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简·爱》看早期的女性主义
2016-02-27薄婷
薄婷
摘 要:《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并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这部著作当中,夏洛蒂展现出了简·爱坚守对真爱的向往,追求自己主宰的爱情和生活;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拒绝传教士的生硬说教;捍卫女性的价值与尊严,永远保持独立的女性人格的爱情故事。
关键词:简·爱 女性主义 追求
《简·爱》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颇受世界各国读者的青睐,并被拍成了同名电影。在这部著作当中,夏洛蒂虚构出了以简·爱为核心的男女主人公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展现出了十九世纪英国女子历经磨难、不懈地追求自由与尊严,并最终获得幸福的传奇故事。故事的主人公简·爱则凭借其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自强自立的人格和对理想的追求而成为了一代又一代女性读者的偶像。从总体上看,该作品既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英国的社会现实,也体现出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整部小说通过梦境、预感、幻觉等手法展现出了扑朔朦胧的境界,真实感人而又引人深思。在此,笔者就结合这一作品来谈一谈早期的女性主义。
一、女性主义理论
女性主义是指以追求男女平等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思潮,也称之为男女平权主义或者男女平行主义。从根源上来看,女性主义源于近代资产阶级启蒙运动所倡导的男女平等。一般来说,人们认为女性主义经历了三次浪潮,第一次浪潮发生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20年代,以争取男女政治地位的平等为主题;第二次浪潮发生于20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以消除两性差别为主题;第三次女性主义浪潮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以强调女性个人责任为主题。[1]
二、《简·爱》的创作背景
19世纪,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民主和科学的思想深入到了文化领域。在英国文坛上出现了一批颇有影响力的女性作家,她们通过独特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创作出了大量的以反抗男性压制、追求女性独立为主题的小说。《简·爱》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1816年,夏洛蒂·勃朗特出生于英国北部的牧师家庭,从8岁开始在寄宿制生活条件恶劣的学校就读,15岁成为伍勒小姐办的学校的学生,之后做过家庭教师,也曾创办自己的学校,终因无人就读而宣告结束。《简·爱》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小说,于1847年正式出版发行。当时,英国已经是名副其实的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是妇女一如既往地处于从属和依附地位。夏洛蒂的代表作(当然包括《简·爱》)当时都是以男性化名才获得出版发行的,当时女性地位之卑贱由此可见一斑。在那样的社会背景下,女性与弱者、精神病患者和怪异表象是同义词,女子唯一的生存目标就是嫁入豪门,通过婚姻来获得财富与地位;女性的职业就是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2]在《简·爱》当中,作者以第一人称的手法和虚构的故事情节展示出了作者本人和周围人的真实体验。故事的女主人公拒绝传统的妇女地位,敢于反抗男权、敢于为自己的权益而斗争,展现出了强大的精神和道德感召力,成为了无数妇女效法的榜样。
三、简·爱
《简·爱》的女主角简·爱出生于贫穷的牧师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童年寄居在舅舅家里,在舅舅去世后成了舅母的眼中钉,表弟像对待仆人一样对待她。幼小的简·爱在“红房子”里度过了10年。
为了除掉眼中钉,舅母把简·爱送进了洛伍德孤儿院。在孤儿院里,简·爱遇到了与自己同病相连的海伦,遇到了冷酷、虚伪而无情的孤儿院院长,遇到了良师益友谭波尔……孤儿院中艰苦的生活和苛刻的要求,使简受到了肉体和精神上的双重伤害,同时也使她养成了异于常人的坚强性格。毕业之后,简在这家孤儿院从事了两年的教学工作,当谭波儿小姐离职之后,简也离开了孤儿院,开始了家庭教师的生涯。
她的雇主叫罗切斯特——桑菲尔德庄园的男主人,她的学生则是罗切斯特旧情人的女儿阿黛拉。在这段日子里,简与罗切斯特之间产生了深深的爱情,他们彼此深爱着对方。但是,在他们准备步入婚姻殿堂的前一天晚上,一个神秘的女人出现在了她的视野当中。而在举行婚礼时,又突然有人在教堂当中指证罗切斯特已经结过婚,而且他的妻子就是头一天晚上出现的那个神秘女人。这样一来,法律和世俗就在两个人之间制造了难以逾越的鸿沟。简毅然选择了离开,并到当地一所小学求职。
时隔不久,简遇到了她的表兄——传教士圣·约翰,两个人将叔叔留下的遗产平均分了。圣·约翰是那个时代典型的、狂热的传教士,并想到印度传教,并想带简一起去那里过二人生活。当他向简求婚时,简拒绝了,约翰只好一个人前往印度。而简则又回到了桑菲尔德庄园,但是原本热闹的庄园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罗切斯特的前妻已经堕楼而亡,罗切斯特也成了盲人。简历尽艰辛找到了罗切斯特,并和他结婚,开始了自己理想的婚姻生活。
四、简·爱对女性主义的追求
从整部作品来看,所有的故事都是围绕简·爱的女性意识,或者说是对女权主义的追求上,而且她的这种追求是随着年龄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得越来越成熟和深刻。简·爱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在舅舅家的童年生活,二是在洛伍德孤儿院的生活,三是在桑菲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生活,四是在表兄圣·约翰家的生活,其中最为主要的当然要属在桑菲尔德庄园的家庭教师生活了。[3]不管哪个阶段,简·爱都在不停地与命运做斗争,而对女权主义的追求,则是从离开舅舅家之后就没有从停止过。以下笔者就从三个方面来做简单的阐述。
(一)坚守对真爱的向往,追求自己主宰的爱情和生活
在西方世界,从亚里士多德之后,对女性的偏见就一直存在,人们普遍认为男性是人性的主体,而女人则是男人的附属品,需要根据她与男人的相关性来为其下定义。在《简·爱》当中,女主人公所追求的不单单是浪漫的爱情,更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在桑菲尔德庄园当家庭教师时,她与罗切斯特产生了爱情,但是,罗切斯特是一个已经结过婚的人,仅仅将简·爱当成自己的情妇。对于简来说,做情妇就意味着要受制于男权而丧失女性的自尊,这是断不可取的。简认为爱情是以平等和自由作为基础的,与其作为男人的附属品,不如分开。于是,她在经过了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离开了自己深爱的罗切斯特。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简到本地一所小学教书,整天与一群穷孩子们生活在一起,生活十分简朴,但是她因为自己在经济上保持独立而感受到了人格和尊严的存在。便是,当桑菲尔德庄园遭遇大火,罗切斯特的妻子堕楼而亡,罗切斯特双目失明、一无所有时,简并没有抛弃他,而是重归于好,尽全力来维持爱情天平的平衡。由此来看,简一直在坚守着自己的真爱,始终追求自己主宰的爱情和生活。
(二)保持自己精神世界的独立,拒绝传教士的生硬说教
简从一出场就始终与坎坷为伴,也极为精彩地展现出了女权主义者的精神独立性,所有的情节都显得那么合情合理。在整篇小说当中,讲到了与简密切接触的三个传教士,分别是布洛克赫斯特、海伦·彭斯和圣·约翰。布洛克赫斯特总是一副虚伪的面孔,海伦·彭斯总是过于被动,圣·约翰则表现出极度地傲慢和狂热,这三个人性格迥异,信仰也各不相同,但却无一例外地不尊重简的精神世界的独立性,都令简十分厌恶。特别是圣·约翰,完全不管简的真实感受,想要将自己的理想强加给简,试图带着简去印度寻找男权社会的生活。他认为,女性“生来就是为了辛劳,而不是为了爱情”。而对于简来说,信仰上帝、遵守道德固然重要,但是接受一个完全不顾及女性内心世界的男人也是断断不可的。
(三)捍卫女性的价值与尊严,永远保持独立的女性人格
在十九世界中叶的西方世界当中,奉行的是男权的理念,男女是二元对立的关系,男性所代表的是正面的价值,而女性则处于男权中心之外。[4]《简·爱》当中,女主人公是不屈不挠摆脱命运束缚的典型人物。在小说的结尾部分,简因为继承了叔叔的部分遗产而变得十分富有,在经济上与罗切斯特趋于平等,但是,他并不认为与罗切斯特已经处于平等关系了,因为他两个人在精神上仍是不平等的,而且金钱和财富是无法弥补精神上的不平等的。简不能接受地位悬殊的爱情,她是这样拒绝罗切斯特的:“我不是根据习俗、常规,甚至也不是血肉之躯同你说话,而是我的灵魂同你的灵魂在对话,就仿佛我们两人穿过坟墓,站在上帝脚下,彼此平等——本来就如此!”这正是她捍卫女性的价值与尊严,永远保持独立的女性人格的表现。
简·爱是19世纪中叶文学世界当中的一位值得我们钦佩的女性,她不甘于忍受社会压迫,勇于反抗的个性已经成为世界文学当中的丰碑。但是,她的这种性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当时的社会环境使然。在今天看来,简·爱的故事已经成为历史,但正是因为无数柔弱可怜的女性不懈地奋斗,才使女性同志们在世界范围内赢得了尊重。
参考文献
[1] 金莉.美国女权运动·女性文学·女权批评[J].美国研究,2009(1):62-79.
[2] 李婷英.《简·爱》与《飘》:从女主人公及写作背景的对比分析看主题异同[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9(6):57-59.
[3] 汪怡.论简·爱现代女性意识的发展三阶段[J].咸宁学院学报,2007(5):128-129.
[4] 王强春.女权主义视角下简·爱的独立人格分析[J].文学教育,201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