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学SCI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关联度分析
2016-02-28邓柳丽肖世华
邓柳丽,肖世华
(福建医科大学 科技处,福建福州350108)
医学科学SCI论文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的关联度分析
邓柳丽,肖世华
(福建医科大学 科技处,福建福州350108)
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以及这一期间科学基金获得者SCI论文发表情况,运用excel软件结合文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得出SCI论文与科学基金立项二者之间互为促进关系。
SCI论文;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关联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下简称“科学基金”)自1986年成立以来其战略定位是支持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十二五”时期,科学基金的战略导向为“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1]。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科学研究,科研论文是基础科学研究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科研论文的数量和质量可反映科研人员在相关领域研究前沿的活跃程度[2],而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收录了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最前沿、最重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占有重要位置,具有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是公认的在世界范围内权威的科学技术文献的索引工具,能够提供科学技术领域最重要的研究成果[3]。因此,科学基金完成后是否发表了SCI论文可间接反映科学基金完成质量的高低。刘迪的硕士学位论文《科学基金对SCI论文资助计量研究:10个国家的比较分析》统计结果发现,“2009—2011年,中国的SCI论文受到基金资助的比例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分别为68.36%、73.80%、77.79%,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中国SCI论文的发表起着主要的支持作用”[4]。科学基金在促进SCI论文的产生是显而易见的,相反,SCI论文的发表能否提高科学基金立项数,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关联度?笔者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获得科学基金立项的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进行统计分析,以探讨SCI论文发表数与科学基金立项数是否也存在正相关关系。
一、SCI论文与科学基金立项关联度的统计与分析
(一)资料来源与统计方法
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科学基金立项课题资料来源于学校归档材料,通过翻阅申请书,收集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发表情况;SCI论文数据来源于SCI扩展版(SCI-E),通过登录SCI-E数据库(http://isiknowledge.com/),以“地址=(Fujian med*) AND 出版年=(2009-2014)”检索出6年间被SCI-E收录的含有该校作者的论文,统计文献类型为“Article、Letter、Review”,并筛选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是“福建医科大学”的论文961篇,运用Excel软件结合文献分析工具进行统计。
(二) 统计结果
1.论文篇数分布。2009—2014年福建医科大学获得科学基金资助共计209项。其中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192项,未发表SCI论文17项;209项中发表SCI论文1 篇的为34项,2篇的为59项,3 篇及以上的为99项(表1);获得科学基金立项的209项目中,91.87%的项目都发表过SCI论文,由此可知获得立项资助的项目负责人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1篇以上SCI论文超过90%。同时近一半的项目发表的SCI论文数超过3篇,而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由2009年的29.41%上升至2014年的50.00%。由此可认为,申请人前期发表的SCI论文越多,说明该项目负责人有相关的前期研究基础,在该领域比较活跃,更容易获得同行评审专家的信任和认可,获得立项的概率大。
表1 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度SCI论文篇数在资助项目中的分布
2.资助类型分布。福建医科大学是一所地方高等医科类院校,医学基础研究相对薄弱,获得科学基金资助类型比较单一,主要是以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为主,在209项立项资助中分别占52.63%和37.80%,共达90.43%。除了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外,该校获其它类型项目少,所占比例在统计中不予计算。
面上项目和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资助但没有发表过SCI论文所占比例不超过8%,可见无论是面上项目还是青年科学基金如申请之前没有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过SCI论文,同行评审专家可能会认为申请人没有研究基础而没能力完成该项目,导致差评,课题无法立项。面上项目发表过3篇以上SCI论文占半壁江山还多,而青年科学基金占34.18%,说明青年科学基金对前期研究基础的要求低于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的评审重点取决于申请人的创新潜力(表2)。
表2 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度科学基金立项申请书中SCI论文资助类型分布
3.科学基金对SCI论文贡献度。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或通讯作者单位署名为“福建医科大学”的共有961篇,而以福建医科大学为依托单位申报科学基金的单位发表SCI论文894篇,其中584篇为2009—2014年的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所发表,占总数的65.32%。各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发表SCI论文数所占比例除了2014年外都超过60%,说明全校2009—2014年发表的SCI论文基本集中在获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负责人,可见科学基金贡献度大(图1)。
二、SCI论文与科学基金立项互为促进关系
通过对福建医科大学2009—2014年度获科学基金立项的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数统计发现,该校这一期间90%以上的科
(一)SCI论文发表数量体现依托单位和申请人的基础研究能力
科学基金是我国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平台,依托单位是科学基金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实施科学基金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保障。从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申请条件来看,不是任何单位都可以成为依托单位,必须通过程序审批。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基金工作管理办法》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依托单位注册管理实施细则》,要申请成为科学基金依托单位应是我国境内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其他公益性机构,且申请单位法人证书“业务范围”中应当包含“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同时还要求申请单位应符合申报条件中提所到“具有从事基础研究活动的科学技术人员和具有开展基础研究所需的条件”,方可向自然科学基金委提出申请,而一个单位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或说该单位基础研究能力的强弱可以从单位发表SCI论文的情况来体现。此外,从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和申请人申报条件上看,科学基金支持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并要求申请人具有承担基础研究课题或其他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而申请人是否有过基础研究的经历,可从其发表论文来体现。由此可见,一个单位或个人发表SCI论文情况可以为成功注册成为依托单位提供条件保障,也可为申请人有好的基础研究能力提供依据。因此,科学基金与SCI论文二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
(二)SCI论文直接体现课题前期的研究基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第十四条规定了评审程序即对已受理的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应当先从同行专家库中随机选择3名以上专家进行通讯评审,再组织专家进行会议评审;对因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特殊需要或者其他特殊情况临时提出的基金资助项目申请,可以只进行通讯评审或者会议评审;第十五条规定了同行通讯评审专家应当从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对科学基金项目提出评审书面意见,评审意见还应当考虑申请人和参与者的研究经历、研究内容获得其他资助的情况、申请人实施基金资助项目的情况以及继续予以资助的必要性。由以上规定可知,科学基金评审程序一般都要通过同行专家通讯评审,其评审意见好坏直接影响该项目是否进入会议评审,对项目能否立项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从同行专家通讯评审意见所参考的评价指标不难看出,同行专家对科学价值、创新性、社会影响以及研究方案的可行性等方面的判断和评价是比较主观的,而对研究队伍状况、前期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中的前期研究基础的评价较易于量化考评、比较客观。同行专家基本可以通过申请人前期是否承担过基础研究的课题、发表论文质量高低来评判团队的研究力量、课题前期研究基础的强弱。发表过系列SCI论文目前通常被认为申请人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易获得同行专家认可。因此,是否发表过SCI论文对专家下何种评审结论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SCI论文是科学基金完成情况评价标准之一
2015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受科技日报采访时说:“在基金委成立25周年之际,我国完成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科技绩效评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今后计划某些项目类型每年都要进行评估,一些项目类型几年评估一次,争取构建科学基金综合绩效评价体系”[5],另外,在申请书的撰写提纲中专门要求申请人填写之前已结题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项目的完成情况及其相关成果目录、后续研究进展等。可见,前一课题完成情况也是科学基金评审的指标之一,而科学基金完成质量高低通常是以论文形式来体现,论文是创新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进行学术交流,体现了其创新水平,也是学者获得同行认可、创新认定和社会认同的重要途径[6]。论文能否发表在被SCI源期刊收录的杂志表明该学者的科学研究进入了SCI(即国际)交流体系[7],同时,SCI评价指标也是国际公认的最具权威性的对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指标,其发表论文数及其论文被引用次数,是国际公认的衡量科研人员学术水平的重要指标[8]。因此,申请人前一个课题完成时如果已发表过多篇有质量的SCI论文且论文具有系统性,普遍会被同行专家认为该申请人有较好的基础研究经历,具备较强的基础研究能力,能为课题完成提供有力的保障,易获得评议专家的认可,获得好评的机会大,中标的几率也较高。
综上,SCI论文与科学基金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是否发表过SCI论文可作为科学基金前期研究基础强弱判断标准之一,对科学基金能否立项起着关键作用;另外,承担了科学基金可催生SCI论文的产生,二者是双向作用、互为促进。因此,申请人可根据SCI论文发表情况,判断是否具有承担课题的研究精力与基础,决定是否申报科学基金;依托单位管理人员也可以从发表过SCI论文的科技人员入手,有针对性地动员这部分科技人员申报科学基金,提高申请书撰写质量,一定程度上避免组织申报的盲目性。
[1]段庆锋,汪雪锋.项目资助与科学人才成长——基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973计划的回溯性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11):5-10.
[2]钱文彩,于新颖,霍 岩,等.利用SCI评价临床科研发展趋势:以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为例[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l3,26(4):268-271.
[3]顾怀敏,罗 冰,江春艳,等.强化医院科研管理创新,促进高影响因子SCI期刊论文产出[J].东南国防医药,2013,15(3):302-305.
[4]刘 迪.科学基金对SCI论文资助计量研究:10个国家的比较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43.
[5]操秀英.基础研究怎么样,绩效评估来回答——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N].科技日报,2015-06-02(1).
[6]李焦明.“有偿发表论文”让创新蒙羞[N].光明日报,2016-08-19(11).
[7]刘秀华,唐朝枢.对于正确应用SCI作为学术评估体系的一点看法[J].生理科学进展,2009,40(1):41-46.
[8]徐晓芹.基于SCI定量评价科研人员成果的几种方法及其适用性[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5,27(7):66-69.
(编辑:陈 越,马川建)
2015-09-09
邓柳丽(1976-),女,副研究员,管理学硕士。研究方向:科研管理。
G311
A
1009-4784(2016)04-0028-04
负责人都曾发表过SCI论文,并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同时,以该校为依托单位的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发表SCI论文占全校比例达60%以上,得出全校该期间所发表的SCI论文基本集中在科学基金项目负责人的结论。因此,笔者认为SCI论文与科学基金之间存在较高的关联度,SCI论文发表越多,获立项的可能性越大,同时科学基金对SCI论文产出有促进作用,二者互相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