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土生金”施予乡邻,一位农场主的大爱之心
2016-02-27王瑞红
王瑞红
“掘土生金”施予乡邻,一位农场主的大爱之心
王瑞红
一位热爱土地的人,他必然是一位热爱粮食的人。因为,在他的生命过程中,他曾经因为一粒米或一顿饭,而深深地感受到粮食的珍贵,所以他才会对脚下的土地爱得这样深沉。农民赵文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这个对土地和粮食充满强烈之爱的庄稼汉,小时候因自然灾害造成的饥荒挨过饿,长大后,他不仅深深地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珍惜每一粒得来不易的粮食,而且痴情于播种和收获,在他深爱的土地里“淘金”,并将收获施予自己的乡邻,积极奉献着自己火热的大爱之心。
钟爱土地,从留恋田园到开疆略土
今年40岁的赵文争,是富有“鲁南粮仓”之称的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马头镇马南社区前赵村的一位农民。这位普通而又勤劳的农民,却有着一个远近闻名的“傻子”称号。其实,大家之所以称他为“傻子”,并不是说他真傻,而是因其不仅朴实憨厚地干事创业,在土地里“掘金”,还乐意为父老乡亲做实事、做好事。
笔者采访他时,问起他“傻子”的称号源自什么?他憨厚地一笑说;“从小到大,父母就教育俺不占人家便宜,让俺多帮助别人。所以,俺不能看到别人有困难不管不顾,谁有困难只要说出来,俺会不遗余力地去帮助他,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赵文争说,他只是一个别人有难他就帮的农民而已。因为,在他十几岁的时候,由于收成不好,青黄不接时家里挨过饿,很多好心的乡邻伸出援手帮助过他们家,所以他永远不会忘。今天他通过承包土地种粮食走上富裕之路,他甘愿把种地得到的收益施予乡邻,让乡亲们共同受益。
倾吐完自己的心声,赵文争黝黑的脸上透露着淳朴。停顿了一下,他又伸出自己磨出厚厚老茧的双手说起曾经的艰辛。他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从小就像祖父辈那样热爱土地喜欢种田,尤其是自己小时候因为歉收挨过饿,自己对土地里长出来的庄稼和粮食怀有深刻的感情。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很多年轻人都离开家乡别离土地进城务工经商,而自己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坚定地留在家里耕种土地,享受着春播夏锄秋收的农耕快乐。
出于这种深厚的“农耕情结”,赵文争没有满足于仅是耕种自己的几亩责任田。为了在脚下的土地里获得更多的收获,2004年,他看见当地有很多低产涝洼土地接近荒废,感到很心疼,于是便贷款12万元,又从亲朋好友那里借了4万元,在马头镇采莲湖承包了102亩人们不愿耕种的低产涝洼土地。为了在承包地里扎下根,倾尽心血侍弄好这片被人抛弃的土地,当时赵文争带着一家4口和惟一的家当——一台老掉牙的手扶拖拉机来到采莲湖安营扎寨。他来到这片富有诗意的低产涝洼土地之后,暗暗下定决心:不在采莲湖边搞出名堂来,让这片低产涝洼土地生出金子来,自己决不收兵!
艰苦创业,从泥腿子到种粮大户
大凡从一穷二白基础上创业的人们,在创业之初都会备尝艰辛,吃许多苦头,脚下踩着坚实大地的赵文争也不例外。赵文争携家带口来到美丽的采莲湖边,映入他眼帘的是102亩低产涝洼土地的周边,路,没有一条像样的,弯弯曲曲的生产小道,走不出去也进不来;住,没有像样的房子,为了栖身,他和家人只能在别人的两间破鸭棚内支下床铺,安下锅灶。这些艰难对赵文争来说都能应付,最让人难忍的是,被人弃之不用的破养鸭棚内遗留下的臭味熏得人喘不过气来。
从古自今,华夏民族中最富有坚韧传统的农民是最能吃苦耐劳的,赵文争这个对土地怀有深厚情感的庄稼汉子,面对这种恶劣的条件和环境并没有退缩,因为,他知道只有改变这片低产涝洼土地,在地里种出粮食提高产量才是惟一的出路。为了多打粮食,从犁开采莲湖边的第一寸泥土起,仅有初中文化的赵文争就没有停止过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和钻研。此后的每年春天,他都会邀请县农业局、县种子公司的专家到田地指导、传授种植新经验、新技术。他还通过与县种子公司深度合作,在承包田里开辟了专门的良种试验田培育新品种,从承包土地的第二年起,他承包地里的粮食产量逐年递增。同时,他的承包地还承担起了县农业局、镇农技站的农业推广义务。2014年,赵文争的家庭农场被确定为省级标准化优质稻麦良种培育基地项目。
赵文争的心血没有白费,他付出的努力给他带来了收获,同时更重要的是,还给他带来了信心和希望。为适应新时期农业生产机械化、现代农业生产的发展趋势,摆脱劳动力缺乏的困扰,他开始在农业投入上加大力度,追求更大的发展。为此,赵文争从2014年开始逐步加大了固定资产的投资,专门购置了现代化的收割机、插秧机、播种机、育苗机等先进农用机械。目前,他的农场里无论是插秧育苗、施肥打药、从种到收都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尤其是近几年中央每年出台的一号文件,都会提出大力扶持“三农”,积极支持农民通过发展农业生产致富的好政策。中央一系列“三农”政策的出台,更让赵文争吃了定心丸,为此,他承包的土地规模也越来越大,在当初承包102亩低产涝洼土地的基础上,现在已陆续流转了520亩土地,办起了更大规模的家庭农场,成为当地有名的种粮大户。
情暖人心,从别人帮助自己到帮助别人
近几年,随着家庭农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种田投入的日益增多,赵文争的年收入也从最初的5万元到二三十万元及现在的近百万元,丰厚的收入,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终于让赵文争实现了立志做一个脚踏实地的农民,通过勤劳致富在土里“掘金”的梦想。
赵文争说;“自己富了不算富,带领大家一起致富才算富。”赵文争这句情暖人心的话语,充分展现了他内心深处蕴藏的“别人过去帮助过自己,自己富裕之后一定帮助别人”的情怀。近几年,周围村里的乡亲看到赵文争的确是个种田的好把式,凡是在农业生产上需要指导的事都主动找他帮忙,赵文争从未拒绝过,每次都是热心地伸出援手,还无偿将病虫害防治、插秧等技术传授给需要帮助的村民。在他的带动和指导下,采莲花社区、胜利街等地的上百户居民的1000余亩小麦、水稻的亩产分别由原来的500斤~700多斤增产至现在的900斤~1300多斤。
在乡邻眼里,刚刚富裕起来的赵文争似乎像个“傻子”,因为,他总是喜欢把钱花在别人身上。从2005年底承包土地年收入5万元时起,他就开始反哺社会敬老孝亲。只要水稻收割下来后,他自己还没有品尝到新米的香味,首先想到的是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年他都坚持送去500公斤或1000公斤水稻,10年来,从未间断。更贴心的是,每年中秋节、老人节和春节,他还会带着猪肉、食油、水果等物品来给老人们改善生活。
2013年,马头镇开展了一事一议十村连片整治工程,由于镇财政资金紧张,采取了镇出资一部分,村街自筹一部分的形式,其中,前赵村需集资20万元,这可难坏了村干部。赵文争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到村委捐出10万元,替村里的干部解了难题。同时,他还劝说亲戚捐款2万元,发动好友捐款2万元,通过他的发动,亲朋好友共计捐款6万余元,有力地推动了工程的开展。他说;“对我个人来说,这些钱不是小数目,但捐款总归得有人带这个头,不能让村干部难堪。村干部是给咱老百姓办实事的,大伙要支持。捐完款以后自己回家心里舒畅,能睡个安稳觉。”去年,村里又修路,赵文争不仅再次带头捐款5万元,还拉着侄子、侄媳妇及身边好友去捐款。这次总计捐资10万元,给本村父老乡亲带来了看得见的实惠。
前几年,赵文争的邻村后赵村有两名儿童本该在校园里读书,可是因家庭困难不得不辍学在家。赵文争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到失学儿童家,为他们送去了上学所需的学费和新书包。他所在村孤儿赵如明2岁时父亲意外车祸身亡,母亲改嫁,孩子与爷爷一起生活。赵文争主动伸出援助之手,一直资助到现在16岁读了高中。在听到老师说孩子的成绩很不错时,他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去年9月,他还找到镇党委,要求再资助两名在校困难大学生。赵文争乐呵呵说;“人不应该只为自己活着,有钱没钱的无所谓,别人有困难就要帮助,不帮心里过不去。俺小时候遭遇过困难,所以看到别人有困难就想帮助,俺不在乎挣钱多少,最看重的是手里有钱后能否给社会造福。”
重视文化,从富“口袋”到富“脑袋”
近些年,在农村有些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富了“口袋”后忘了“脑袋”。对此现象,赵文争心里十分着急。他不止一次地对乡亲们说:“咱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更需要文化精神食粮,尤其在加强新农村基层文化建设上,咱不能落在别人的后头。”2015年10月,郯城县推进文化惠民工程,丰富基层农村文化生活。马头镇积极响应县里的号召,想方设法为群众文化活动创造空间,解决了当前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工作存在的文化广场选址用地、组织人员、开展活动的“三难”问题。但是,资金、设备不足的问题却日益凸显,镇文化站到各个村街巡回演出都拿不出成套像样的音响设备,演出时只能东凑西借,不是缺这就是少那。赵文争知道后,他二话没说就拿出辛辛苦苦挣的52000多元种地钱,专程到临沂城为马头镇政府购买了两套高档音响设备,用于丰富基层农村文化生活。
淳朴而真实,勤劳而无私,这是赵文争为人处事的最大特点。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是一个农民的儿子,我热爱土地、喜欢种田,靠的是在土地上种庄稼致富,在土里刨金挣钱也不容易,所以,我要把有用的钱花在刀刃上。无论是谁遇到困难,我都会尽力去帮助。”赵文争的话语真诚实在,言语中透露出的,既是一个淳朴农民的质朴之心,也是一个现代农场经营者的大爱之心。
(责任编辑:刘晓)
E-mail:liuxiao317@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