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心理动力及社会人文取向的视觉艺术治疗*

2016-02-27邵晓峰

学海 2016年4期
关键词:表现主义视觉艺术潜意识

赵 澄 邵晓峰

作者简介:赵澄,钟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工艺美术设计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学学会会员,13337730088@163.com。南京,210018;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sxf1972@163.com。南京,210008



基于心理动力及社会人文取向的视觉艺术治疗*

赵澄邵晓峰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艺术治疗的历史渊源、内涵与发展及其功能与特征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阐述了心理学中艺术治疗的心理动力取向与社会人文取向理念,进而针对艺术史中“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视觉艺术表现进行分析,提出精神障碍群体可借助视觉艺术表现进行艺术治疗,在绘画表达活动的过程中,患者的情绪得到宣泄与升华,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心理动力及社会人文取向理念的艺术治疗方式,可以使患者借助绘画媒介进行忘我的表达,创造出原生艺术的非理性之美,从而使他们找回自信,重塑自我,回归社会。

艺术治疗心理动力取向社会人文取向视觉艺术表达非理性

艺术治疗的历史渊源

艺术治疗的起源可追溯到史前时代,譬如那时的人类因对于大自然等许多现象感到畏惧与恐慌,又不明其理,而在岩洞中留下壁画,以表达其敬畏之心。而到了精神医学蓬勃发展的近代,如洛罗伊德与荣格等心理学大师亦对采用绘画方式来记录的梦境进行分析。因艺术具有表达、符号象征与创作等元素,故近代绘画治疗对心理学研究产生影响,并将艺术应用在精神疾患者的治疗上。

从艺术治疗的发展历史来看,早期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对梦的解析是第一套将心理学和视觉形象结合的理论。之后心理分析学家荣格由于自己对艺术的强烈兴趣,进一步提出:借助于艺术创作,尤其是利用象征符号和原型将压抑的潜意识可视化的地提升至意识层面上来,这样才有助于维持个人精神和心理的健康。由于他们两人对于梦中形象和视觉艺术的推崇,慢慢吸引了精神医疗界对于利用艺术来治疗精神疾病的兴趣。

19世纪法国的一些精神医师陆续出版了一些关于利用艺术来医治精神病患的书,其中以Paul-Max Simon最为著名,他甚至被誉为艺术和精神医疗之父。1920年代,从艺术史学家变成精神科医师的Hans Prinzhorn,收集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精神病患的艺术作品,并出版成书,他相信每一个人都有想要从事不同种类艺术活动的欲望和本能,即使是罹患精神疾病的人也是一样。

艺术治疗相对于心理学、教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来说,是一个很新的学术领域。以美国来说,纽博格(Margaret Naumburg)被公认是美国艺术治疗之母,因为她第一次将艺术治疗的轮廓清楚地勾勒出来。1940年代,她以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为理论基础,将艺术创作能显现人的潜意识过程发展出较为系统的艺术心理治疗的理论与方法。在此之前,教育家、精神科医师、人类学者和心理学家已经开始尝试利用艺术创作及其过程去做治疗、评估和研究。

艺术治疗是一种结合艺术和辅导与治疗的一种心理治疗与辅导方法。在良好的治疗关系中,透过视觉心象表达,藉以宣泄及升华情感,并借助于艺术表达经验,探索与处理个人的问题及潜能。

以往的艺术治疗专业协会与学者均尝试归纳过艺术治疗的涵义。譬如,英国艺术治疗家协会认为:“艺术治疗是一种治疗的方法,在艺术治疗者的协助下,透过绘画、塑造等艺术媒材,从事视觉心象表达,藉此心象表达把存于内心而未表达出来的思想与情感,向外呈现出来。此表达和呈现出来的心象产品,具有治疗和诊断功能,提供治疗者和当事人治疗期间的处理指标。治疗期间,当事人的情感常常包含在艺术作品里,并在治疗关系中加以处理与解决。”①。美国艺术治疗协会的诠释是:“艺术治疗是一种心理治疗的方式,透过非语言表达和沟通的机会,允许当事人经由非口语和口语的表达及艺术经验,探索个人的问题及潜能。”②纽博格对艺术治疗的基本理念是:“人们的大部分思想和情感来自于潜意识,并藉由心象表达来触及而非藉由语言的方式。”纽博格特别重视觉心象,并认为“心象来自于当事人的潜意识,常包含一些内心的冲突,一旦这些冲突以图画心象加以具体化或象征性的呈现,就容易被当事人和治疗者所了解,而有助于冲突的进一步解决。”而另一位具有美术教师背景的艺术治疗先驱Kramer主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治疗的过程。艺术活动提供当事人内在经验外显的机会,使其冲突的情感能再度加以经验、统合、舒缓和解除”③。

综上涵义,笔者认为艺术治疗结合艺术和心理辅导与治疗,其目的有二:其一是以艺术作为非语言沟通的媒介。透过心象表达的艺术产品,配合语言的联想和解释,协助当事人领悟及解决情绪的问题;其二是透过艺术表达过程,以艺术活动的力量减缓个人内在的冲突与社会环境间的冲突,提升认知、宣泄情感和升华情感。以上目的都是把艺术当作表达个人内在和外在经验的桥梁,个人在艺术治疗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行为的表现或意念的具体呈现,均传达出个人的需求、认知、行为或情绪反应,再经由作品的直观、欣赏、分享、讨论,其认知、情绪与行为得以统整、提升与改善。

艺术治疗的功能与特征

艺术治疗的过程和作品可以成为诊断评估的工具(问题显示和诠释解读),以及帮助个人表达抽象的情感和想法,成为治疗师和个案之间沟通的桥梁。除此之外,艺术治疗还有助于减轻压力,达到身体、精神和心理上的松弛和健康;训练手眼协调和肢体运动神经的整合;刺激大脑认知功能的发展;启发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自我探索、强化正向的自我概念和提高自尊;舒解身心疾病症状;调适创伤经验;增进洞察力的发展;享受艺术创作带来的充实生命的乐趣。

艺术治疗的对象十分广泛,不同年龄层的个案群,儿童、青少年和老人都能接受艺术治疗的服务。因此,其触角已慢慢伸展到各种与教育、心理和医疗相关的机构当中,包括医院、康乐病房、社区中心、学校、养老院、精神疗养院、监狱、戒毒中心等,并且还在持续扩大之中。

艺术治疗近年来更融合了不同的治疗模式,如:戏剧治疗、音乐治疗、舞蹈治疗、诗文治疗、沙游治疗、游戏治疗、宠物治疗、园艺治疗等,成为表达性艺术治疗(或创造性艺术治疗),以提高治疗的多元性和效果。各种治疗取向彼此分工,对病患和个案产生最大帮助,这样的合作关系促使治疗艺术达到最佳的疗效。本文主要针对以心理治疗为目的的艺术治疗(以视觉艺术治疗为主)来进行论述。

艺术治疗的心理动力取向理念

艺术治疗的心理动力取向理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及荣格分析心理的理念及其治疗技术。弗洛伊德持早期决定论的人性观,假定人格结构包括本我、自我、超我三个成分,人有三种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及潜意识。人为应付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冲突所产生的焦虑,将会采取种种防卫机制转来应对。使用的技术有:自由联想、解释、梦的解析、抗拒的分析、移情作用等。弗洛伊德在早期的治疗工作中,常用视觉心象作为与病患沟通的重要通道,他发现梦境心象具有丰富的意义及重要性。心理分析家勒温斯提倡以艺术产品的解析作为心理分析的技术之一,他认为对某些病患,透过具体化的绘画表达方式,比梦的分析更能把潜意识的困扰材料带到意识层面里加以了解。

荣格的理念亦强调潜意识作用,甚至于扩展到“集体潜意识”,包括历代演化累积的经验。他基本上不赞同弗洛伊德对性驱力及行为决定论的主张,他的人格理论重视人将变成什么,偏重于目的、意义和创造性的方向。他的人格结构体系包括:自我、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角色、阴质与阳质、阴影和统合我、内向与外向二种态度和人的思考、情感、感觉、直觉四种心理功能和类型。④荣格本身是一位具有天分的业余画家。在他的成长与生活之中,特别是遭到心理危机时,常借由心象绘画和象征性雕塑来表现自己的内心经验。他清楚地认知这些不是外在无关的活动,而是个人领悟其处境的有利资源,这些体验也帮助荣格发展出他的心理学理论。荣格发现从心象探索潜意识具有很高的价值,并鼓励病患从事梦和想象图画心象的视觉表达。首先他让患者把梦或想象中出现的意念呈现于画纸上,然后再加以深思熟虑的有意绘制。由此,患者除了与治疗者交谈,更具体的是,患者还花数小时用画笔、颜料或其他艺术材料进行活动,并于活动结束时产生一些作品。这一过程与诞生的作品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意义,其实不然,患者愿意花数小时专注于充满意念的绘制,其本身已经具有意义的存在,也因这些想象的意念具有意义,故专注性的绘画表达,会渐渐对患者产生治疗效果。

纽博格主张“艺术具有治疗的潜能”。她的理念受到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的影响,建立动力取向艺术治疗。纽博格是一位教育家,在1914年创立渥登学校,在此学校中她以心理分析的原则,运用艺术来辅导学生,她鼓励该校所有教师接受分析训练及经验,并让该校儿童从事自发性艺术表达,采用的技术如“梦和想象的绘图”,她发觉被压抑的潜意识透过心象加以释放,具有宣泄和沟通的治疗作用。她热衷于提倡“象征性艺术表达具有治疗潜能”的理念,主张艺术具有独特治疗功效,而不只是辅助工具而已。这些理念及做法,得到了许多分析治疗家的共鸣。纽博格后来得到勒温斯的支持,在纽约州精神机构探索透过艺术活动治疗行为困扰的儿童,其后担任该机构主管,并出版了一系列书籍,建立她的“动力取向艺术治疗”。⑤

克雷姆是另一位重要的艺术治疗先驱,主张“艺术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治疗过程”。她的理念源自弗洛伊德的“升华作用”,认为当事人破坏和攻击的情绪,可以表达于绘画或塑造等形式的作品上,象征式地呈现这些负面情感,预防直接的攻击行为表现,也避免造成对自己或对他人的直接伤害。由此,患者从自发性的美术活动中宣泄情感,让内在的经验具有外显的机会,并可再予经验及解决冲突的情感。⑥

综合上述的讨论,心理动力取向的艺术治疗,强调透过图画心象的表达活动和联想、解析等工作,让潜意识的冲突或困扰材料,具体的呈现,提升到意识层面里加以理解、领悟和统整。在绘画表达活动的过程中,患者的情绪亦能得到宣泄与升华,达到心理治疗的效果。

艺术治疗的社会人文取向理念

社会人文取向艺术治疗秉持人文主义的哲学及其建构的实务,提出下列三项基本主张:

(一)社会人文取向治疗不把人当作是心理疾病者,而是认为他们只是在生活中为克服内心或与环境的冲突而遭遇到特殊的问题。治疗处理的方向在于增强患者的生活意志力及寻找生活意义和认同的能力,尽力去充分创造好的生活形态。

(二)生命是一个连续的历程,需要不断的成长、改变和发展。大多数人在这一历程中的各个阶段中,或多或少都会遭遇到生活变迁、追求自我实现、寻找意义和认同的困难。因此,人文艺术治疗者着重于协助患者积极地认同危机、创造有意义的生活形态,体验与面对未来的改变,考虑心理健康的预防性功能,提升生活经验,增进好奇心、活力、自我表达力和人与人的亲密性。

(三)自我实现来自于真诚的自我袒露和诚实的生活形态。自我实现的人能建立自我超越的目标,提升生活的精神层面与人生意义。而个人的自我实现需要与小区环境相关联,透过真诚的人际亲近、开放与诚实的人际互动,以扩展生活空间与机会,促进自我实现。

社会人文取向的艺术治疗需要参照人文哲学观,在艺术治疗活动中,患者和治疗者彼此建立信任、开放、安全、真诚的良好关系,从事内在心象、想象、梦、和原型的探索旅行。患者勇于冒险地进入内心深处,促使内心的障碍或未探索的潜能部分,得到具体的澄清,增进对情感、焦虑、和希望的觉察与领悟。人文艺术治疗活动提供极佳的通道,让患者能够善于利用呈现于梦中的心象、想象心象和直觉心象等取之不尽的内在能量泉源,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因此社会人文取向艺术治疗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人创造潜能的开发,寻求有意义的生活形式,达到生理、心理和精神等层面的完整与平衡。

1994年在香港艺术中心和园泉(香港基督徒艺术家团契)的共同协助下,非牟利艺术机构“艺术在医院”正式成立。同年在香港著名艺术家何庆基先生等的带领下,百名艺术专业学生、义工等一同为威尔士亲王医院的放射治疗部绘制色彩和谐、赏心悦目的壁画。之后陆续组织到香港各家医院进行壁画创作、医院画廊展览、医院艺术工作坊等各类艺术活动。这一机构二十余年尝试以不同的艺术媒介去美化医院环境,慰藉患者心灵,以达到全人关怀的艺术治疗理念。这正是社会人文取向艺术治疗的鲜活案例。

综上所述,社会人文取向艺术治疗,着重建立信任、真诚、开放和亲密的人际互动关系,探索此时此地的经验。治疗者扮演催化的角色,协助患者勇于自主地从事自发性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并在艺术表达过程和对作品与经验的探索、分享和回馈中,得到自我了解、自我领悟,进而得到自我整合和成长。最后患者能找到自我超越的生活目标和意识,扩展生活空间和健康的生活形态,朝着潜能开发和自我实现的方向发展。

艺术治疗中的视觉艺术表达

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派多种艺术思潮迭出,反映出该时代背景之下人的心理律动,例如后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莫不如此。而其中如梵·高、蒙克等人就是备受精神疾患困扰的艺术家,其作品从视觉表达上均削弱了技法的表现,传达出一种强烈的象征意念与独特的精神面貌。在如今的视觉艺术治疗中,精神疾患者的作品之中又以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的风格居多。因此,本文将着重分析艺术史中“表现主义”与“超现实主义”作品中的视觉表达特征,及其与“艺术治疗”中的关联意义。

1.表现主义的视觉艺术表达

梵·高曾说:“绘画是种信仰,不在乎世人的意见是其必须肩负的使命。”绘画是一件开心快乐、有主动性与主观性的事情,不仅能解除压力,甚至能展现人类的冲动与动能,治疗人类的心理。对于那些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们,使用绘画治疗能表达出患者的想法与感受。现代艺术治疗的发展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艺术人文思潮中的“表现主义”以及“超现实主义”的发展息息相关。当然,所有艺术流派的出现与发展均反映了大时代的时空背景,我们在此先透过探讨有强烈表达需求的“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与心理动力来了解艺术治疗中患者的心灵世界。

艺术史上的“表现主义”可谓是一战战前诡谲不安氛围下及战后家园残破、质疑生存意义的艺术家们的吶喊。从心理动力的观点来看,表现主义的艺术家将充沛的情感全然投注于画布,创作像是与自我对话的历程,透过画笔、双手的抚慰和疼惜,伤痛才得以缓解。毋庸置疑,情意表达是“表现主义”艺术家的创作核心。挪威画家爱德华·蒙克堪称20世纪表现主义艺术的先驱。他的作品鲜明地反映出心理动力取向的理念,即心象绘画。他在忧郁、惊恐的精神控制下,以扭曲的线型图式表现他眼中的悲惨人生。他的绘画对于德国表现主义艺术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有评论家指出:“蒙克体现了表现主义的本质,并在表现主义被命名之前就彻底实践了它。”蒙克的代表作《呐喊》中没有一处不充满动荡感,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构成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所有形式要素似乎都传达着那一声刺耳尖叫的声音。画家在这里可以说是以视觉的符号来传达听觉的感受,把凄惨的尖叫变成了可见的振动。这种将声波图像化的表现手法,或许可以与梵·高的名作《星夜》中力与能量的图像化表现相联系。蒙克在这里,将那由尖叫所产生的极度的内在焦虑,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象。如此,他将其画面上的情感表现几乎推向了极致。

2.超现实主义的视觉艺术表达

“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的发展年代大致相似,受欧洲精神分析运动的影响,“超现实主义”强调潜意识的存在。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用,强调人们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法国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博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奥地利精神病理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学说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和理论基础。

艺术家在画布上并置个人不同时空中的生命经验(含梦境)或所关注的议题,并在创作的历程中将之整合。“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中虽呈现出超越现实的场景,实际上是最忠于个人主观现实的呈现。奉行此信念的艺术家有意识地透过把图片与背景的游戏来合理化原本冲突性的内容(如生与死、邪恶与圣洁等)或将梦或潜意识的内容搬上画布,创作的历程好似提问、推理和释疑的过程。创作提供此类型艺术家一个客观的反思空间,当源自生命中不同时空、看似不相干的事物被并置在同一平面或空间处理时,患者的心中顿时豁然开朗,人格也因而获得升华。也就是说,在艺术治疗的情境中,患者可以是“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实践者,在自发的前提下,无论其所表达的情感或内容是多么具有威胁性,艺术的表达均能成功地躲过意识的监督。从艺术即是治疗的观点来看,“表现主义”患者的治愈来自其情绪的净化,而“超现实主义”则多来自顿时的洞见,两者均可透过创作而获得情感的升华。而从艺术心理治疗的面向来看,当一个人的任何表达都可以被涵容、被看见、被尊重并被善待之时,心灵自有迈向整合的潜能。

结 语

艺术治疗是一种结合视觉艺术媒材的表达、辅导与治疗技术的心理治疗方法。个人在艺术治疗活动过程中,无论是行为的表现或意念的具体呈现,均传达出个人的需求、认知、行为或情绪反应,再经由作品的处理、分享与讨论,其认知、情绪与行为得以系统整合、提升与改善。艺术治疗活动中,也因介入了艺术媒材的缘故,使得治疗关系成为“艺术—治疗师—患者”之间的三角形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艺术活动与创作是一个过程,即在患者与治疗师之间多了一项艺术活动的过程与诞生的作品。因此,尚需顾虑个体的艺术表达及作品意义的了解,艺术表达的作品乃是个人自我表达的延伸,代表他的思想情感,故应予以尊重、了解及妥善处理,以达到协助成长的效果。并结合心理动力及社会人文取向理念的艺术治疗方式,使患者借助绘画等媒介进行忘我的表达,创造出原生艺术的非理性之美,从而使他们重塑自我,回归社会。

①②③⑤⑥[英]黛安娜·沃勒、安德烈娅·吉儿罗伊编:《艺术心理疗法》,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4、4、6、7、8页。

④侯祯塘:《艺术治疗的理念取向探究》,(台湾)屏东师范学院特教中心出版,《特殊教育丛书》(32),2012年,第65-104页。

作者简介:赵澄,钟山学院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副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江苏省工艺美术设计协会理事、中国艺术学学会会员,13337730088@163.com。南京,210018;邵晓峰,南京林业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美术与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中华图像文化研究所研究员,sxf1972@163.com。南京,210008

〔责任编辑:吴明〕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艺术治疗’对推进社区艺术的积极作用研究”(项目号:2014SJD295)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表现主义视觉艺术潜意识
不只是拼贴的视觉艺术
李阳 让品茶成为视觉艺术
情绪在表现主义油画中的实践与运用研究
原始表现主义的画像——沃尔特·米卡作品欣赏
手机UI界面设计中视觉艺术元素的构成
关于表现主义
第一眼看到什么动物,测试你潜意识下的心理状态
电视综艺节目宣传中视觉艺术的创新思考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张春旸和她的表现主义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