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原因与经济增长的道路选择

2016-02-28毛学松

学术论坛 2016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毛学松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原因与经济增长的道路选择

毛学松

当前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很大,中国为了确保实现“两个百年”目标,增加财政收入,提振中国市场的信心,中国经济就不能一路下行。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不仅是外需不景气与国内消费需求疲软,而且是宏观经济调控乏力与滞后以及供给侧存在很大问题。要使中国经济保持中长期的发展,就必须制定出具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水到渠成地推进城镇化建设,房地产要去泡沫化,进一步缩小贫富差距,因势利导地发展第三产业,推进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铺平道路。

中国经济;经济下行;宏观调控;经济增长驱动力

一、研究的缘起

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压力很大。从2010年到2016年上半年,GDP从10.45%一路下行至6.7%。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中国经济“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1],2016年GDP将下行至6%~6.5%之间[2]。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建也指出,中国经济增长率未来还有可能破6[3]。2016年3月29日,余永定在北京大学“朗润·格政”论坛上表示,虽然二月经济有所好转,“但中国经济形势仍在持续的下滑中”[4]。美国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鲁里埃尔·鲁比尼(NourielRoubini)与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StephenRoach)也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比想象的要严峻[5],鲁比尼以曾精准地预测到美国住房市场的崩溃与次贷危机而闻名。高盛公司预测2016中国经济增长率将降到6.7%[6]。

当前中国经济确实遇到非一般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治环境,下一个20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期,能否把握这个战略机遇期,能否保持较快的经济增长,防止经济进一步下行,按照既定的经济发展目标,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这是对中国政府治理国家能力与宏观经济管理能力的一种考验。上述专家学者们的看法,具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综合国内各方面因素,中国经济不能一路下行。

二、中国经济不能一路下行

(一)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那么“两个百年”的发展目标就难以实现

“两个百年目标”即在建党一百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与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建国一百周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实现这两个百年目标,中国经济就必须持续保持中高速的增长。就算是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若从2016年算起,也要至少保持在6.7%的增长率,而事实上2016上半年已经下降到6.7%。下半年还极有可能持续下滑。如果连第一个百年目标都实现不了的话,那么第二个百年目标就无从谈起。

(二)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就会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

中国的财政收入从1992年开始一直是两位数增长。近年来,因经济下滑的影响,全国财政收入有所减少,财政收入增速也有所下降,2016上半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增长率已经下降到7.1%。中国经济若一路下行,势必要减少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此影响到靠财政支持的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教育与卫生等事业的发展,而且最近几年致力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也需要政府财政的大力支持。若后续资金跟不上,那么将前功尽弃。还有一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与调节、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等各项社会发展的目标也将因此而受到影响或搁置。

(三)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就会减少国内外资金对中国市场的投入

到2016年7月初,中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出现了持续52个月的负增长,而且2016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当中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增长率也同比下降8%。眼下中国经济正处于调结构、产业升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期,如果中国经济不断下滑,造成中国投资市场不景气或萧条的预期,那么美欧等发达国家对中国就会“减少投资”[5]。国内资金也不会投入到这样的市场当中去,这将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中国经济将真的一路下滑,底在何方,不可预测,就算是中国增加政府支出,增加赤字,扩大消费可能也无济于事。

(四)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就难以解决中国国内的就业压力

中国有13亿多人口,每年新增就业1000万人,如果经济下行,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最终将导致失业人数增加,居民生计不保,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激化一些社会矛盾。若政府不能及时解决这些问题,一旦事态失控,将给国家带来严重危害。21世纪以来,已经出现无数次官民对抗,群众与警察冲突,团伙性谋杀等,发生一系列的暴力事件,甚至是恐怖事件,所有这些都给国家治理敲响了警钟。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一些潜在的、长期积压的问题就会立刻爆发,因此就业是个大事。

(五)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房地产价格软着陆就很难实现

如果中国经济下行,中国高烧的房地产价格就不可能软着陆。经济快速下行,谁来接盘?房地产行业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中国房地产企业95%的资金依靠银行贷款,如果房地产企业资金链断裂,价格硬着陆,从而传导至中国的金融领域,导致银行大面积的呆账坏账,将产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有人说,房地产“绑架”了中国经济,这是有道理的。房地产价格能否软着陆,就要看中国经济能否持续地、健康地发展。

(六)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就将大大地影响中国人对国家未来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前中国经济有进一步下行风险,其实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经济性的问题,也有可能产生一系列的政治问题。一些敌对势力与反华势力不满中国发展,妄图遏制中国发展,蓄谋已久,伺机行动。前几年的新疆“7﹒5”打砸抢暴力事件,西藏拉萨“3﹒14”事件是例证,这是宏观经济调控当局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或必须正视的问题。中国经济发展极其不平衡与存在着巨大的贫富差距,一些民族矛盾与宗教问题日益累积,有可能进一步激化。如果中国经济一路下行,经济发展的信心受到打击,那就影响国家与社会的进步。中国有13亿多人口,不仅仅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若13亿多人口对国家经济未来发展的信心受到打击,那是可想而知的。“信心比金子更重要”,中国经济发展的信心只能强化,不能削弱,中国政府要“顶住”中国经济一路下行的压力,迎难而上,化解危机,为实现中国既定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三、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分析

中国经济从2010年第一季度至2016年7月已连续26个季度增长率不断下降,从2010年第一季度峰值12.1%降到2016年第二季度6.7%。中国经济一路下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寻找对策之前,就必须弄清楚,中国经济下行的原因是什么?事实上,中国经济在21世纪的前10年的高速发展中,主要是出口导向性经济与房地产经济,尤其是2003年以来,经济更是房地产化,国内消费疲软,而且宏观经济调控与经济体制改革乏力与严重滞后。

(一)宏观经济调控与经济体制改革乏力及严重滞后

当前中国经济领域中的产能过剩问题很大程度上就是2008年4万亿元人民币政府投资所导致的。当年是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作出“保增长”的决策,只考虑到供给侧,但是忽略掉需求侧。2015年去库存弱于预期,2016年去库存依然困难重重。其实在2008年就应该有预见性地调整过剩产业,而不是盲目地增加低级产品的供给。今天中国经济既面临着调整过剩产业,又面临消化吸收过剩商品的双重压力。再说,2008年12月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的国九条,一直到2010年新国十条还是未能刹住,反而是越调越上涨,显然是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乏力所致。事实上,只要多做研究,实地调研,周密布置,一些问题还是比较容易解决的。关键在于中国管理层能否出台一些有效的、有力度的且具有前瞻性的宏观调控政策,进一步提高治理国家经济的能力,为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作出不懈的努力。

(二)外需不景气与商品升级换代滞后

2000—2011年,中国对外贸易出口一直保持在21.78%的增长率,但2012—2016年上半年是不断下降。2015年外贸总额为24.58万亿元人民币,出口同比下降1.8%。2016年上半年外贸总额为11.1万亿元人民币,出口继续下降,同比下降2.1%。2016年下半年经济形势仍然不容乐观。2012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贸易出口国,2013年出口占全球之比为11.8%[7]。从传统的贸易大国德国与日本贸易发展史来看,德国最高占比是在1990年的12.21%,日本最高占比是在1993年的9.58%[8]。从目前看,中国要想突破这个峰值,未来几年可能性不大。中国对外贸易疲软,不仅是因为欧美市场需求大幅度萎缩,而且也因人民币升值与国内成本上升导致中国商品的自身竞争力下降。受到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的重创,欧美市场从此是一蹶不振。虽然个别商品需求是上升的,但商品的总需求还是在下降,总体消费能力是在不断地减弱,虽有多次量化宽松政策也不见有根本好转,至今是积重难返。当然欧美出于自身考虑,纷纷采取贸易保护主义,对中国出口商品是明里暗里限制,给中国对外贸易增加了不少压力。另外,中国的商品随着人口红利、资源、能源与土地环境等比较优势的消失,过去那种靠大量消费资源、靠低成本与低附加值的竞争已经不复存在,先后逐渐被东南亚和拉丁美洲国家所取代,例如越南、马来西亚与墨西哥等国,他们有些商品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比中国还要便宜,中国的部分商品既没有价格优势,又没有技术优势,被淘汰是在所难免的。

(三)房地产疯狂的投资需求被暂时遏制

从2003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异常地火爆开始,全国不管是公司还是个人,只要资金等条件允许都会投入到炒房大军当中去,当然还包括不务正业的、干副业的、做起房地产开发的知名企业,连苏宁、海尔等企业都参与其中了(苏宁环球、海尔地产)。据统计,中国没有几家规模以上企业是例外的,这也难怪,资本从来就是“逐利”的。2010—2014年房地产投资年平均增长率是22%[9]。2015年增速突然下降至1.0%,2016年上半年虽然回暖,但余永定(2016)认为2016年全年是负的,还有可能负得很大。房地产经济在中国经济总量中一直占有很高的比重,2012年仅土地交易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早就超过了30%,金额已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这是名副其实的“经济地产化”[10]。因此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中国经济增长因房地产投资下降而随之下降。房地产因政策形势发生转折性的变化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重要原因”[2]。根据国际经验,户均住房达1套左右,房地产开工面积就达到峰值,而后呈递减趋势,住房供给由短缺到平衡再到过剩,而2013年中国户均住房正好1.0套。因此中国房地产投资需求将会受到一定的遏制。

(四)国内消费乏力

虽然近两年国内消费占比有很大提升,那是因为投资与出口大幅度减少所致,加之中国统计部门的数字会有一些出入,其实绝对消费总额并没有大幅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上升是一种假象。去年中国居民储蓄率为46%,高储蓄率导致高投资率,从而导致产能过剩,不可能形成高消费率。中国消费乏力,有三个根本原因:一是中国房地产化经济这块恶瘤吞噬了广大城乡居民的消费能力,一些家庭甚至是几代人为住房奔波劳碌,家庭绝大部分支出放在住房上,中国房价收入比已达20[11],而发达国家是3至6[12],中国北京、上海与广州的房价更是高得惊人,北京四环内房价每平米已达7万元人民币,玉渊潭别墅区每平米达到10万元人民币,已经到了让人难以容忍的程度。全国人均收入只有7800美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也只有1500美元,人民收入如此之低,房价却如此之高,早已超过合理价位。综观全球发达国家,尤其是北欧福利国家,没有哪一个国家是房地产经济。高房价意味着高生活成本,居民哪有多余的资金用来消费。二是中国属于典型的刘易斯城乡二元结构,即传统的农业社会与现代城市社会[13],居民巨大的收入差距,导致国内消费疲软。中国的基尼系数一直居高不下,长期接近0.5,有的年份甚至超过0.5,早已超过国际警戒线0.4。基尼系数过大导致更少的人占有更多的财富,广大的农村居民想消费没有这个消费能力。2016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050元人民币,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才11886元人民币。而极少数人有巨大的消费能力但又不消费或消费很少。三是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很不健全,导致一些中国居民虽有点储蓄,但考虑到房贷、养老、医疗与教育等方面因素又不敢消费,尤其是农村居民,就算是城市居民尤其是低收入的家庭也是如此。中国居民真正有保障的是少数达官权贵、豪商富贾,还有一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央企的高管以及靠劳动致富的少数人,吴敬琏先生说中国是“权贵资本主义”不无道理。因此,以上三个原因如果没有大的改变,中国的国内消费能力就不可能有大的起色。因政策原因,个别年份有所回升除外。

(五)供给侧存在较大问题

中国经济下行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供给侧需要进一步改革。目前中国经济在商品的有效供给、资金供给、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都存在很大问题,核心是缺乏有效供给。

1.商品供给。从工业品上看,中国目前的钢铁、电解铝等处于严重过剩,钢铁拥有世界一半的产量,但中国生产的是粗钢与螺纹钢,大多是低附加值低工艺的钢材,连圆珠笔上的圆珠都需要进口。中国的精钢占有率较低,在世界上占有率仅为2.3%,而日本却占将近70%。从日用品上看,中国缺乏足够信誉的安全奶粉,高档包、名牌手表等高端产品都需要进口,明显供给不足,去年还有中国公民去日本旅游疯狂购买纸尿裤的,可想而知我们的商品供给存在结构性问题。

2.资金供给。中国有不少经济效益较好的中小型企业,想扩大规模,改进技术,但苦于资金供给困难,融资难,贷款难。中国的融资方向目前主要是面向大企业,金融机构不愿意或很少向中小微企业贷款,认为大企业信用额度大,信誉高,贷款的偿还能力强。其实中小微企业是中国经济增长最有活力的,但是如果没有资金的支持与保障,那么就不能很好地发展,因此也就不能进一步地促进中国经济的增长。从目前看,资金供给是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较大瓶颈,也是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障碍。

3.科技创新。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灵魂。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竞争力的保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整体的科技实力提高得很快,经过67年的发展,确实某些领域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如航天、超级计算机与高铁等,但是中国只是在少数领域处于前列,大多数领域都还处于落后地位,核心技术受制于欧美,中国的综合科技实力差距还很大。最近一次也就是2014年,由英国《自然》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每三年发布一次的各国综合科技实力显示,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还很大,这里指的是综合科技实力,而不是某一领域。中国受制于人的科技还很多,诸如高端数控机床、医疗设备CT、汽车发动机与电喷系统、线性变频压缩机、模具钢与工具钢等,这些都掌握在外国人手中。没有科技创新,中国就没有高科技产品,没有高科技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也就没有国内外市场,因此也就没有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4.制度创新。良好的制度是创新的环境,能起到更好地促进创新作用。中国各级政府应该下大决心、花大力气做好制度创新的研究工作。包括各级政府的本身、企事业单位以及科研院所都必须形成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形成所有人都能够创新、都必须创新、尊重创新、和谐创新、积极创新与乐于创新的制度环境。中国目前除极少数民营企业有很好的创新制度外,其他各个社会部门制度创新的空间还很大。

制度创新包括政治制度创新、经济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从目前情况看,中国在经济制度创新与管理制度创新方面,大有可为。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更好地发挥多种经济所有制形式与多种分配制度的优势,让科技创新更大地参与收入分配,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这就必须制定或强化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经济制度,为科技创新作出实实在在的制度安排。广大干部尤其是党政企一把手必须行动起来,既要说,更要干。空谈误国,真抓实干兴邦。各级领导要善于制度创新,加强管理,虚心向欧美国家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洋为中用,对制度创新要精益求精,具体制度具体安排,要细分细划,要精算化,做到管理制度人性化、科学化、合理化与效率化。

四、中国经济中长期增长的道路选择

当前中国经济虽然下行的压力增大,但是从中国经济的整体而言,还没有受到“硬伤”。中国的城镇化率才刚过50%,而且居民的储蓄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经常超过40%,有时接近50%左右。农村还有不少潜在劳动力可供转移,至少是刘易斯第二个拐点还没有到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基础犹存。若宏观经济调控得当,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对中国经济一直以来都很有信心,他认为中国经济从2008年算起,还能保持20年的8%增长率[14]。瑞银集团执行官安思杰也看好中国未来经济,他认为三个数字就可以表示中国经济的未来,分别是221个,750万,4400亿。221个是指中国城市的数量,750万是指中国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4400亿是中国每年电子商务市场,而且预计10年内将达到1万亿[5]。这是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所在。当前中国政府可运用的政策工具有很多,只要中国宏观经济调控者能高瞻远瞩地制定政策,认真研究,就能够化解风险,就能够很好地预知未来。

(一)事先有调研,作出有前瞻性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

把政策主要集中放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来,中国几十年的发展最大的问题是粗放型发展,技术进步(全要素生产率TEP)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一直很低,三十几年平均是30%,也就是说,中国经济增长70%是靠要素的投入。2000—2007年是43.89%,2008—2012年降到20.15%[15]。近几年有所回升,2015年是55.3%,预计2016年会达到57%,“十三五”期间中国目标是60%。而美国早已是80%,以色列是90%[16]。差距还是很明显。中国迫切需要集约型发展,而不是粗放型发展。当今世界不是靠盲目地拼粗放的GDP时代。当年甲午战争,中国的GDP是日本的9倍,但中国以失败而告终,惨痛教训,以史为鉴,最终还得靠高科技。因此,中国财政与货币政策要放在创新产业与创新产品上,对高新技术企业要大力扶持,实行减免税,对落后与过剩产能坚决淘汰。对那些背着中央搞地方过剩项目,要一查到底,予以清除。建议2017年财政赤字占GDP之比可适当提高到2.5%,用来升级产业结构,扩大创新投资,增加企业的科发经费,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等。2017年M2增长可以提高到15%,使社会融资规模达到20万亿人民币,其中新增贷款达11万亿人民币。虽然M2与GDP之比去年已达2.05,2016年和2017年还有可能超过这一数字,但关键在于中国能否把这些资金引向实体经济,若能做到这一点,那将大大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积极稳妥地、水到渠成地推进中国城镇化建设

到2016上半年,如果按常住人口计算,中国的城镇化率为57%左右;发达国家平均是70%,美国超过80%,日本超过90%。如果把发达国家70%的城镇化率作为目标的话,每年增长1%,中国还有20年的发展期。中国目前还有7亿农村人口,如果中国生产率提高到美国的水平,那么中国的农业部门只需600万左右的劳动人口,未来至少有5亿人要进城。推进城镇化建设是中国经济还能持续较高增长的基础所在。未来20年中国因城镇化就能带来每年20万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需求,还能保持9%的增长潜能[2]。如果按一个城镇人口能带动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来计算的话,那么未来20年中国仅固定资产投资这一项就有2.5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城镇化不仅是巨大投资需求,也是巨大的消费需求。当然我这里指的是稳妥地水到渠成地城镇化,不是指强制性、大拆大建的“被城镇化”。中国城镇化道路是现实性的刚性需求。中国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对于那些有条件的、有稳定的生活来源、有一定的资金实力的,尤其是在城市拥有住房的人应予以解决户口。当然城市的后续保障工作也要跟得上,合理而有序地根据现实与未来需要,进一步建设好主城区与卫生城,道路、交通、医疗、教育文化等各方面配套设施都需要有条不紊地作出前瞻性的规划,把城市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城市、环保城市、美丽与和谐城市。

(三)房地产要去泡沫化,让其虚高的价格软着陆

防止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就必须引导炒房资金迅速流向实体经济。其实早在10年前笔者就撰文写道,中国经济投资过热尤其是房地产投资,将导致经济增长成本过高,给中国经济中长期发展带来隐患。大卫·李嘉图也曾在他的著作《政治经济学税负原理》中指出,房地产价格暴涨将极大地损害实体经济[7]。挤压房地产泡沫,就必须打击投机者与哄抬房价者,根本在于封杀投机者的利润空间,让其利润为零。在这方面我国内地可以向新加坡学习,不是限买,而是限卖20年,否则征总额50%的税。或者向香港学习,增加保障房的供给,供给对象是低收入人群,高收入者购买商品房。限购最终不能解决问题,实践已经证明限买只是饮鸩止渴、权宜之计,是下策,不是正道。中国目前购房者仍是限卖5年,不足5年主要缴纳5.5%营业税与20%的个税,这是远远不够的,在中国至少是50%,限卖至少10年以上,这才能迫使投机者因无利可图,悄悄离开。就连自住购房者也会采取审慎的态度,必须考虑本人是否能在该城市居住10年以上。房地产行业虽然能带动经济发展,但过分地倚重,从长远看,经济房地产化是极其有害的,还是当作民生行业为好。经济房地产化不仅损害中国的实体经济,而且还严重阻碍民族创新能力,养着一大批靠政策靠投机发财的、坐享其成的懒汉。因此,中国房地产完全去泡沫化,资金转向实体经济之时,才是中国实体经济创新繁荣之日。

(四)缩小东西部差距与贫富差距

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刘遵义认为中国东西部发展存在很大差距,经济发展中“链型模式”[17]也适用于中国,将对中国未来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链型模式”是指20世纪日本,在本国工人工资不断上升与出口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把一些劳动密集型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从而使日本从中大大获益。同样,中国的东部的一些产业也将会自然地转到成本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以此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宏观决策者要因势利导,提供有关政策,做好后续服务工作。但中西部地区要有选择、有目标性地接纳相关企业入驻,要坚决杜绝高污染行业,对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与高科技行业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应予以配合,这将大大地促进地方经济与国家经济的发展。要缩小贫富差距同样也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作出贡献。缩小贫富差距,中国必须对社会财富进行重新再分配。从世界范围来看,整个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税负平均在45%,美国个税所占全部税收早已超过70%,而且1%的富人缴纳将近30%的个税,欧美国家主要是富人缴税。日本主要采取累进税来缩小贫富差距,基尼系数一直很低。中国目前税收占比还不到20%,个税占税收总额不到5%,而且中国2/3的税收主要是工薪阶层缴纳的,以后中国要逐步地由现在征产品的间接税转向征个人所得的直接税,税负逐渐转向富人,穷人享受政府的转移支付。另外,还要鼓励企业提高利润的分红的比例,特别是非持股分红,这样能惠及更多的低收入人群,把分红比例提高至30%~50%,甚至更高。2015年5月6日财政部发布通知将国有独资企业上缴税后利润的比例提高至25%,即使这样,企业分红的空间还依然很大。目前有不少企业是提高持股分红比例,2016年3月31公告显示,中国中铁每10股分红提高到0.86元,比例约17%。2016年3月万科分红也高于从前,每10股派发人民币7.2元,比例约36%。

(五)科学合理地调整产业结构,因势利导地发展第三产业

虽然中国工业化处在哪一阶段还存在着争议,但第三产业在中国发展很快,这的确是事实。2013年中国的第三产业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为46.1%。发展第三产业是国家现代化的普遍道路。第三产业是极小污染甚至是无污染的行业,能吸纳较多的就业人数,从而加速经济发展。中国的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将有大批劳动力要转移到第三产业,这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趋势。2016年7月,国家统计局盛运来司长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第三产业的占比是54.1%。而发达国家是70%,美国是78.4%。我国虽发展很快,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很落后,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如果按照服务业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能带动GDP约0.4%的增长率计算,每年增长10%就能带动中国GDP约4%的增长率,这也是中国经济未来20年新的增长点。但中国在发展第三产业过程中,要避免盲目扩大所占比例,而要催生一些能实实在在地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科技产业与新兴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结构,今后中国将在养老、医疗、旅游、文化娱乐与生态环保等方面产生强大的需求,第三产业的前景广阔。

(六)推动以简政放权为中心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改革

改革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本身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要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政府在其中处于重要的位置,能否抓住主要问题,纲举目张,以进取的精神,迅速而有效解决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现实的问题,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是防止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的关键。

1.改革的周期性与矛盾性。中国目前经济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以往每一轮改革都会给中国经济带来5~7年的经济快速增长。如果按照谷-谷分析法,改革开放将近3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五次经济周期,目前中国正处于第五经济周期的末端。这一周期变化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符合法国经济学家朱拉格(Juglar)在1860年提出的9~10年周期,也符合经济学家约瑟夫·熊皮特(JosephAlois Schumpeter)提出的“中周期为9-10年”[18]。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再经历二三年的困难时期,即将迎来第六个经济周期。另外中国经济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克服重重困难,解决各种各样的矛盾,扫清前进道路中的一切障碍,才能进一步发展。

2.改革与发展。改革本身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中国每一次改革都给中国带来巨大的改革红利,每一次改革都能大大地促进生产力的提高。但每一次的改革都不是中国主动的,而是被动的,是倒逼的,不改革不行,不改革中国就不能进步。中国国内有许多矛盾,不改革就不能得到解决。发展的力量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改革的步伐。旧力量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因此改革与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因果的。

3.改革与政府。依靠制度变迁所带来的增长被称之为“曼瑟·奥尔森(MancurOlson)增长”[10]改革属于制度变迁,是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中国在这方面将大有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社会各项改革,中国政府都负有义不容辞或舍我其谁的责任,只要有重大的改革措施,对社会经济都会产生重大影响。近两年,新一轮的创业热潮就是因为政府前期出台了“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截至2016年7月22日,中国新增注册企业达261.9万户,同比增长28.6%。这些都是在政府主导下推动的结果。政府的角色是最大限度地简政放权,而不是集权,权力下放可以调动地方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政府的任务是做好宏观调控,优化公共设施,加强有效监督,维护公平竞争,加强并协调跨区环境治理,调节并防止市场失灵,促进全国人民共同富裕,推动国家经济节约环保、高效持续地发展。

4.改革的主要方向与主要内容。改革的主要方向要围绕简政放权,集中精力加快转变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提高中国制造业集约化程度,提升中国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对高科技企业的扶持力度,走科技创新强大国家道路。改革的主要内容是:(1)加快国有企业进一步改革的步伐,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对过去的产权制度的一种改革,也是对国有企业实行多方经济利益群体共同参与管理的有益的尝试,效果很明显。对市场主体要进一步放权,可采用责任清单、权力清单与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2)减少行业垄断,促进公平竞争。中国要在铁路、电信、电力与石油能源等垄断性较高的行业中,允许地方政府与民营企业拥有平等参与竞争的权利,形成公私公平竞争,公平竞标,提高效率。中国一些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提高,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管理与技术基础,与外资企业相比,有的并不逊色。(3)加快金融改革与金融创新。实行有效的浮动利率制度,盘活存量资金,加大对小微企业与创新企业的贷款力度,防范中国金融领域因国际经济动荡与国内的房地产以及资本市场的变化所带来的巨大的金融风险,可实行最低补偿金等办法来控制风险。(4)允许省级政府适度地扩大发行地方债务的规模,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融资需要,提高省级治理经济能力,这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但是发债的对象不能摊派,要遵循自愿的原则。

防止当前中国经济进一步下行,只要中国宏观经济调控得当,制定有效的、具有前瞻性的经济政策,用国际化的视野,不断提高对世界经济风云变幻的洞察力,认清形势,强化中国经济的整体国家竞争力,中国经济就能保持平稳、持续、健康地发展。

[1]刘世锦.进入增长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J].中国发展观察,2014(4).

[2]刘世锦,余斌,陈昌盛.2015年中国经济政策基调[J].新华文摘,2015(4).

[3]王建.怎样认识当前的经济问题[J].经济界,2013(5).

[4]余永定.中国房地产投资将出现负增长[EB/OL].http:// money.163.com/16/0401/09/BJIAG2TH00253B0H.html,2016-04-01.

[5]原松华.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增长之路[J].中国发展观察,2015(3).

[6]高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探析[J].当代县域经济,2015(3).

[7]商务部综合司.2013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情况[EB/OL]. http://zhs.mofcom.gov.cn/article/Nocategory/201405/20-140500570675.shtml,2014-05-04.

[8]张来明,李建伟.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重要思想的科学性与理论含义[J].经济纵横,2015(3).

[9]祝宝良.2015年中国经济六大问题[J].新华文摘,2015(3).

[10]孙明华.我国经济增长的前景如何[J].经济界,2014(2).

[11]上海宜居房地产研究院.房价收入比深圳以20.2位列全国首位[N].深圳特区报,2015-06-12.

[12]陈淮.关于房价收入比的若干辨析[N].经济参考报,2009-03-13.

[13]毛学松.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之策[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16(5).

[14]林毅夫.为什么我说中国经济8%增速能持续20年[EB/ OL].http://finance.sina.com.cn/zl/china/2014-1025/23-5420642047.shtml,2014-10-25.

[15]齐建国,王红,彭绪庶,刘生龙.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和形成机制[J].经济纵横,2015(3).

[16]毛学松.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巨大作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1).

[17]刘遵义.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02-23.

[18]黄泰岩.新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道路与动力[J].经济学家,2015(5).

[责任编辑:刘烜显]

毛学松,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F120.3

A

1004-4434(2016)11-0080-07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