象所做的分类和“一律化判断”,其中便暗含偏见。
2 媒介偏见的概念
媒介偏见是客观存在的,这一词语对于大家来说也并不陌生,但至今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新闻偏见和新闻倾向性却是有区别的。
毕研韬[3]在《媒体人与媒体偏见》中,提到媒体偏见是指记者、编辑及其他新闻出品人的偏见,主要体现在新闻事件的选择和报道方式上。此外,韦路和王梦迪[4]在其译作《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研究》中,将新闻偏见(News Bias)与新闻倾向性(News Slant)进行对比,得出新闻偏见是指在一段时期内,不论消息类别和传播媒介如何,新闻媒介对某一议题和政治人物以一贯之的倾向性报道。
3 媒介偏见的体现方式
在近年的新闻报道中,出现媒介偏见较高的几类有对于弱势群体的报道、国际新闻报道、对于新媒介环境中的热点的报道。
3.1 弱势群体报道中的媒介偏见
徐艳[5]在《场域论下弱势群体报道的媒介偏见及其修正——以农民工报道为例》中提到,自弱势群体作为媒介议题被媒体重视时,都市报、民生电视栏目中大多为农民工的负面报道,政府党政报、官方电视栏目中的报道也大多偏重于宣传、教化。
3.2 国际新闻传播中的媒介偏见
徐琴媛、杨卓颖在《简论新闻报道中的媒介偏见——以西方媒体新闻报道为例》一文中,通过三方面阐述了如何体现媒介偏见,分别是媒体选择负面大于正面的基调的报道选题、避重就轻地用词和选择图片和用夸张、构饰(Spin or Slanting)的报道手法以达到以偏概全的效果。
在范勇的《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一文中,作者认为,美国媒体在有意识地滥用词汇、经常使用负面的政治性词语和有损中国主权的词汇以及带有偏见地翻译中国特色词汇。
3.3 新媒介传播环境的媒介偏见
汪聪在《从对“天价切糕事件”的报道看媒介偏见》一文中,提到在以微博为代表的碎片化传播年代,尽管满足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等时效要求,但信息表达缺位了核心要素。
4 避免媒介偏见的措施
在分析了关于如何避免媒介偏见出现的文章之后,发现学者们主要从从业者和受众两个方面出发,对两个角色提出了要求和规范。
4.1 从从业者出发
在余东升的《新闻记者的认知偏见与新闻报道》一文中,作者认为,应该采取措施改变记者的个人观念或者固有观念,例如:加强不同意识形态间新闻传播的沟通与了解、积极倡导健康和谐的主流价值观等。
4.2 从受众出发
在胡辉平的《传播媒介与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作者认为,应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使受众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解读和批评媒介信息。他认为,受众应该了解媒体组织、辨析媒体语言、洞察媒体运作机制、思考媒介对真实的再现、充分利用媒介发展自我,从而不会再在媒介制造的偏见图景中迷失方向并导致行动偏差。
[1]尹瑛.从新闻常规视角看新闻偏见的产生——麦奎尔关于媒介文化生产研究的启示[J].新闻界,2009(6).
[2]童兵.“他者”的媒介镜像——试论新闻报道与“他者”制造[J].新闻大学,2012(2).
[3]毕研韬.媒体人与媒体偏见[J].青年记者,1994(9).
[4]韦路,王梦迪.新闻框架的倾向性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