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陵石刻资源保护对策

2016-02-27戎岩1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陕西咸阳7120002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712000

新丝路(下旬) 2016年6期
关键词:石质石刻石材

戎岩 (1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2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 712000)

唐陵石刻资源保护对策

戎岩 (1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陕西咸阳 712000;2关中古代陵寝文化研究中心,陕西咸阳 712000)

唐陵石刻素有“唐代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之称,在屹立在关中千余年过程中,受到自然、人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变的遍体鳞伤,石刻较易受到室外环境中多种因素的破坏。不同形制及材质的石刻艺术品受到的损害不尽相同,不同程度的受到物理及化学风化因素的综合作用,最终形成粉状、片状等风化形态及其他病害。制定适宜的保护对策,以期对未来的保护工作有所借鉴。

唐陵;石刻;保护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100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中的昌盛时期,除后期的昭宗李晔葬在河南偃师、哀帝李柷葬在山东菏泽外名气与19个皇帝的18座陵墓都分布在陕西关中渭南以北的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富平和蒲城6个县境内,东西相距150公里。

唐陵石刻的品类、造型、工艺技巧等,反映了唐代政治、经济盛衰的历史。其题材广泛、工艺精湛、气势磅礴,石刻组合,是我国石刻雕刻艺术史上的珍贵资料,也是当时朝仪的缩影。

一、历代对唐陵的维护

从唐代起,历代对唐十八陵采取了不同形式的维护。唐代对皇陵的管理和维护与其陵墓制度同时确立而起。唐初及盛唐时期,除设专人管理、供奉外,公卿每年还要定期巡陵,甚至几位皇帝还要先后亲自祭陵。而唐后期因国力衰竭,无更多精力维护祖陵。

五代时,温韬盗发唐陵,取其所藏金宝、前世图书、笔墨,遂传人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后唐以唐人后代自居,立国十余年,其间倾力对唐陵进行维护。

金代对唐陵的维护未见史书记载,仅见于乾陵无字碑上。宋金以后各代对唐十八陵的维护,史书记载不多。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对关中陵墓的保护和管理,措施得力,成绩较为显著[1]。他对陵寝的保护管理,先划定封域,安立界石。

我国古代对唐陵的保护,由于科技条件所限,并未对石刻的损害进行科学防护。唐代关中十八陵,原有石刻共一千零八十余件,现在包括残件在内仅存四百九十余件。

二、唐陵石刻存在病害

唐陵石刻艺术瑰宝,已矗立于陵前千余年,长期暴露于大气开放的环境中,在温度、水与植物根系的作用下发生的机械破坏过程,使岩体整体性发生破坏,产生风化裂隙,加大原有构造节理,进而使岩体破坏成碎块。经调研发现,大部分室外石质文物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多数存在较为严重的机械损伤、表面风化、裂隙等病害。唐陵石刻多采用就地取材的形式,而附近石材多为沉积岩等岩质,较易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各种病变。唐陵分布于关中地区,位于陕西中部、渭河两岸,南依秦岭、北眺北山,属大陆性季风区,半湿润半干旱气候[2],复杂的气候特征易使唐陵石刻受到各种形式的侵害。

作为唐陵石刻的典型代表,部分石狮局部表面存在较为严重的风化剥离层,有的面部、前后肢和背部等处已残缺不全或开裂,风化速度较快,经酸化、氧化、水化、盐化等作用,极易发生酥解、剥离等病害现象。而许多石刻在风化作用的影响下,表面纹饰已严重漫漶不清。在对唐陵的石刻进行现场考察,对比其它地区石质文物病害,总结出唐陵石刻所存在的几类主要病害:

1.酥碱病害:该类病害多出现于毛细水活跃部位,如石刻的底部等。由于露天存放,岩石内的的渗水水和底部的毛细水将盐类带到岩石表面聚集而形成含水的盐类产物,随着温湿度的交替变化,经过反复的溶解-结晶过程,最终形成表面酥碱等病害,致使表面出现粉状、片状脱落。

2.机械损伤:由于外力扰动,尤其是存在地基沉降、地震震动、受力不均等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石质文物断裂与残损等病害。部分石刻出现贯穿性且有明显位移的断裂与错位。

3.表面风化:在降雨及地下毛细水的共同作用下,易造成片层间胶结质流失。而长期遭受雨水冲刷,特别是酸雨的侵蚀,会在表面出现坑窝状或沟槽装溶蚀现象。唐陵所处地区冬季气候严寒,易发生冻融破坏,致使石刻表面发生片状开裂,机械强度下降,极易发生局部脱落,严重时会对整个石刻的稳定性构成威胁[3]。

4.表面生物病害:在温湿度适宜的条件下,文物表面常常会有菌类及苔藓等低等植物繁殖生长,它们不仅会在文物表面形成各种色斑,影响文物的原貌,还会通过自身分泌及死后遗体析出的酸等物质对石质文物腐蚀,对文物表面进行侵蚀,造成风化剥落。

5.裂隙:唐陵石刻存在机械裂隙、浅表性裂隙及构造裂隙等病害。机械裂隙往往深入石材内部,裂隙交切、贯穿导致整体断裂与局部脱落。由于自然风化、溶蚀等现象导致的沿石材纹理发育,延伸至石刻内部较浅,多呈里小外大的V字形裂隙。

三、保护对策

针对唐陵石刻的各种病害形式。应针对不同类型及其所处环境,查明其岩石性质和赋存的地质环境因素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产生各种地质病害的机理,研究病害的防治对策,遴选适宜的保护新材料,遵循最小干预、可逆性、环保性等原则,以期待对后期的保护工作能做出有效的建议。

1.表面清洗:对石刻表面灰尘、污垢、烟垢、昆虫等生物的排泄物、地衣或苔藓等及一些表面沉积物进行物理或化学清洗法去除,以降低文物腐蚀因素的进一步影响。

2.表面脱盐处理:对于唐陵石刻中水溶性盐分的去除,通常采用纸浆贴敷法,利用毛细管作用将石材内部的盐溶液吸附于石材表面,揭下已干燥纸张,盐分即可去除,反复操作,石材深层的盐分会逐渐向表面迁移,达到去除可溶盐的过程。

3.渗透加固:为提高风化文物的强度,需渗透加固剂到文物本体中,替代因风化原因损失的天然胶结物,恢复石质文物的强度。加固保护试剂与石质文物本体结合的比较好、具有一定渗透深度及加固强度的材料对已风化而濒临危险的文物进行渗透加固保护及必要的表面防护处理,以减缓或阻止其损毁。

4.安防体系构建:对未开发的唐陵遗产资源,应及时将石刻文物划定合理的保护范围并设置围栏。为防止石刻被盗等安全隐患,应构建更加合理的安防体系,特别是基层文保所内所藏石质文物及未开发的陵寝资源,由于安保措施条件有限,则需完善已有的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采取人防、物防及技防[4]相结合的统一系统构建。

[1]陈安利.唐十八陵[M].北京: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89-393

[2]朱士光,王元林.历史时期关中地区气候变化的初步研究[J].第四纪研究,1988,1

[3]周萍,廖勇.成都彭州龙兴寺藏石刻的保护修复[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0,85-91

[4]李晓东.文物保护单位防范体系研究[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1-18

戎岩(1984—)男,陕西省咸阳市人,咸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遗产保护。

陕西省教育厅专项基金(15JK1795);陕西省重点扶持学科中国史(历史地理学)专项资金(0602)

猜你喜欢

石质石刻石材
西狭颂摩崖石刻
漆涂层对题刻类石质文物的影响研究
近十年(2010~2019年)辽代石刻文研究综述
2020年《石材》目录
露天石质文物表面苔藓的科学认知和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为何石材难以大量飞入寻常百姓家
石材洞采风险预防
2019年中国石材贸易仅86亿美元,再次表现深幅下挫——中国石材贸易已经失去多个世界石材第一
陈卉丽:石质文物修复技惊世界
绝句《题〈清廉〉石刻》获奖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