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经济时代”重提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的功能
2016-02-27○王杰
○ 王 杰
(浙江大学 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12)
“文化经济时代”重提当代文学艺术批评的功能
○ 王杰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浙江杭州310012)
201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报告《迫切需要鼓励创造和创新的发展新途径,力争实现包容、公开和可持续的增长与发展》,指出人类已经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即西方社会所强调的“审美资本主义”阶段,中国则把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因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美和艺术已经作为一种当代文化现象,审美经验成为了当代文化的重要基础。随着人民大众参与到美和艺术创造性过程的积极性的普遍增长,随着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和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当代美学和艺术批评在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过程中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不再呈现为个人性的私人情感和非功利的文化形式,而是人们表达平等意识,参与文化共同体建设甚至改变社会治理方式和文化习性的有效中介,承担着引领公共文化建设,唤起文化大众审美启蒙和文化启蒙等重要作用。当代批评功能日益突显。
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批评视域中,当代艺术出现了多种转向,包括视觉转向、大众文化的兴起,由此导致了当代文学艺术批评形态的重大变化,这种变化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表述为美学的革命。但不管这些流派怎样变化和更迭,其形态大致在两个面向中展开:一是在文学艺术自身框架内对文学艺术的形式、风格和语言表述等进行评价,这也是文学艺术自身内部的批评;二是透过形式而侧重挖掘出文学背后所指向的社会内容包括情感、经验、伦理、道德等。这些内容的解读又往往要与时代需要、社会结构、日常生活、审美经验和情感等结合起来。由于批评与创作、批评与读者、批评与现实之间的互动没有达到一个良好的贯通状态,文学批评实践往往变为一种“圈内运动”。随着当代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与日常生活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当代批评从对真理的确认和发布转化为个体与社会之间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之间相互进行情感交流和价值互认的重要媒介,这不仅对批评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理论要求和观念的要求,也需要对批评在文化体制和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事实上,在当代文化格局中,当代批评承担着引领公共文化建设,推动文化共同体的发育的重要作用,是共同文化建设的关键力量。这也就决定了当代批评应该具有以下两个重要的功能:
一、实现主体与社会,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某种文化共同体的建设,推动这种文化共同体的不断发展。
二、通过当代批评将当代艺术中代表着未来的情感和感觉结构阐发出来,传递给人民大众,唤起并且帮助人民大众实现文化上的启蒙和解放。
在西方美学思潮和批评思潮的影响下,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发展迅速,形成了以四种话语方式为主相互渗补的局面:一是以文艺复兴以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为基础的经典人文主义批评话语;二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话语;三是以尼采、叔本华、弗洛伊德等思想为基础的现代主义批评话语;四是以后现代主义思想为基础的后现代主义批评话语。这种理论话语和批评话语的纷杂交织状态使得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无法像以前一样可以确定一个统一的价值立场、价值观念和统一的知识谱系及表述方式,导致中国文学艺术批评来不及消化和直接挪用的必然状态,并给中国文学艺术批评带来了理论分析和评价上的困难。由于根本把握不住文学艺术的具体生产语境,批评的错位和失语随处可见。2014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希望用“历史的、美学的观点”来分析和评价当代文学艺术现象,用正确的审美价值观引导社会实现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对当下文艺工作者特别是文学艺术批评者所提出的新要求。中国的文学语境和审美语境是一个多语境叠合的语境,由这种语境中形成的文学艺术并不能为西方理论或批评思想准确解释。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及当代审美经验是以近三十年来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现实为基础的,在生产方式层面表现为一种混合所有制的社会存在,在文化语境中则呈现为中国文化传统与西方现代文化相互碰撞与交流,是一种在多语境叠合中形成的文学和艺术。针对中国文学和艺术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我们强调不能仅仅对西方理论或批评资源进行挪用,还必须借鉴中国美学传统中的理论资源,例如中国的“境”“象”等重要范畴与当代美学相结合。
所以在我看来,当代文学艺术批评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原则:
一、美(当代艺术)与当代情感结构密切相关的原则。这也是当代文学批评和艺术批评应该首先确立的批评立场。
二、美学与政治批评。随着美学与社会生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的日益深化,美学与现实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当代美学或艺术批评中的政治因素日益突显,在某种意义上,最重要的审美现象和当代艺术现象都具有着重大的政治意义。这种政治意义可能是以显在的形式呈现,也可能是以隐匿的形式呈现,由此造成美学分析的某种困难。而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为基础,努力找到美学分析与历史分析、政治分析和文化分析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逻辑性,这是当代批评的重要任务和重要视角。
三、美(当代艺术)是一个流动的幻象,是主客体一体的审美对象。“流动幻象”是对中国审美经验存在方式的最好表达,它可以跨时间、空间、场景、民族、宗教信仰等而流动。它不固形于过去某个时刻,而是以流动变化的形式体现出其在主客观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下美的生成形态。它的流动性,一方面由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所影响和决定;另一方面与中国美学传统强调流动性的情感表达方式相联系。对于当代中国的审美现象和艺术实践,审美流动幻象论可以较好地进行阐释和把握。
只有把中国文学艺术放回到中国的审美语境、审美经验和感觉结构中,或许才能让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批评准确而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功能。
(作者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长江学者。)
〔“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当代批评”笔谈〕
主持人语(夏锦乾,《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编审,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和文艺学美学研究。): 随着“文化经济时代”的来临,文化已经成为今天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基本动因,文化与文学批评将更加紧密地与社会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英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和文学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在《批评家的任务》一书中重申了本雅明的观点:“批评家的任务是参与并帮助大众实现文化解放”。这无疑是对至今还把批评当作智力游戏来消遣、当作权力和商品的广告来谋利的人们的一个重要忠告。它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代批评的使命、功能、形态和理论基础。值得欣喜的是,一批有时代责任感的学者已经走在风气之先,开始了对当代批评形态的理论研究。他们汲取当代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将之与中国问题紧密结合,显示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批评理论的新气象。本刊选择其中部分学者的文章组成笔谈发表,以引起学界的关注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