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立”的解读
2016-02-27熊双美子江西省杂技团
文/熊双美子(江西省杂技团)
图/龚梦莎(美术工作者)
“倒立”的解读
文/熊双美子(江西省杂技团)
图/龚梦莎(美术工作者)
倒立(顶功)是杂技基本功中不可缺少的一项,是提升节目品质离不开的技巧。笔者学艺20年之久,对于练顶(倒立)有着自己的体会,并且幸运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肘关节没有受伤和变形,腕关节也没有受到压迫。下面我来谈一下这些体会和经验。
1,首先要记住倒立是非常需要力量的,新手训练时顶形容易变形、“变范儿”,就是因为技巧感觉和力量不足,在保证正确训练方法时结合足够的力量训练,倒立也就完成了一大半。
2,倒立时手掌哪部位用力才正确?应为图1中红色部位。如果力量全部放到手指上,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容易“过门”,二是消耗过大。对于力量控制型节目来说,要将力量用于表演的全过程,舞台表演时由于精神紧张、身体会轻盈许多,用太足的力量容易过量,小臂屈肌(图2)力量消耗过大。如果是在人身体上做技巧时,感觉会更明显。
图1
图2
3,倒立时怎样训练手臂才不变形?保持直臂(图3)。我们经常看到演员训练时手臂外旋,长期这样会造成冈上肌受损(图4)。双手顶训练时尤其要注意养成良好习惯。相反的是手臂内旋(图5),肘关节的骨头容易变形。正确的方法是手臂保持直线用力。
对于单手顶来说,向内和向外用力都是用力不均匀的表现,人体的肌肉会主动寻找受力点,周边的肌肉会帮助受力,所以技巧会变形,更容易受伤和身材变形。所谓“五大三粗”“虎背熊腰”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产生的,影响了手臂的美观性和表演的生命力。
图3
图4
图5
4,“把”的选择。倒立握的“把”有方形和圆形两种,圆形“把”的特点是练习后茧会长在手掌上,手指侧面关节没有老茧。对单手顶“左右手换‘把’”的技巧来说,圆形“把”做技巧时手更舒服,因为换过来的手掌感觉与之前相差不大,但是容易向前“卷把”。天生汗手的演员用圆“把”更容易“滑把”,需粘贴上胶布。
方形“把”的特点是手掌和手指侧面关节均有老茧。方形“把”做“左右手换‘把’”技巧时,难换回准确的位置,但是不容易向前“卷把”。原理是方形的棱角有一定的阻力,可以减少“卷把”“过门”的几率。对初次接触倒立的演员来说,方形“把”可以使手臂更直,用力更均匀。双手顶训练使用圆“把”,稍不注意就会形成外旋手臂。可以让演员甩空顶倒立在地板上,观察他的手掌是否是正的,或做弓形观察手掌(图6),如果手掌歪了那就是用力不均匀的表现。
5,吊顶的种类。直臂吊顶增强的是三角肌和斜方肌,屈臂吊顶增强的是肱三头肌和三角肌,提倒立吊顶增强的是腹直肌和三角肌。双手顶倒立的时候偏向屈手臂的演员力量更大一些,但是这种类型的顶也偏保守,通常很稳,在人身上做技巧时角度太足,容易过门,而且不太美观。直手臂的演员表演对手时有几种情况:①灵活性不足,②没有力量支撑屈手臂的表演方式,③具有美观性。
推桩子训练是倒立打基础时最需要的一项,主要增长三角肌,略微增强背阔肌、小臂肌群,同时力量也可以通过耗时间来增长。杂技发展到现在,演员的形体美至关重要,因此需要肌肉拉伸和放松,女性的肌肉耐力是男性的1到3倍,肌肉成型也比男性困难,每一次训练不仅要活动身体,结束也要有肌肉拉伸的习惯,保证演员的身材比例。
6,对手顶的灵活性。每位演员都有自己的天赋,所以在训练过程中多观察他们的反应和特长。灵活性最主要的一点还是多训练,另外看两演员之间的配合。在表演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控制好自己的力量,才能更好地支配底座甚至感觉到底座感觉不到的位置。有几种方法:①将“把”放到海绵垫上辅助训练双手顶的灵活性,在做技巧时“顶”不动才符合要求,控制找平衡的幅度越小“顶”越稳。起顶或变换动作时是最需要控制力的时候,也是晃动最大的时候,在海绵垫上可以找到晃动中控制力的感觉。②举顶,让对手配合自己在其头部、膝盖、肩膀等身体各处倒立。
要想倒立的感觉轻巧,除了增强手臂力量,还要增加腹肌力量,要进行提腹训练,主要位置在小腹到大腿之间。倒立演员一般不爱增加腿部力量,因为腿太重感觉会像是绑有沙袋。在倒立过程中腿部力量用得最少,保持硬度不要过于柔软,除非技术需要。在比赛前,演员最好少走路,更不要游泳,这会导致腿沉,直接影响技术的发挥,身体如果达到紧绷的状态,腿部也特别容易酸,倒立演员如在演出时腿发酸发抖,技巧自然做不好。
要培养一位好的顶功演员实属不易,对于杂技团来说是莫大的财富,对于演员来说是一种长期的煎熬。倒立演员退役年龄都不大,原因就是太辛苦,受不了日复一日相同的训练。青春期的演员更需要保持训练,保持技巧有时并不是靠数量的增长,而是在数量不变情况下的坚持,每天都保持,就可以跨过青春期这个难以跨过去的坎。
杂技艺术的未来还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大家共同探索科学的训练方法,要解放思想,敢想敢做,坚持对舞台艺术的研究,了解艺术的本质,发现杂技的不足,扬长避短,发扬光大,使杂技这门独特的艺术传承下去。
图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