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
2016-02-27刘明武
刘明武
阴阳五行: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
刘明武
[摘要]阴阳五行,在先秦典籍与汉代文献中无处不在,近百年来却受到了强烈的批判,被斥之为无法重复、无法验证的玄学。阴阳五行到底“玄不玄”?如果认清了阴阳五行的根源,这一难题瞬间即可迎刃而解。阴阳五行发源于十月太阳历。太阳历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同时又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其第一特征就是严格的规定性,第二特征就是无限循环性。知道了阴阳五行与太阳的关系,才会明白阴阳五行为什么在先秦典籍中无所不在的奥秘,才会明白当代西方一流物理学家敬重阴阳的奥秘。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研究中华文化,应该从天文历法开始,而且首先应该从太阳历开始。以太阳历为基础研究中华文化,会达到一通百通的效果。
[关键词]阴阳五行十月太阳历十二月太阳历第一学第一法
一、一道历史难题
阴阳五行,在部部经典、诸子百家,以及汉代文献中无处不在,但近百年来却受到了强烈的批判,一直到今天,对阴阳五行的质疑之声仍然不断。
令人惊讶的是,阴阳五行的批判者,除了主张全盘西化的学者还有一流的国学大师,其中包括梁启超、梁漱溟两位先生,章太炎先生、严复先生比较特殊,他们反五行不反阴阳。诸位先生的观点,笔者引用在《太阳历与阴阳五行》(《中州学刊》2013年第2期)一文之中,此处不赘述。质疑之声的根本点,在于阴阳五行是无法重复、无法实证的玄学。阴阳五行真的是玄学吗?
找到了阴阳五行的发源地,就会发现阴阳五行是循环、精确的太阳法则。本文以华夏太阳历、苗族太阳历、彝族十月太阳历重新诠释阴阳五行,真切地希望听到争鸣之声,看到批评的文章。
二、阴阳五行:太阳观测下的成果
天文学是人类第一学,历法是人类第一法,这是东西方的共识。创建天文学,制定天文历法,中华先贤会落后吗?打开部部经典,都会看到中华先贤“仰观天文”、“观测日出”、“立竿测影”的记载。
1.《周易》中的“仰观天文”。在《周易·系辞传》中两次出现了“仰观天文”的记载。
天文中第一要素是太阳。观测太阳,《周易·丰·彖传》中出现了“日中则昃”的成语。观测太阳,《周易·系辞下》中出现了“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的格言。
仰观天文的落脚点,产生了八卦。八卦是什么?是太阳历的八节。八节为何?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也。《尸子》:“伏羲始画八卦,别八节而化天下。”太阳历的八节一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二具有无限循环性。
在民族大家庭中,苗族、彝族、水族都有八卦。八卦表达的是太阳历的八节,这是几个兄弟民族的共同解释。这里要特别介绍一下彝族八卦。彝族同胞称八卦为“宇宙八角”。“宇宙八角”表达的是八方——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八方对应于时令八节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方,空间也;八节,时间也。时间空间在八卦这里已经融为一体。八节,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万物在这里完成一个生长收藏的过程。时空物三位一体的时空观确立在了八卦之中。[1]
组成八卦的基本成分,是阴阳两爻。
2.《尚书》中的“历象日月星辰”。《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尧时代,在东方的旸谷,南方的交趾,西方的昧谷,北方的幽都建立了四个观测点进行天文观测。太阳,是第一观测对象。
观测发现了四种特殊现象:一是“日中”,二是“日永”,三是“宵中”,四是“日短”。
“日中”,即昼夜平均,这一天是春分。
“日永”,即昼长夜短,这一天是夏至。
“宵中”,即昼夜平均,这一天是秋分。
“日短”,即昼长夜短,这一天是冬至。
《尚书·尧典》确定了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令。
3.《山海经》中的“日出日入”之山。《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了七座日月所出之山,排列顺序依次为:大言山、合虚山、明星山、鞠陵于天山、孽摇頵羝山、猗天苏门山、壑明俊疾山。
《山海经·大荒西经》记载了七座日月所入之山,排列顺序依次为:方山、丰沮玉门山、龙山、日月山、鏖鏊钜山、常阳山、大荒山。
《山海经》告诉后人,日出方位有东南、东北两个极限,日入方位有西南、西北两个极限。日出日入循环在七座山之间,循环一次,即是一个太阳回归年。利用大山山头,观测日出方位变化,这是太阳观测的一种基本方法。
《史记·大宛列传》与《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山海经》是大禹时代的作品。《山海经》中有丰富的神话故事,神话背后隐藏的是天文历法。
4.《周髀算经》中的“立竿测影”。《周髀算经·商高定理》:“古者包牺立周天历度。”包牺,又称伏羲氏。谁是最早的天文观测者与历法创建者?包牺!《周髀算经》与《周易》,两部经典的记载,具有一致性。
如何观测?立竿测影!立竿测影,发现了日影长短的两个极限。《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告诉后人,中午的日影有一个最长点,有一个最短点。日影最长点,长度为1丈3尺5寸;日影最短点,长度为1 尺6寸。
中午的日影,变化在长短两极之间。日影最长点,中华先贤命名为冬至;日影最短点,命名为夏至。冬至夏至,确定在日影长度的严格定量之下。冬至,太阳回归的起始点;夏至,太阳回归的转折点。日影两点之间的间距一分为二十四即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沿用至今。
5.阴阳五行的抽象。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有很多民族创建了太阳历,但是从太阳历中抽象出阴阳五行的,唯我中华民族。太阳历就是阴阳五行的发源地。
以太阳历论阴阳,笔者找到了三个民族的依据。
其一,华夏文化论阴阳。以冬至夏至论阴阳,《周髀算经·日月历法》有如下之论:“故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乾,见日光多,故曰暑。”
冬至论阳,夏至论阴;冬至论寒;夏至论暑。这里出现八卦中的六卦坎离、巽坤、艮乾,坎离两卦表达的是太阳历的两大节令,巽坤、艮乾四卦表达的是日出日落方位。《周髀算经》中的卦,是表达太阳历的。这里还出现了十二地支中的子午两支。子在北,午在南;子午两支的连线即南北子午线。——地图上的子午线表达的是空间,这里的子午线表达的是时间与空间。
《周髀算经》属于华夏文化。华夏文化中的阴阳,其第一根源在太阳。
其二,苗族文化论阴阳。依据太阳历,对阴阳做出简洁而精确解释的,当属苗族文化。《苗族古历》中有言:“冬至阳旦,夏至阴旦。”[2]旦,指第一天。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阳旦,是阳气发生的第一天。阴旦,是阴气发生的第一天。冬至阳旦,夏至阴旦,合理地解释了“冬至一阳升,夏至一阴降”。
其三,彝族文化论阴阳。彝族文化保留了一种中原已经失传了的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可以完美完整地解释阴阳五行。
先谈阴阳。“一年分两截,两截分阴阳。”从冬至到夏至,这是前一截,前一截称阳年。从夏至到冬至,这是后一截,后一截称阴年。阴阳之分,指的是气候中的寒热。阳年之阳,指的是气候越来越热。阴年之阴,指的是气候越来越寒。云南彝族保留的十月太阳历,对阴阳做出如此解释。[3]
再谈五行。五行与阴阳同一个发源地。阴阳五行,华夏文化中有,苗族文化中有,但是在当今民族大家庭中,能用太阳历完美解释阴阳五行的,唯有彝族文化。
贵州彝族同胞,保留了一部重要典籍《土鲁窦吉》,“土鲁”汉语意思为“宇宙”,“窦吉”汉语意思为“生化”;《土鲁窦吉》汉语意思为“宇宙生化”。这部典籍能够以十月太阳历完美解释阴阳五行、天干地支,以及72与36这一组数据。[4]
从冬至到夏至,从夏至到冬至,是一个完整的太阳回归年。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二,即一寒一暑,一寒一暑即一阴一阳。
五行是十月太阳历五个季节。五季称五行,依次顺序为:木一行,火一行,土一行,金一行,水一行。五行一行连一行,首尾相连,如环无端。《土鲁窦吉》中的五行具有严格的规定性。五行每一行72天,五行360天。五行72天的定量,是太阳回归年的时间长度去尾数一分为五的结果:
(365-5)÷5=72(天)
(366-6)÷5=72(天)
《管子·五行》篇中记载了一种黄帝时代的五行历,五行历一行72天,五行360天。
五行可以定量,是《土鲁窦吉》与《管子》的一致结论。
五行与空间五方之间有一个对应关系:木对应东方,火对应南方,金对应西方,水对应北方,土对应中央。时空一体,这是《土鲁窦吉》解释的五行。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会72变,猪八戒会36变;《水浒传》中的108条好汉分72地煞36天罡;道教中的72福地36洞天,被广泛运用的72与36这组数据从何而来?《土鲁窦吉》告诉世人,72与36这组数据源于十月太阳历。十月太阳历的每个月36天;一行含两个月,一行72天。认识了十月太阳历的行之天数与月之天数,才能清楚72与36这组数据与太阳历相关。
阴阳五行的关系,《土鲁窦吉》还做了另一种解释:五行本身论阴阳。五行的每一行本身都有阴阳之别,例如木分阴木阳木,火分阴火阳火,其余类推。这里的阴阳与奇偶相关。每一行含的两个月,偶数月论阴,奇数月论阳。1、3、5、7、9这五个奇数月为阳月,2、4、6、8、10五个偶数月为阴月。五行本身论阴阳,对于解释《黄帝内经》非常重要。五脏六腑有五行之分,五行之内又有阴阳之分,例如肝胆属木,肝为阴木,胆为阳木;脾胃属土,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为什么如此划分?《黄帝内经》只有运用,而没有本源的解释。太阳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是《黄帝内经》的理论基础,十月太阳历是《黄帝内经》的第一基石。认识了十二月太阳历,首先认识了十月太阳历,才能用自然法则解释《黄帝内经》的基本要素。
十个月的月序,可以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来表达。一月36天,36天分三旬,一旬12天,可以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来表达。十二地支是用来表达日序的,十天干是表达月序的,这是《土鲁窦吉》的解释。
年节的解释。十月太阳历安排了两个年节: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大年节假日3天,小年节假日2天;每四年一闰,闰年的大小年节的假日均为3天。太阳回归年尾数的5—6天,《土鲁窦吉》解释为生生不息的阴阳交替日,既不计入月,又不计入行。苗族太阳历,同样是“冬至过大年,夏至过小年”。粤港澳民间广泛流传一句谚语——“冬至大过年”。有其说而无“所以然”的解答。看看彝族、苗族两个民族的太阳历的年节,可以得到“所以然”的答案。
阴阳五行、天干地支、72与36这组数据,《土鲁窦吉》用十月太阳历做出了完整完美的解答。中华文化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希望更多汉族学者,能够看到彝族典籍《土鲁窦吉》。
三、太阳历的改革
十月太阳历,每月36天,每月两个节令,18天一个节令,一个太阳回归年二十个节令。如此节令一不能准确地指导“何时下种”,二不能准确地指导“何时收获”,所以出现了“焦禾稼”的困境。《淮南子·本经训》:“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十个太阳,烤焦了禾稼,于是出现了射日的大英雄后羿。十个太阳,射掉了九个。天上留下了一个太阳!
“后羿射日”的真实意义,应该是太阳历改革。这一故事汉族有,苗族、彝族也有。太阳历的重要性,以及太阳历改革的重要性,此处可见一斑。
太阳历改革,改在了四个方面:一是十个月改革为十二个月;二是五季改革为四季,即金木水火土五行改革为春夏秋冬四时;三是二十个节气改革为二十四节气。春夏秋冬四时、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这就是改革后的十二月太阳历。
十月太阳历所建立的五方空间结构是正确的,所以十二月太阳历中,仍然保留了五行结构。如何保留?彝族文化用“兄弟分家”的故事做出了合理解释:弟兄五个分家,先分空间,后分时间。
分空间:大哥分管东方,二哥分管南方,三哥分管西方,四哥分管北方,五弟分管中央。
分时间:春夏秋冬四时每一时90天,四个哥哥每人分得90天,分时间时忘记了小弟弟。小弟弟问:我的呢?四个哥哥连忙每个人拿出18天给五弟。这样,五个弟兄每人分管72天。
五兄弟分家的故事,是在彝族学者龙正清先生的大作《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5]中出现的。
五行结构保留于四时十二月太阳历,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一点,才能合理地解释《黄帝内经》。
四、循环而精确的太阳法则
从九大方面,可以认识太阳法则是循环而精确的。
1.点。点是两个点,即日影最长点与日影最短点。这两个点,时间上有规律性,空间中有精确的规定性,经得起实测,经得起实证。
2.线。线是两条线,即南北两条回归线,冬至,太阳相交于南回归线;夏至,太阳相交于北回归线。这是今天的科学验证。南回归线,位于南纬23°26′;北回归线,位于北纬23°26′,两条线在空间中具有精确的规定性。
3.直角三角形。在西方,直角三角形是古希腊大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贡献。在东方,直角三角形是太阳的贡献。立竿测影,在太阳出现的那一刻起,竿与影就构成了直角三角形——竿为勾,日影为股,竿的顶点与日影的顶点相连为弦。毕达哥拉斯的直角三角形是在纸上画出来的。中华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是日影下自然形成的。随着日影的移动,会形成无数个直角三角形。中华大地上的直角三角形,产生于日影之下。毕氏直角三角形画一个是一个,竿下的直角三角形会自动形成无数个。
4.圆。毕氏直角三角形与圆无关,每天日影下的直角三角形的轨迹本身就是椭圆。
5.方。两个直角三角形相接,形成的是一个长方形。四个直角三角形以斜边在外为原则相接,形成的是两个正方形。
6.寒暑。冬至寒,夏至暑。日影下的冬至夏至,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冬至夏至论出的寒暑,同样具有严格的规定性。《周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冬至夏至,一个太阳回归年一循环;寒暑,一个太阳回归年一循环;只要天上的太阳还在,此规律就不会被破坏。
7.岁的时间。立竿测影发现,太阳回归年的规律是,四年之中三年为365天,一年为366天。回归大周期为1461天,平均每个回归年的时间长度为365.25天。到了元朝,365.25这一数据被郭守敬精确为365.2425,今天所测定是数据为365.2422。
经过了上下几千年,太阳历精确了多少?通过运算可以得出下面两个数据:
365.25-365.2425=0.0075
365.25-365.2422=0.0078
0.0075与0.0078,这两个数据就是历史的进步。上下数千年,太阳历的进步在0.01的范围之内。
这说明了什么?是不是说明了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说明了中华先贤的求证能力;二是说明了太阳历的精确性;三是说明了阴阳的循环性。
8.天体大圆。太阳回归的轨迹,形成了“黄道”的概念。《汉书·天文志》:“日有中道。”又:“中道者,黄道,一曰光道。”黄道,实际上是地球公转的轨道。这个天体大圆,有一定的度数,有一定的位置。黄道与赤道相交,其夹角度数为23°26′。天体大圆的数据,绝不是随意变动的。
9.时空一体。太阳历融合了时间与空间。《后汉书·律历志下》:“日之所行与运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日之所行与运周”,描述的是太阳回归所形成的圆周运动。“在天成度,在历成日”,这八个字描述的是太阳历的时空融合。太阳在天运行一度,历中记载一天。度,属于空间;天,属于时间。“在天成度,在历成日”这八个字,把时间与空间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了一起。
九大方面的数据,可以经得起数学的验证,可以经得起时间的验证,可以经得起空间的验证。既具有千古不易的永恒性,又具有今年如此,明年如此,年年如此的循环性。
太阳法则下的人文要素,简要归纳如下。
(1)太阳回归年的起始点与转折点,即日影长短两极,界定出了冬至夏至,抽象出了一阴一阳。
(2)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四,界定出了春夏秋冬四季。
(3)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去尾数一分为五,界定出了金木水火土五行。
(4)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八,界定出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八节。
(5)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十二,界定出了十二月、十二律。
(6)太阳回归年时间长度一分为二十四,界定出了二十四节气。
阴阳五行、四时八节、十二月与十二律,恰恰是组成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基本要素。
太阳的常青性,决定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常青性。认识中华文化,必须从认识太阳历开始,而且首先从认识十月太阳历开始。
五、基础与百花
以天文学为第一学,以历法为第一法,这是人类的共性。天文学既是第一学又是母亲学,历法既是第一法又是母亲法,这是中华民族的特殊性。
以发源于太阳历的阴阳五行为基础,演化出了中华文化、中医文化,演化出了自然百科与诸子百家。
1.人文。关于天文与人文的关系,请看下面四个论断。其一,“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彖传》)其二,“动静参于天地谓之文。”(《黄帝四经·经法·四度》)其三,“经天纬地曰文。”(《春秋左传·昭公28年》)其四,“天人同文,地人同理。”(《鹖冠子·度万》)人文的源头在天文,是四个论断的共同结论。
从天文到人文,具体是从太阳到人文,在文字之前形成的是抽象符号。抽象符号中包括阴阳两爻。阴阳两爻组成了八卦,八卦演化出了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演化出了《周易》。
《周易》为群经之首,这是历史的共识。群经之首在《周易》,《周易》之首在何处?《周易》之首在阴阳两爻组成的卦。诠释卦象的含义,是《周易》文字的功能。知道了卦象与文字的先后关系、主从关系,就明白了阴阳在人文的地位与意义。
2.中医。《黄帝内经》犹如中医的《圣经》。《圣经》的根本在上帝,《黄帝内经》的根本在太阳。《黄帝内经》中的问题没有“十万个为什么”,但起码有“一百个为什么”。这一百个问题,太阳历(十月太阳历与十二月太阳历)能解答九十五个;剩下五个问题的解答,是太阴历与北斗历的任务。[6]
阴阳五行,起源于十月太阳历。四时八风,起源于十二月太阳历。中医文化之所以常青,之所以骂而不倒,根本原因就是其理论基础在太阳在月亮在北斗。中医文化复兴为什么这么困难?根本原因就在于整个学界忘记了天文历法,尤其是忘记了大根大本的太阳历。
3.音律。十二平均律,是全世界采用的音律标准。十二平均律出于哪里?出于中国。完整完美的阴阳十二律,是由《周礼》记载的。今天全世界采用十二平均律,是明世子朱载堉整理的。阴阳十二律的源头在哪里?在太阳历。《周髀算经·陈子模型》:“冬至夏至,观律之数,听钟之音。”太阳历的冬至夏至,解答了十二律的来源问题。
4.数理化。“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并将重建在一个新的基础之上。”[7]这是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物理学学会主席、美国哲学学会副主席惠勒教授,在中国演讲时所下的结论。物理学的基础结构注定要坍塌!那数学呢?化学呢?
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这是西方数理化的根本缺陷。
源于太阳的一阴一阳,构筑了数理化的统一基础。前面已经谈到,算术的根源在阴阳在太阳。魏晋时期大数学家刘徽,在《九章算术·序》中写下了这样一个结论:“观阴阳之割裂,总算术之根源。”刘徽告诉世人与后人,阴阳本身就是算术,而且是算术的本源。古之算术,今之数学也。东方古老的数学,在今天有作用吗?请看中科院院士、数学家吴文俊先生的一段话:“美国一位计算机数学大师说,计算机数学即是算法的数学。中国的古代数学是一种算法的数学,也就是一种计算机的数学。进入到计算机时代,这种计算机数学或者是算法的数学,刚巧是符合时代要求,符合时代精神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最古老的数学也是计算机时代最适合、最现代化的数学。”[8]
化学,起源于东方。人类最早的分解与化合,是中国人完成的。最早的分解与化合,指导理论仍然是阴阳。
中华大地上没有形成现代物理学,但是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崇敬阴阳。在惠勒演讲集的第一页上,出现了阴阳太极图。在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卡普拉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一书,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悉数出现。[9]
可以统一音律、数理化的理论基础,这是世界一流科学家敬仰阴阳的根本原因。遗憾的是,整个西方并不知道阴阳的根本在太阳,长期以来,一直视为神秘。
5.诸子。以阴阳五行为立论依据,这是先秦诸子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子子论阴阳,家家论五行,这是先秦诸子的基本文风。篇幅有限,不能一一展开讨论。“万物负阴而抱阳。”这是老子以阴阳论物理的一个论断。万物可以论阴阳吗?请看看门捷列夫化学元素周期表,哪一个元素不是阴阳两种成分?
6.成语与格言。观测太阳,观测月亮,观测北斗,中华先贤创造出了一系列万古长青的成语与格言。
“满招损,谦受益。”这是《尚书·大禹谟》留下的格言。这句格言从古至今,千古流传。中华先贤凭借什么创造出如此不朽的格言?凭借日影长短两极的变化。《周髀算经·天体测量》:“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
立竿测影,日影变化在长短两极。冬至,日影最长;夏至,日影最短。长极开始变短,短极开始变长。日影长极为满。日影短极为谦。影长为益,影短为损。从冬至最长点开始,日影一天天缩短,日影缩短为损。从夏至最短点开始,日影一天天变长。日影增长为益。日影观测,演化出了“冬至夏至,为损益之始”之说。
日影长短两极的变化,中华先贤界定出了二十四节气界定出了十二月,界定出了一个完整太阳回归年,抽象出了阴阳,也抽象出了“满招损,谦受益”的至理名言。
下面摘录几个论断,只介绍其中与日月有关的成语与格言,不展开讨论。
其一,《周易·丰·彖传》:“日中则昃,月盈则食。”——观测日月,《周易》留下了两个万古长青的成语。
其二,《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五运相袭,而皆治之,终期之日,周而复始,时立气布,如环无端。”——《黄帝内经》中的太阳历留下了“周而复始”与“如环无端”两个成语。
其三,《礼记·孔子闲居》:“日月无私照。”——观测日月,《礼记》留下了“无私”一词。
其四,《孙子兵法·兵势第五》:“终而复始,日月是也。”——观测日月,《孙子兵法》留下了“终而复始”一词。
其五,《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观测北斗星,《鹖冠子》留下了“物极则反”一词。
其六,《鹖冠子·王鈇》:“日诚出诚入。”又:“月信死信生。”——观测日月,《鹖冠子》留下了“诚信”之理。
与太阳有关的成语与格言,与日月星有关的成语与格言,还有很多例子,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以太阳历为基础,演化出了中华大地上的百花园,说明这一点,需要借助法国传教士白晋的一句话:“中国古老哲学体现在《易》图之中,它以阴阳简明自然的方法表示了所有科学原理。”[10]
六、重新认识
人文的道理在天文,人文的根本在太阳,这是需要重新认识的。
太阳历本身是一个严密的数理体系,是一个严密的时空体系,这是需要重新认识的。
阴阳五行发源于太阳历,其严密性与基础性,是需要重新认识的。
[参考文献]
[1]王天玺、张鑫昌主编:《中国彝族通史》第1卷,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38-43页。
[2]吴心源:《苗族古历》,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第1页。
[3]李维宝等:《云南少数民族历法研究》,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163-168页。
[4]王子国翻译:《土鲁窦吉》,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122-239页。
[5]龙正清:《彝族历史文化研究文集》,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6年,第69页。
[6]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译释》,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
[7]《惠勒演讲集:物理学和质朴性》,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年,第43页。
[8]吴文俊:《东方数学的使命》,《光明日报》2003年12月12日。
[9]灌耕编:《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134、221、222页。
[10]胡阳、李长铎:《莱布尼茨二进制与伏羲八卦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页。
责任编辑:罗苹
作者简介刘明武,珠海斯达公司总工程师(广东珠海,519000)。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6)01-002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