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谚语考察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2016-02-27王骏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重庆市401520
王骏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
透过谚语考察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王骏琳(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 重庆市 401520)
日语谚语是日本民族语言宝库中极富表现力的一种表现形式。谚语在语音形式、表现风格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民族个性。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在此基础上探析这对日本人性格形成产生的影响。
日语谚语;生死观;性格形成
【DOI】10.19312/j.cnki.61-1499/c.2016.06.095
一、“死”相关的日语谚语及其反映的生死观
谚语是广泛流传于民间的言简意赅的短语,多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实践经验,而且一般都是经过口头传下来的。它多是口语形式的通俗易懂的短句或韵语。围绕谚语和文化性的关系,金子武雄曾提出“ことわざは民衆がその体験によって自ら得たものであり、その上、もっとくだけた、いわば民衆同士が肩を叩き合っての忠言、助言である”[1]。
先行研究发现,日语谚语中与“死”相关的谚语数量较多。本文整理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所收录的一部分关于“死”的谚语,并透过这些谚语考察日本人对死亡的态度和价值观。现抽取部分《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中收录的关于“死”的谚语,整理如下。
(1)あの世千日、この世一日(2)生ける犬は死せる虎に勝る
(3)命長ければ恥多く (4)命は義に縁りて軽し
(5)命あっての物種 (6)命長ければ、蓬莱を見る
(7)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 (8)命より名を惜しむ
(9)命は鴻毛より軽し (10)死んで千杯より生前の一杯
(11)死んで花が咲かぬ (12)死んで骨は光るまい
(13)死んだ先を見たものない (14)死んだら褒められる
(15)死花が咲く (16)死ぬほど楽はない
(17)死ぬるばかりは真 (18)死しての千年より生きての一日
(19)身に勝る宝なし (20)長生きは恥じ多し
(21)生恥掻かくより死ぬがまし (22)生は難く死は易し
(23)生は死の基逢うは離れるの基 (24)生は死の始め
(25)吠える犬は眠る獅子より役に立つ (26)人生意気に感ず
(27)人生古より誰か死無からん(28)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
(29)死すべき時に死せざれば、死に勝る恥あり(30)虎は死して皮を留め人は死して名を残す
(31)唐士の虎は毛を惜しむ、日本の武士は名を惜しむ
(32)士は己を知るもののために死す
(33)情は恩のために使われ、命は義によって軽し
上述谚语中有一部分谚语是在表达珍视生命的思想,如“命に過ぎたる宝なし”、“人の命は万宝の第一”等。除此之外,绝大部分谚语所反映的中心思想为生命不是最宝贵的东西。其中,为了集体、名誉、义理、耻辱等心甘情愿受死的谚语数量最多。如“情は恩のために使われ、命は義によって軽し”、“唐士の虎は毛を惜しむ、日本の武士は名を惜しむ”、“死すべき時に死せざれば、死に勝る恥あり”等。
通过解读上述谚语,不难看出日本人对生命的极端挚爱和面对死亡的坦然、大度。热爱生命,但又看轻生死、尊重生死、宽容生死,这是日本人特有的看似矛盾、实则融合的生死观。
日本人现有的生死观形成于平安时期。这个时期武士力量逐渐雄厚,武士的生死观是将“惜命”视为“耻辱”,在武士的观念里“名声”重于一切。至此,以武家为中心的生死观成为了日本人共通的生死观,并成为民族特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畏死亡是日本人生死观中的核心内容。
二、日本人生死观对性格形成的影响
生死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国民性,不仅影响了社会的发展变迁,对民族性格的形成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就是说,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日本人心理状态,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等。
1.崇尚物哀美
日本人的生死观中体现出“瞬间美”的意识,即赞美惊鸿一瞥、昙花一现的美丽。我们常看到的日本人的自杀行为,其实就是“瞬间美”的意识的极端体现,他们企图在毁灭中得到永恒的静谧。“瞬间美”是物哀的体现之一。物哀是情感主观接触外界事物时,自然而然或情不自禁地产生的幽深玄静的情感。物哀熏陶使日本人的精神世界异化。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旗中,只有日本以纯白为底色。日本的戏剧歌舞伎在表现悲哀场面时,多采用静寂地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众从更深层面去感受悲哀的心绪。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国歌都是雄壮的,然而日本国歌《君之代》则带有哀调,闻之伤怀。这种物哀的美,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强烈的集团意识
从谚语中不难看出日本人一向不把个人价值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违背的时候,日本人倾向于抛弃自身利益为集体献身,并视之为一种至高无上的荣誉。涉及到生死的时候都能以大局为重的价值观,体现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等方面也表现出高度一致的集体感。
3.勇于承担责任、高度的自律性
无论是武士的自杀行为,还是普通工薪族的自杀行为,都体现了日本人对死亡无所畏惧的心态。日本人认为死亡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律己行为的体现。不管发生什么事,日本人都会首先进行自我反省。由于自己的错误,给他人或公司造成损失的时候,日本人不逃避、敢于承担责任。甚至因为自责,选择自杀的情况也是屡见不鲜。对日本人来说,自杀不是怕罪而谢罪。鲁思.本尼狄克特在《菊与刀》一书中,也提到“自杀如果以适当的方式进行,便可洗刷一个人的污名,保全死后别人对他的好评”[2]。所以,日本人非常在意别人的看法,为了避免这种极端状况的发生,他们选择专心专注工作,谨慎生活。因此,日本民族常被称为世界上最勤勉的、最小心翼翼的民族。
总的来说,透过历史传承的这些谚语,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对生命的极端挚爱和面对死亡的坦然、大度。这种挚爱生命,又不畏生死、尊重生死、宽容生死的态度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生死观。生死观的树立也对日本人的性格形成产生巨大影响。漫漫历史长河中,日本成长为一个崇尚物哀美、具有强烈集团意识、高度自律的优秀民族。
注释:
[1]金子武雄《日本のことわざ》社会思想社1982 P15
[2]鲁思.本尼狄克特《菊与刀》上海三联书店2007 参照
[1]《故事·俗信·ことわざ大辞典》小学馆 1985
[2]芳贺绥《日本人らしさの構造》大修馆书店 2004
王骏琳(1988—)女,汉族,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日语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