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榕生物的财务培养基
2016-02-27王腾
王腾
在上海雪榕生物这家中国产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财务管理内功是名副其实的企业“培养基”,在支持企业快速发展和挖掘内部价值方面提供了足够“养分”。
2015年7月3日,上海雪榕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雪榕生物)在证监会IPO首发过会。如果不是此轮股灾导致IPO暂缓发行,此刻的雪榕生物已经是上市公司了。作为中国产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企业,雪榕生物已经在上海、吉林、四川、山东、广东和贵州建立了六大生产基地,以生产金针菇、香菇、蟹味菇等为主,平均每天食用菌的产量达到460吨,销售渠道覆盖全国(西藏、台湾除外)。
“2004年,雪榕生物最初建立的时候日产量只有5吨,这十几年来随着居民饮食结构的改变,食用菌的需求量成百倍递增。一直以来,食用菌作为生鲜食品中一个重点细分类别,在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都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地位,这也意味着食用菌这个市场将会呈现一个长期向好的局面。”雪融生物财务总监况清源如是说。长期向好的市场需求之下,雪榕生物俨然已是一枚“金蘑菇”,而扎实的财务管理则成了企业快速成长的培养基。
快扩张和高毛利
2009年,雪榕生物总资产为3个亿,到2014年底,总资产达到15个亿,收入也从2009年的6000多万直线攀升到2014年的8.88个亿。
蓝海向来容易吸引来更多竞争者的眼光。“2011年开始,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这个市场,并且加入进来,导致毛利率有所下降。相比其他蔬菜,食用菌比较容易进行工厂化、流程化种植。现在我们的毛利稳定在30%左右,2010年的时候毛利是可以达到50%以上的。”虽然压力日渐加码,但况清源仍然信心十足,“但是即使现在30%的毛利水平,在同行业中也属较高水平。并且在规模上,雪榕生物比同行业第二大的企业规模大出将近一倍。”
而这些,则都源于公司的果断决策,和财务战略的前瞻实施。一开始,公司只有上海和吉林两个生产基地,产能严重不足,很多经销商投诉拿不到货。“在公司发展势头最好的时候,我们引进了第一轮战略投资。通过充足公司的资本金,降低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与此同时,向各大商业银行借贷,在全国快速布局,建设食用菌工业化生产基地。”基于公司的良好现金流状况,公司申请银行贷款和授信,也比较容易。从2011开始,继上海、吉林之后,四川食用菌生产基地投产,2012年,同步建设山东、广东两个基地,吉林又有新增项目,公司三线作战。2014年,公司在贵州的香菇项目启动。作为重资产行业,每建设一个工厂,前期投入大约需要1.5个亿,因此公司在2012年的资产负债率一度高达60%以上。作为财务总监,况清源深感责任重大,“而接下来,随着各个项目的投产,则又为公司带来了新一轮的业绩爆发。这样的增速是同行业无法企及的”。
的确,近年来鲜食用菌行业利润有明显的下滑。有中国“食用菌第一股”的星河生物在去年公布的财报中毛利仅为3.07%。雪榕生物在招股书中表示,2011年公司营业毛利率较星河生物略低,是因为当年除了自产自销业务外,公司还从参股公司购进食用菌统一对外销售,此类外购销售业务毛利率较低,拖累整体营业毛利率。
2012年雪榕生物不再外购销售食用菌,当期公司营业毛利率为34.50%,超过了星河生物的26.17%。2013年,公司营业毛利率27.63%,显著高于星河生物的8.35%。况清源向本刊记者表示:“我们一方面通过实施营销策略增强了市场定价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提升技术及管理水平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我们在全国范围内的几大生产基地布局,抵抗了地域风险。2013年,我们公司凭借东北、西北及华南地区较高的销售价格,平衡广东雪榕毛利率较低的局面。规模优势现在已经很明显地显现出来了。现在,我们最主要的产品金针菇,已经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15%左右。”
工业化优势
中国人有着悠久的食用菌饮食文化。但是,和以前家庭小作坊生产方式大不相同的是,全工业化、流程化的生产方式赋予这种古老食物以全新的面貌。况清源告诉我们:“如果你来到我们的工厂,你会看到,我们的厂房筑标准远远高于普通工业厂房,并在内部对温度、光线和湿度进行控制、通过进行恒温恒湿来模拟出适合食用菌生长的稳定生态环境,产品可以做到周年化不间断供应。” 在与外界隔离状态下生产,确保绿色、安全、无污染,从而生产出真正的健康食用菌食品。
中国作为食用菌消费大国,据统计,仅金针菇一个品种,全国一天的消费量就要在2000吨以上,香菇则更高。干香菇和鲜香菇结合起来,全国每天的消费量在2万吨以上。据悉,金针菇是我国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中技术最完善的品种之一,近年来无论是从生产企业数量还是产能,均呈现爆发式增长。根据中国食用菌协会“中国食用菌年鉴”统计,我国金针菇产量由2001年的38.93万吨增加到2012年的240.08万吨,年均产量复合增长率高达17.98%,远高于我国同期食用菌总产量的年均复合增长率。金针菇在工厂化程度较高、产量较大的上海、北京、江苏、广东等地区,竞争激烈。
虽然受到行业属性的影响,雪榕生物香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无法达到一个可观的比重,但是和规模化种植的企业相比,目前雪榕生物的香菇种植量是国内的佼佼者。一般的企业日产量5~10吨,雪榕生物可以达到日产量100吨以上。香菇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大量零散传统的从业农户大大分散了这个市场,而相对农户养殖的低成本运作,工业化种植香菇在成本上是否能与之抗衡,这是否也是在香菇市场无法产生占有率突破的重要原因呢?况清源说:“工业化食用菌生产在成本方面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人力成本上,相比个体农户自家种植的模式反而高很多。前几年很流行公司+农户这种养殖模式,我们刚开始也是采取这种模式,由公司提供种子、肥料以及技术,农户进行养殖,公司对产品进行收购。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相比之下,集中规模化种植在控制产品品质方面更加突出一些。”
据况清源介绍,在工厂的厂房中,食用菌采用瓶栽和袋栽的方式,几乎所有环节都是流水线流程化的控制,只有在采收和包装环节才有比较多的人工介入。在工业化生产温度湿度的密闭条件下是不会产生病虫害的,在种植之前,会在厂房利用臭氧进行物理杀菌。由此,在食用菌整个的生长环节中,就不需要使用任何农药和化肥,这点相比农户自己种植,从根源上杜绝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根源上保证了食品安全。高品质的产品使得雪榕生物的品牌在市场上有一定的议价空间。规模化的经营使其在原材料采购方面有了更大的话语权,加上品种以及培养基的技术优势,即使在成本较高的不利条件下,雪榕生物也保证了不错的毛利水平。
优化成本和财务直管
由于食用菌生产环节成本相对比较固定,所以生产环节的原则就是能生产多少就生产多少,争取达到产量最大化,并且从销售环节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市场波动,来及时调整配送。况清源说:“为此,我们专门设立了营销中心,对这六大基地的产品配送做出统筹安排。我们的产品除了西藏和台湾之外,几乎遍布了中国所有地区。六大基地形成一个大型的覆盖网,使我们的食用菌在新鲜和即使配送方面有了更大的优势,以现在的利润水平来算,工厂的投资大概4~5年就可以回收。”
雪榕生物的财务实行总部直管制度,分公司的财务统一由总部财务中心集中管理、直接任命、直接考核。资金方面执行集团统筹、集中支付,各地分公司有财务的审核权限。公司每个时点,资金量有多少,如何流转,总部都可以了解的清清楚楚。这种高度集中的管理制度需要财务总监对市场有着敏锐的洞察力。然而生鲜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特殊性,反而让况清源更善于着眼于大局。“生鲜蔬菜的市场预测非常难做,尤其是对某一个地区的市场做预测,几乎是不可能的,天气因素,季节原因,物流配送等等,都会造成蔬菜价格的波动,这种不太受控的价格就会导致我们无法做出详细的预算,我们只能做出一个全年的趋势预测,很难做到精确。”况清源介绍道。此外,由于产品属于生鲜,库存最多3~5天就必须销售掉,旺季的库存基本不超过24个小时。其他行业的产品遇到市场行情不好的时候,可以采取适当压货,等待市场回暖的机会,而生鲜产品不可能这样做。生鲜产品作为生物资产,产量是会有一些波动的,所以预算更多时候是一种工作指导,并不能真正起到控制的作用。
虽然没有精确的预算来做控制,但况清源说,雪榕生物在绩效方面的工作非常仔细。除了在原料采购方面通过竞标的手段来达到性价比最优之外,在人员成本的控制上,况清源通常会将六个工厂人力成本做横向的比较,互相形成标杆,通过财务分析帮助这些工厂和分公司分析出来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哪些地方需要加强。这种以成本为导向的绩效方式也成为抵抗市场不确定性风险的重要手段。
团队的IPO历练
况清源从2010年来到雪榕生物,就对财务系统及营销和供应链系统进行信息化改造。现在,在六个工厂日产量几百吨的情况下,信息系统可以完成迅速的跨区域货物调配。在ERP方面,况清源坦言由于目前市面上的ERP主要还是服务于制造业的多一些,这些模块放在雪榕生物这样的农业企业中很难适应,如果完全按照规则将系统固化下来,是无法运行的。
推动雪榕生物的上市,对于担任财务总监的况清源来说是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我在快消品,汽车零部件企业都做过财务管理工作。以前做财务经理时,关注的是手头的具体工作进程,而现在作为财务总监,需要有更多大局观,更多关注企业子公司之间的成本协调,关注点更加分散,各个方面的衔接都要考虑到。”况清源谈到角色不同带来的变化。
他说,在进行IPO的过程中,不仅自己学到了很多,同时也让财务团队得到了一次很好的锻炼。“2012年我们就上报了IPO申报材料,然后进行了每隔半年一次的反馈意见更新。这个工作量非常大,对我们财务团队的锻炼也是空前的。经过多年锻炼,我们打造了一支有战斗力的财务团队,对于我,对于企业来说,都是一件具有长治久安意义的事情。” 的确,雪榕生物的上市,对于雪榕生物自身、对于作为财务总监的况清源来说,都有着里程碑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