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先生的失落寓言
2016-02-27杨潇
杨潇
摘 要:本文回顾了百年以来科幻小说的一个创作脉络,以许地山的《铁鱼底鳃》为研究对象,初步的考察了“赛先生”在中国文学中的失落之谜。并借此探讨了科幻小说以及中国文学中的科学观念的书写缺失。
关键词:科幻小说 《铁鱼底鳃》 赛先生
一、赛先生的兴发
科幻小说作为一种外来文体,伴随着西学东渐的风气同步进入了晚清,它带给古老帝国民众的,不仅仅是外域风土的奇观文化,更是一种截然不同地看待世界的角度与方式。相比传统中国人思维以经验、直观、零散为主,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理性精神,是对人类与自然全新的观照方式。在文学领域亦是如此,在中国古典文学的表现领域中,时间往往是模糊不定的,即便人们寄托于幻想的虚构,那幻想的时间维度要么模糊不清,要么轮回往复,要么便是对过去某个朝代的追忆,无论如何,未来是不会被纳入文学家法眼的,更迭换代的朝代,其文化自先秦的一元固定,也让这个封闭体系自给自足。
直到西方的船坚炮利叩开了天朝上国的永恒幻梦,那个自觉中心的万世流芳的美梦悄然破碎,这个被西方比作慢船上的民族才惊觉,原来世界早已翻天覆地,进化论为代表的思想,蛮夷藩国瞬间化身先进文明,亡国灭种的危机就连传统文化都救不了之时,朝向新的理念、新的方式认识这个世界,成了东方古国的追赶之路。
然而一切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工业革命技术为依托、科学为指导思想的西方,不仅仅只是一个他者的镜像存在,更如同神话奇谭的显现,但有识之士已经迫不及待地投入这之中,一切都是全新的、有力的、生机勃勃的。然而无论是飞机、电报还是照相,对于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简直是如同神话般的存在,撰文引介这些事物,是当时时髦报刊的一个重点报道对象。为了能与世界追赶乃至并轨,知识分子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他们也发现了科幻小说,时人称之为科学小说的存在,加以引介仿写,据林建群统计,翻译以及创作的科幻小说近五十余种,其中不乏诸如梁启超鲁迅此类思想家,二人都抱有文学改造社会之理想,选择科幻小说作为最初的推介手段,也是情理之中,梁启超写《新中国未来记》,鲁迅译《月界旅行》、《地底旅行》二作,鲁迅的想法代表了当时乃至后来不少人对科幻小说的看法:“盖胪陈科学,常人厌之,阅不终篇,辄欲睡去,强人所难,势必然矣。惟假小说之能力,被优孟之衣冠,则虽析理谭玄,亦能浸淫脑筋,不生厌倦。”这种看法的积极意义在于有利于科学的普及,但潜台词里有忽视了幻想的审美属性,后来中国科幻小说的一系列遭遇,可以追溯至此,而中国始终未像欧美日本形成强大的科幻亚文化圈。这都是后话了。
到了五四时期,科学与民主,成为了拟人格的赛先生与德先生,对于赛先生的提出与辨析,樊洪业和罗志田有深入的史学挖掘,他们发现,科学本身成了一种空泛的口号,而陈独秀更加偏向的赛先生,并非重心于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领域,罗勾勒了新文化运动中的“赛先生”走向了“实验主义”和“辩证法的唯物论”,而“科学”这两大分支又具体落实为整理国故、古史辨和社会史研究。樊洪业更是得出了“那就是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倡科学,却并不真正关心在中国如何发展科学事业。当时的大多数科学家对新文化运动表现出冷漠的态 度,可能与此有关。”①由此对于科学本身的文艺性创作更是寥寥无几,之后的国共内战。抗日救亡,更使得科幻小说边缘化,在这种大背景下之下,许地山所创作于1940年的小说《铁鱼底鳃》就是一则难能可贵的时代隐喻了。
二、落寞的赛先生
观察中国现代文学史,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小说家笔下描绘和赞美的,往往是以文笔作为战斗利器的知识分子,而这些知识分子们,往往从事的也是文化宣传类工作,他们的不幸、他们内心世界的苦痛,往往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但这儿笔者就有一个疑问,那些专心于科学探索,为国家的技术呕心沥血,对于改善人类实际生活,对于这个宇宙奥秘孜孜不倦追寻的人,能不能被纳入知识分子体系?自然,按照萨义德对于知识分子的定义,他们似乎是不能纳入这个系统里的。不过考察西方科学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科学家对自然探索的重大发现,往往会引起思想界的重大转向。伽利略、哥白尼的日心说发现,让传统神学构建的体系发生了动摇,人本主义得到了发展。解剖学、生物学的不断进步,量子力学的突破,让人类开始思考自己与自身与世界的真正关系,现代主义、存在主义勃发不无关系。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是一个不断祛魅的过程。而科学很显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极大的作用。然而文学之中表现他们的地方实在是太少了。而许地山用细微的幻想和精细的写实,描绘了一个报国无门的科学家,罹难中国的悲剧故事,一定程度地展现了他们的困境和原因。
《铁鱼底鳃》发表于1940年2月的《大风》半月刊,是许地山发表的最后一篇小说,也是在抗战大背景之下的一篇小说。
小说与许地山后期诸多小说有着相同的一套叙事模式,即乱世中的相遇,在人物的自白中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通过人物自己的讲述,来描绘人物的经历、性格。一开始的乱离之时,黄先生与雷先生在某华南城市相遇,对于雷先生外貌的书写,很容易让人想到外界乃至科幻小说刻画的怪诞科学家形象,“路边闪出一个老头,头发蓬松得像戴着一顶皮帽子,穿的虽然是西服,可是缝补得走了样了。他手里抱着一卷东西,匆忙地越过巷口,不提防撞到一个人。”这里已经暗含了雷先生潦倒不堪的一面,但也是他执迷于研究发明而疏于修饰的一种体现。在这里,旧识黄先生起到了对于雷先生的背景的交代,指出了他是有着官学背景的留学生,然而归国之后,坎坷颇多。两个落魄人在大战背景之下,更显得没落寂寥,然而铁鱼底鳃成为了重要的支撑和意象,雷先生虽然人事不察,但面对心血之作时,仍然乐于展示,值得注意的是,关于铁鱼底鳃的描绘,完全是按照科幻小说的描写方式,将一件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发明基于较为写实手法写出,带来的是新奇性的感受,然而许地山有意显示出了疏离感,这一系列的美好描绘之后,黄先生的反应值得玩味,一方面听不懂,另一方面试图劝说雷先生将其用于军事方向,献给政府。这符合了救亡与爱国与求学的结合,然而雷先生如同黄先生所说“把世情看得太透彻”,而他的判断这发明无法实现更像是一个谶语,国家的腐败、学界的帮派林立诚然是巨大阻力,但雷先生自身的怯弱不胜表达,更是造成之关键。小说的后半段,分三步来描写注定要毁灭的过程。首先是逃难过程中,模型的失去,接着是图纸部分毁于无知妇孺之手,最后,为了抢救落入水中的仅剩蓝图木盒,心急如焚的雷先生也落水身亡,徒留黄先生喟叹:“想着那铁鱼的鳃,也许是不应当发明得太早,所以要潜在水底。”
在这里似乎表达的是国民政府的腐朽无能和个人性格造成了一个悲剧命运,但深究可以看到的是一个求索者受控于当时的恶劣科研环境,而受到的不公正对待。雷先生始终是单打独斗的,学界骗子、学阀横行,民众愚昧无知,落水就是一则绝妙隐喻。赛先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只能彷徨到无地。这也是许地山慧眼独到之处,在当时民族抗战统一口号之下,文艺创作的集中关注之下,他仍保有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余论
科幻小说若以西方诞生之初为研究,便会发现一个有趣之处,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作为最早的作品,一开始就提出了后世最爱演义的一大主题:科学家与他的发明的关系,更进一步预言性地展现了技术异化人类的恐怖。然而当此类文学进入中国时,却发生了异变,初进中国的弗兰肯斯坦,讹变成弗兰金仙最终讹变为睡狮意象,就是一个有趣的例证。困扰西方的梦魇化作了爱国救亡的精神图腾,这一讹变造成的后果,不只是局限了中国科幻小说的发展,使它一直背负着民族救亡和科普的沉重枷锁前行。还使得科学理性精神不能得到真正的高扬。晚清时期,科学技术乃奇技淫巧,是师夷长技以制夷之器罢了,无所谓科学家这一群体。到了民国则书写寥寥无几,许地山创造的雷先生,更像是一个报国无门的传统知识分子,而非一个完全的普罗米修斯式探索者。到了五十至七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小说中,科学家成了某种英雄主义的大跃进式代言人,对以自我的批判和反思几乎没有。当然,新时期有了不同的赛先生形象,但那是需要另文研究撰写了。总之,五四树立的两大先生,德先生和赛先生,在文学的书写里,还需要继续深挖和呼唤。而科幻小说不失为一种独特角度的切入。
注释
① 樊洪业.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会史的考察[J].历史研究,1989(3).
参考文献
[1] 刘为民.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 吴岩.科幻文学理论和学科体系建设[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3] 徐彦利.独步时代的孤寂——读许地山《铁鱼底鳃》[J].名作欣赏,2014 (1).
[4] 樊洪业.赛先生与新文化运动——科学社会史的考察[J].历史研究,1989(3).
[5] 罗志田.走向国学与史学的“赛先生”——五四前后中国人心目中的科学一例[J].近代史研究,2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