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现沉睡3000 年的“霸国”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

2016-02-28谢尧亭

大众考古 2016年8期
关键词:河口铭文墓葬

文 图/谢尧亭

发现沉睡3000 年的“霸国”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

文 图/谢尧亭

山西曲沃天马—曲村墓地曾出土一件霸伯簋,铭文为“霸伯作宝尊彝”;传世的西周早期霸姞鼎、霸姞簋,铭文为“霸姞作宝尊彝”;吴镇烽《商周金文资料通鉴》著录有一件霸簋……

大河口墓地发掘区鸟瞰—自东向西(2009年)

在古典文献中,并没有“霸国”或者“霸族”的记载。不过在传世及出土铜器的铭文中,偶见有“霸”,这引起了考古学家和先秦史家的注意。“霸”是国家名称,还是族属名称?“霸”人的生活如何?

被盗的墓地

疑问的解答,是因为一处墓地的被盗。2007年5月,麦子即将成熟,金灿灿、沉甸甸的果实,在晋南平原上随风晃荡。山西翼城县大河口村的村民,给翼城县文物旅游局解云霞局长打电话举报,说有人盗墓,糟蹋了很大一片庄稼,夜里听到了放炮的声音。

翼城县位于山西南部,在中条山和太岳山之间,县境东、北和东南三面环山,西和西南是略有起伏的平原,中部为丘陵区。大河口村在翼城县隆化镇,西距县城约6公里。浍河从大河口村的南面和西面流过,西面为浍河干流,南面的支流叫翟家桥河,村庄正好坐落在两河交汇的三角地带。翼城到晋城的公路从村南翟家桥河北岸通过,村子的住户散落在纵横的沟壑中和高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坡势较陡,梯田密布,一条废旧的公路从两河交汇口斜向延展上去,顺着这条公路就到了北部高台地,这里就是盗墓的现场。

大河口墓地位置示意

解局长一行人赶到现场查看。一片片被踩倒卧伏在地上的麦子中间,有长方形或圆形的盗洞,地表散落着大大小小的土堆。土堆中有烟头、烟盒、啤酒瓶、塑料袋、牛奶盒、火腿肠包装皮等盗墓贼随手丢弃的垃圾,还有碎陶片、漆皮、人骨的残节断块。浅黄色夯土块中夹杂着大大小小的黄花点。这样的盗洞共发现了6处,据村民讲,之前还有几处已经回填了……

凭直觉,解局长认为这里可能是一处比较重要的墓群,于是向临汾市文物局进行电话汇报,又向县领导作了详细汇报。县领导安排文物旅游局和公安局先做好保卫工作,不能再被盗了。临汾市文物局接到电话后立即奔赴现场查看,并向山西省文物局汇报。省文物局指示市县文物部门进行紧急抢救,了解墓地的范围和大致情况。同时,当地政府要做好安保工作。

M1墓室

M1防护措施

勘探和试掘

眼看着麦子马上就可以收了,如果此时进行考古,岂不是糟蹋了老百姓大半年的心血?于是,政府及文物部门只能按兵不动,在墓地上支帐篷,派人看守,县刑警队也不时过来巡逻。

麦收完毕,市县文物部门组织钻探队对有盗洞的地方进行钻探。结果表明,这是一处墓地,有较大的墓葬。山西省文物局获知后,立即指示由临汾市文物局牵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领队、翼城县政府提供经费,进行抢救性发掘,同时上报国家文物局,申请发掘。

通过判断,我们初步认为这是一处西周时期墓地。2007年9月~2008年5月,我们进行了试掘。周人的墓葬有一定的埋葬方式和习俗,我们也因此制定了相应的发掘方法。此次发掘以1号墓(M1)为主,另外在1号墓的北边约30多米的地方也布了几个探方,比较大的2号墓(M2)和另外的几座小墓葬,也纳入了我们的发掘范围。

1号墓

钻探时,1号墓有10米深,墓底长5米,宽4米,我们非常激动。我们在1号墓上面拉了一个长6米、 宽5米的探沟向下发掘,当下挖到约50厘米的地方,发现土的颜色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赶紧停下来,把平面和剖面都用手铲刮切得干干净净。这时,墓葬的平面已经展现在我们面前:略呈长方形,墓口长约4米,宽约3米。因为西周墓葬大多数为口小底大的形状,一般被描述为袋状,其实就是覆斗状,墓葬越深,底下就越大,一般深能达到约10米,下部长宽都向外扩大约1米。

斜洞在墓口平面四个角以外约50厘米的地方各发现有一个圆形的斜着掏向墓角内壁的洞,我们称之为“斜洞”。目前这种斜洞在以往的西周考古资料中只发现于绛县横水墓地和湖北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有人认为斜洞是墓主灵魂出来的孔洞,有人认为和埋葬时下放棺椁有关。但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说法。

漆木俑墓葬下挖到一定深度,感觉墓壁倾斜得厉害,对人身安全构成了威胁。我们立即采取措施,对墓葬进行了安全支护。西周墓葬的这种口小底大的特点,很容易导致墓葬塌方,我们借鉴绛县横水墓地工作的经验,采用建筑工地用的架管和架板进行支撑加固。加固之后继续向下发掘,挖着挖着,突然一个民工说好像挖到了什么东西,我们赶紧叫停,上前查看。一般情况下,墓葬的随葬器物大都放在墓室内,玉器和一些小件器物多放在棺材内墓主人身体周围,或者放在棺材盖板上或椁的盖板上。可这次的1号墓有点特别,我们都没想到,在离墓底3米多的二层台上(棺或椁外侧与墓圹间填土形成的土台)竟然会有高大的器物。

图① M1墓口及斜洞

图② M1斜洞

图③ M1斜洞剖面

停工后,我们用手铲仔细寻找这一片土里还有无其他的埋藏物,果然在它的北边又发现了一个漆木人俑的头部。漆木器这种东西,对温度和湿度等环境条件都有极高的要求,一旦清理出来,如不及时加以保护很快就会面目全非。我们仅清理了一个头部,就将它用湿土掩埋起来,并用塑料薄膜封护,以保持其所需的湿度。同时,我们请求漆木器保护专家支援。

壁龛惊喜一个接一个。发现漆木器的同时,我们在墓壁上发现了壁龛(从墓壁向内掏出的小洞),并且壁龛内有原始瓷器。原始瓷器在当时的北方比较稀罕,所谓“物以稀为贵”,随葬青铜器的墓葬不一定有瓷器,但随葬瓷器的一定会有青铜器。这也意味着,我们正在发掘的是一座高等级贵族墓。在其他的10个壁龛中,我们陆续发现了漆木器、陶器、象牙器等。漆木器多为祭祀用品,有的还镶有螺钿,非常精美。

M1二层台上漆木俑头

M1二层台上漆木俑

应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王学荣与李存信老师带着保护材料和设备很快赶到。看完现场之后,我们决定先加固已发现的漆木器,再继续向下发掘。待墓室内器物发掘清理完毕,提取完资料信息后,再把所有的漆木器和有机质文物搬迁到实验室内进行清理、修复、保护和研究。

单把陶杯

原始瓷尊

M1一号壁龛及原始瓷器

漆木器保存殊为不易,大河口墓地发现较多漆木器,我们分析,可能是由于地势较高,漆木器所在环境相对稳定,特别是壁龛本身对漆木器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不会因为墓葬填土的下沉对漆木器形成沉降的压力而导致其损坏。

墓室在墓室发掘过程中,椁内最先发现的是位置较高的青铜器。但我们没想到的是,首先碰到的是一件青铜大鼎,这让大家非常兴奋。接下来清理到的青铜器越来越多,有鼎、簋、甗、鬲、钟、尊、罍、爵、觯等。在发掘过程中,不时还见到腐朽的木块和木板灰,它们夹杂在器物内外倒塌下来的土中,推测这些青铜器原来应该是放在一排木头架子上的。青铜器发现在墓室的西部棺椁之间,也就是墓主人的头顶部,共60多件。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24件青铜鼎,对确定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在棺盖板上发现了一束带竹木箭杆的青铜镞,还有一些牙器和海产品制成的饰品。棺椁之间的空隙发现了大量带柄的青铜兵器,种类较多。很多兵器的木柄和青铜兵器之间的绑系固定方式清晰可辨,对研究古代兵器制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发掘到棺盖板下时,露出了很多精美的玉器,有联璜串饰、璧、柄形器、戈及龙、鱼、鸟、蚕形器等,此外还有玛瑙串珠。人骨已经腐朽成粉末,但仍可辨墓主人头向西。根据出土的青铜兵器,我们判断墓主人是男性。

二层台清理完椁室后,我们开始发掘二层台。二层台上除了两件高大的漆木人俑外,还有几件形状不同的漆木盾牌和带长木柄的青铜矛等兵器。随后将椁底板完整揭露出来,椁底板下发现有起防潮作用的垫木。在墓底的中心发现有一个小坑,考古学上称为腰坑,里面埋葬有一只小狗。

“霸”器现身清理青铜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铜簋的盖子内面铸造有“霸中作旅彝”的字样。“霸”是什么?天马—曲村墓地曾出土过“霸”鼎,传世青铜器有过“霸”铭文鼎和簋,但目前传世文献中没有发现相关记载。它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部族?这引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

M1出土漆木罍及漆木俎

天马—曲村墓地位于山西省曲沃县曲村,发掘了600多座西周和春秋时期的墓葬,有铜器墓、陶器墓、小件器物墓和无随葬品墓,出土数以万计的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遗物。墓主头向以北和东为主,也有少量头向西的墓葬。根据墓地位置和出土器物,可以确定曲村墓地是晋国的邦墓区,也就是晋国中小贵族和平民的墓地。

突发事件

清理完之后,我们将漆木器套箱准备搬迁,试掘工作已近尾声。然而,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那是一个晚上,大部分工作人员已经下班,工地上只有值班的12人,分别住在两个帐篷里。近20名歹徒带着猎枪闯入了考古发掘工地,先将在外巡逻的值班人员控制住,进到帐篷,控制所有值班人员,收了每个人的手机,卸下电池,并给每个帐篷丢下3万元人民币,说每人5000元,让他们不要吭气,不要试图报警。另外一些人到帐篷外面的地里实施盗窃。由于我国枪支管理十分严格,值班的公安干警手中没有枪械。歹徒们肯定知道这个信息,他们有恃无恐,大约在晚上十点半进入工地,直到凌晨五点多天色将亮才离去,临走时还凶巴巴地告诉工地保卫人员,别乱讲,他们还会来的。

等他们一走,保卫人员就赶紧打电话给县公安局和文物旅游局报案。当我们赶到工地现场的时候,看到地里被踩倒了两大片麦子,地上打了不少的探孔,而我们提取出来的漆木器套箱完好无损,也未发现丢失什么东西。大家怀疑这伙歹徒是来钻探大墓的。我们随即叫人拿来探铲在他们钻探过的地方查找,发现盗墓贼所探的墓葬是一座中型墓,另外一处则是几座小墓。我们分析,这伙人以前可能曾在大河口墓地盗掘过墓葬,那时他们已经将这些墓葬钻探出来了,后来考古队进入,破坏了他们的美梦,如果考古队再发掘下去就没有他们的戏可唱了,所以才不顾一切地伺机前来作案,但并未得逞,悻悻而去。

M1出土玉鹿及玉璜

M1墓室上层器物

M1墓室下层器物

大河口M1玉戈

M1二层台及其上的兵器、牙器等

M1出土霸中簋及器盖内铭文

虽然没造成什么损失,但盗墓贼气焰如此嚣张,让我们非常吃惊。我们吸取了这次的教训,在后来发掘时,加强了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安保措施。

2号墓

2号墓位于1号墓的北边偏西,距离较远,也是一座比较大的墓葬,两棺一椁,随葬了较多的玉器串饰。一般随葬梯形骨牌或玉牌串珠的墓葬是女性墓葬,因为这种串饰是悬挂于女性衣服胸前的一种装饰。2号墓有骨牌串饰,我们据此判断是一座女性墓葬,墓主可能是某位高级贵族的妻子。墓内出土有青铜鼎、甗、盘、盉等。

第一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

试掘虽然只发掘了几座墓葬,但意义重大,发现了文献中未曾记载过的“霸”。为了对大河口墓地进行更有效的抢救保护,揭开“霸”的面目,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09年5月~2010年5月,我们进行了第一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这次发掘,我们做了充分的准备。

普探

2008年9~11月,我们对整个墓地进行了普探。普探结果显示,大中型墓基本上分布在墓地的西半部,东半部多为中小型墓葬。东西向墓葬数量居多,南北向墓葬集中在墓地东北部一带,且多为小墓。在墓地最北部的农田里还发现了一段长100余米、宽3米左右的夯土墙。

被盗墓葬清理现场

M2墓室

M2三联璜串饰出土现场及复原

图① 集中培训现场

图② 武警核对工作人员

图③ 发掘现场讨论

图④ 发掘区用铁丝网围护

发掘计划和工作手册

根据钻探的数据,2009年我们编制了《山西翼城县大河口墓地考古发掘工作计划书》,主要包括: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抢救性考古发掘的思路和方法;树立科技考古意识,开展多学科合作,全面提取各种信息资料;大面积布方成片发掘,获取相对完整的科学资料。此外,《计划书》内容还有发掘的面积和时间,考古队伍的组成及其分工,技术设备的情况,文物技术保护的思路和预案,考古工地的安防保障,经费预算和附录几个部分。附录中的《考古发掘工作手册》是对发掘西周墓葬的具体要求,是每位考古队员必备的操作规范。

不仅如此,我们还定期对参加发掘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了解墓地情况和发掘要点,在发掘时、下雨及晚上的时间,讨论墓葬发掘及记录遇到的一些问题。

建房

根据试掘和普探结果,我们认为需要在此进行长时间的工作,于是,建房势在必行。根据需要,我们建了临时的工作用房、武警的安保用房、厕所等。

安保措施

鉴于之前的教训,这次发掘,我们在安保方面做了很多功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请武警负责工地的安保在房屋的设计建造上,我们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给武警战士设计了宿舍、保卫监控室、食堂、器械库、值班的哨卡房和站岗岗楼等,还有协助保卫的人员住房和办公场所等。由于工地上冬冷夏热,我们还给武警配备了空调和暖气。

2009年9月初,山西省武警总队临汾支队受省政府的委派,派遣了10多名武警官兵前来翼城县大河口墓地执行安全保卫任务。他们来之前就已经有了充分的准备,制定了安全保卫计划和安全方案。武警官兵纪律严明,工作一丝不苟。无论刮风下雨,无论严寒酷暑,无论白天黑夜,都一如既往。站岗的卫兵、巡逻的战士、带队的班长或连长,都既有礼貌,又有军人的风范,表现出极高的职业操守。他们的到来给我们解决了后顾之忧,安全保卫工作得到了根本保障。按照要求,我们给工地上的干部、技工和民工都配发了工作证,给需要进地干活的村民也发了通行证,武警官兵认真检查核对,他们认真敬业的工作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工地封闭管理为安全起见,发掘伊始,我们就用钢管和铁丝网将发掘区周围全部予以封闭,四面留有可出入的便门,平时不用的时候就将其封闭起来,需要时再开启。所有的便门晚上都封闭上锁,把圈养的几条大狗放出来。在墓地的外围全部拉上警戒线,将墓地西北部那条废弃的公路也封堵起来,禁止通行。

科技手段的运用我们在武警战士的宿舍附近设置了中心监控台,安装了全方位的监控摄像探头,对墓地外围也进行了全面监控和录像。在墓地四周架设电灯,彻夜长明,还架设了探照灯和用来喊话的扩音设备。我们尽量采取各种防范保护措施来排除隐患,加强安全保卫。

如此多的手段,盗墓贼依旧不死心,时不时有人在边上蠢蠢欲动。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考古,是跟盗墓贼抢时间……

武警监控机房

工地中心监控眼

发掘

小探方发掘根据普探结果,我们在墓地西南设立永久性坐标基点,在控制点图上将探方统一编号,并用全站仪将探方布于墓地。我们在图上以“之”字形选择法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探方进行小探方发掘,就是在10米×10米(除去隔梁,长和宽只剩9米)的大探方内将其分为4米×4米的4个小探方,中间留出宽1米的隔梁,将小探方向下发掘。对小探方的平面和剖面进行全面记录(包括文字、绘图、照相和录像资料)后,打掉小探方的隔梁。

墓地发掘探方(北向南)

大探方发掘小探方的发掘为大探方的发掘打下了基础。发掘大探方时,将发掘出来的堆积土全部运到发掘区以外。在发掘每个探方的过程中做好各种记录工作,搞清楚每一层堆积的分布范围和时代等,同时采用平剖面结合的方法搞清楚墓葬平面,避免遗漏墓葬。

所有探方发掘清理完成之后,我们打掉一部分隔梁,将工地四周的剖面和发掘区中间的“十”字形剖面或“井”字形剖面用全站仪完整记录下来,然后退着打掉所有隔梁。在打隔梁的同时要对墓口平面向下发掘约30厘米,下挖时做好各种记录。这样做的目的一是确定所画出的线究竟是不是墓葬线,二是墓葬的边线是否准确,三是为了测量和航拍。

测量、编号和航拍所有的隔梁都打掉和所有的墓葬都向下发掘了30厘米,并且准确地找到了每一座墓葬之后,用全站仪对发掘区墓葬进行统一测量,同时对发掘区进行三维扫描。测量和扫描之后根据实际情况对发掘区墓葬进行分区,分区宜多不宜少。特别大的墓地可以采用坐标法进行分区,即横轴和纵轴分别用英文字母大小写法表示,一般的小型墓地根据墓葬分布的实际情况进行自然分区即可。分区多有利于在头脑中建立空间概念和对比研究,但分区采用阿拉伯数字的话不能超过9个,也可以使用英文字母作为区号。每个区按四位数编号,第一个字母或数字即是区号,墓葬编号采用四位数,每区可容纳的墓葬数量较多。

工作人员对墓地进行三维扫描

工作人员对墓地进行测绘

在测量的同时对墓地进行航拍。我们使用氢气球在空中拍摄侧投影和正投影照片。其后根据分区结果对所有墓葬进行编号。

墓葬发掘所有墓葬编号之后,我们就开始发掘墓葬。大河口自然条件比较差,发掘时,我们时刻注意排水和预防大风等恶劣天气。

大部分墓葬都有人骨,所以我们非常小心,用小刷子和自制的工具慢慢清理。有些墓里有打碎的口含,工作人员也都极为细心地清理出来。发掘之后先拍照再绘图,然后将器物和人骨编号提取。遇到比较重要的遗迹,如漆器、锡器之类,我们就现场进行保护,将其提取,送进实验室进行研究和保护。

辛苦的工作带来了丰厚的回报。2011年6月,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被评为“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同年10月,又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出土文物现场保护

墓葬清理现场

实验室考古

2008年试掘时,我们将1号墓的壁龛、二层台漆器、椁室等套箱提取,运送至实验室进行整理、保护,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此次大规模发掘,遇到复杂情况,我们依旧寻求科技的帮助。

发掘1017号大墓的时候,我们在棺盖板上发现了大量海贝和青铜车马器。海贝约有2万枚,分布在长2米、宽1.8米的范围内,排列似有一定的规律。

M1017棺盖上及棺椁间器物

这么多海贝究竟是什么用途?来自哪里?在没搞清其排列方式的时候匆忙提取清理,肯定会破坏它所隐含的信息。于是,征求王学荣和李存信两位专家的意见后,我们决定将西部已经暴露出来的青铜器全部清理完毕编号提取后,将墓室整体套箱搬迁回室内进行整理研究。

为了更好进行研究,探索实验室考古,我们计划将5010、6043这2座中型墓也整体搬迁到室内。要搬迁这3座墓葬,首先要完善这3座墓葬现有的信息资料,然后进行扩方,即将墓口扩大下挖,将二层台和墓室全部套箱。套箱的过程比较复杂,还好,在王、李两位专家的指导下,套箱很顺利。

墓葬整体套箱搬迁

揭秘霸国

试掘和第一次大规模抢救性发掘清理了多座大墓,出土了众多器物,不少青铜器刻有铭文。通过发掘的众多墓葬和解读铭文,我们对霸国有了初步的了解。

显赫的霸伯

1017号大墓出土不少非常精美的青铜器,包括13件鼎、4件豆、8件簋,另有鬲、盆、盂、甗 、觚、爵、觯、尊、卣、 斝 、斗、壶、盘、盉、甬钟、铜人顶盘等30余件以及大量的戈、矛、镞等兵器。

M1017出土铜方鼎

M1017出土龙纹尊

M1017出土凤鸟纹尊

豆的内底上有“霸伯作太庙宝尊彝……”铭文;多件簋盖内面和簋内底有较长的铭文,其中一件内容为“唯十又一月,井叔来拜。乃蔑霸伯历,使伐,用帱百、丹二斗、虎皮一。霸白拜稽首,对扬井叔休。用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井叔是西周王朝的重臣,井叔来蔑历霸伯,就是代表周王来勉励霸伯,霸伯赞美井叔,做了这件宝簋。

墓中一件青铜罍,垂鳞纹内填以细密的云雷纹,装饰华丽。口部内壁有铭文“霸伯作宝尊”,说明这是霸伯自作的一件盛酒器。

一件较大的青铜盂很有特点,足为三个象首,大象的鼻子外卷,颇为生动。盂的内壁有一篇116字的长篇铭文,其中有“唯三月,王使伯考蔑尚历……霸伯拜、稽首,对扬王休,用作宝盂,孙子子其万年永宝”。这是一篇反映西周聘礼的文字记录,伯考代表周王来霸国勉励和赏赐霸伯,霸伯回赠伯考和周王礼物。这篇铭文可以与《仪礼•聘礼》互相印证。

最别致的要数一件铜人顶盘了,小巧精致。铜人为男性,跽坐,双手置于大腿上,腰部着敝膝,眉清目秀,长鼻子,头顶有一个圆形垫,垫上为一铜盘,双附耳。这件器物我们推测可能是一件青铜灯,如果真是这样,当是目前发现最早的青铜灯了。

M1017出土铜簋及器盖内铭文

M1017出土凤鸟象足盂及内壁铭文

M1017出土霸伯罍及铭文

M1017出土铜人顶盘

1017号墓还出土了一件金柄形器。黄金质地,器扁平,首端做成手柄状,长11厘米,黄金含量达到近84%。我们不知道其用途和名字,姑且叫作柄形器。

M1出土带盖青铜卣及其内部器物、铭文

仰身直肢葬

仰身屈肢葬

M1017出土霸伯豆及铭文

与燕国的联姻

M1发现了一些燕国的青铜器。大件青铜器有青铜卣2件、尊1件、爵2件、觚1件,在最大的一件带盖青铜卣内,放置着一套7件酒器,分别是斗1件、单耳罐1件、大小不同的觯5件。斗是用来从卣内舀酒出来的勺子。这件单耳罐倒是很有意思,很像我们今天餐桌上的分酒器,究竟当时是如何使用的,还有待考证。这类东西一般认为是北方或西北传来的器物,不是本地的传统。在这件最大的青铜卣的盖内面和器底内面都铸有一篇铭文,内容是“燕侯旨作姑妹宝尊彝”。两件爵上有铭文“旨作父辛爵世”。

我们推测,很可能燕侯旨的小姑姑是嫁到大河口这个地方来的。她应是在宗周地区丰镐一带长大,后来嫁到了霸国,更可能她就嫁给了1号墓的霸伯。远在北京一带的燕侯旨为他的小姑姑专门做器以为贺礼,因此这些器物就被埋藏在这里,这可能是比较合理的一种推测吧。

族属

大河口墓地的特征明显:大中型墓葬没有明显的夫妻并穴合葬现象,空间排列也没有明显的规律;除了1号墓及其北边的一座墓有斜洞外,其余墓葬均未发现斜洞;墓主人以头向西为主,部分头向东,个别头向北;有腰坑和殉狗祭狗的现象,但无殉人;墓主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次为仰身屈肢葬,未发现俯身葬;车马坑位于主墓的东侧,绝大多数为东西向;大型墓葬随葬青铜器较多,且有使用日名的习俗。大河口墓地的斜洞是继绛县横水墓地发现斜洞后的第二次发现,1号墓东侧二层台上发现的漆木俑在中原地区西周墓葬内是第一次发现。

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掌权者,“霸国”不见于历史文献的记载。墓地的面积和墓葬埋藏数量显示,当时大河口人群规模不大,我们推测其所居城邑和所辖区域也不会很大。

大河口墓地远眺

绛县横水墓地位于山西运城市绛县横水镇北,墓地面积约35000平方米,前后共发掘墓葬1326座,其中西周墓葬1299座,车马坑、马坑24座。墓葬排列有序,自南向北时代从西周早期延续到春秋初年。除少数带墓道的大型墓外,大多数为竖穴土坑墓。墓主多头向西,仰身直肢葬为主,俯身葬约占三分之一。车马坑陪葬的大中型墓常见殉人、殉狗,有腰坑。出土青铜器、玉器、漆器、陶器等各类文物14000余件套。根据出土器物铭文可知,墓地为文献无记载的倗国。

从埋葬习俗看,大河口墓地的头向、腰坑、殉狗祭狗、斜洞、使用日名等习俗与绛县横水墓地相似;车马坑的布局、无俯身葬、无殉人等现象又与天马—曲村墓地有共同之处;陶器组合和青铜器风格显然具有周文化的特征。种种现象说明这处墓地商、周文化因素都很明显。墓葬时代横贯西周,晚期进入春秋初期。因此,我认为大河口墓地可能也是媿姓狄人的墓地,只不过它与横水墓地的人群是狄人的不同分支罢了。

余韵

大河口墓地发现至今已近10年,工地的民工、技工、学生等,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发掘依然继续。目前,墓地已探明的墓葬数量有2000座左右,全部揭露仍需时日。对大河口墓地的深入研究,也任重而道远。也许有一天,我们可以拨开历史的迷雾,完整地呈现西周方国“霸”。A

作者为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现为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商周秦汉考古,主持或参与过侯马晋国都城遗址、浮山南霍墓地、绛县横水墓地、西部考古、翼城大河口墓地等项目。其主持的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发掘获201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和田野考古一等奖。参加编写了《晋都新田》《侯马乔村墓地》等专著6部,发表《1992年侯马铸铜遗址发掘简报》《北赵晋侯墓地初识》等报告及论文50余篇,《左传考古札记八则》获2003年山西省社会科学百篇优秀论文优秀奖。

猜你喜欢

河口铭文墓葬
北朝至隋代墓葬文化的演变
启簠、启戟铭文小考
汉皎光镜铭文释考
春秋战国时期西戎墓葬葬俗初探
垣曲北白鹅墓地出土青铜夺簋铭文
河南洛阳发现曹魏时期大型墓葬
他们为什么选择河口
河口,我们的家
特殊的河口水
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