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陶行知的鞋故事
2016-02-27北京全岳
文 北京/全岳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陶行知的鞋故事
文 北京/全岳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生高举“教育是立国之本”大旗,极力推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人”陶行知,不但脱去西装穿草鞋,而且穿上西装“修”皮鞋、讲学之余“卖”木鞋,与鞋大有不解之缘。陶行知的鞋故事,已成为后代赞赏这位人民教育家“立志教育”、“生活俭朴”、“爱惜人才”的美谈。】
陶行知(1891-1946),原名文浚。近代教育家。生于安徽歙县一个贫苦之家,父亲以教书为业,母亲在基督教学堂做工。他因常到学堂帮母亲干活,又机敏好学而被校长看中,便破例让他入校读书。他15岁的时候,曾在宿舍的墙壁上挥笔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的豪言壮语,两年学完三年的课程而提前毕业;在南京汇文学院和金陵大学学习期间,积极参加爱国活动,誓言“使中华放大光明于世界”;在大学毕业的论文中,他精辟地论述了“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的教育理念;在大学任教时,他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为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学说,主张“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观点,索性将自己的名字改为“行知”;36岁时“以宇宙为学校,奉万物为宗师”的思想创办了晓庄师范,诞生了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第一所平民学校。也是从这一天开始,陶行知便舍弃了丰裕的教授生活,脱去西装,穿上草鞋,和师生一起开荒地、建茅屋,共同探索中国教育的新路子。他的教育名言“教育是立国之本”、“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真人”陶行知,不但脱去西装穿草鞋,而且穿上西装“修”皮鞋、讲学之余“卖”木鞋,与鞋大有不解之缘。在说他与鞋的缘分之前,先说他被传为美谈的“爱满天下”的“四块糖故事”,足见其“真人”的风范。
说的是在晓庄师范,一个男生用泥块砸了同班的另一个男生,被陶行知发现并制止后,令那个砸人的学生放学后到校长室。当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的时候,那个男生已早在那里站着等着挨训。令那个男生没有想到的是,陶校长却微笑着递给他一块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提前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生刚接过糖块,陶校长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手里,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当奖励你。”正当男生惊讶地看着陶校长时,只见陶校长又将第三块糖塞进他的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拿泥块砸那男生,是因为他欺负了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作斗争的勇气,更应该奖励你。”男生感动极了,眼泪夺眶而出,大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同学……”陶校长满意地笑了,随即掏出第四块糖递过来,说:“为你能正确认识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块糖,我的糖块奖完了,我们的谈话也可以结束了,回家去吧。”
继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之后,陶行知又先后创办了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他甚至有“筹措100万元基金,征集100万位同志,开设100万所学校,改造100万个乡村”的宏愿。1936年,他受救国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亚非26个国家,宣传抗日救国,介绍中国大众教育运动,争取爱国华侨在财力物力方面的支持。就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穿着西装“修”皮鞋的故事。
他从一个城市赶到另一个城市,忙得不可开交,就连皮鞋帮也磨出了个窟窿。为了省钱,他也舍不得买新鞋,就拎着鞋子找到了补鞋匠。补鞋匠看了看他脱下来的皮鞋说:“这鞋无法再修,还是扔了吧!”他没听鞋匠的,拿起鞋就回到住处,把鞋舌上的皮子剪下来一块,用小刀在皮子表面刮一刮,再涂上胶水往窟窿上贴牢,最后打油擦光,继续穿上它游说华侨的抗日救国救教育之路了。他在国外自己修鞋,在国内甚至还“卖”过鞋。教育家“卖鞋”,听起来似乎不可思议,但确有其事。说他“卖鞋”的故事,还要从他办学说起。
他48岁的时候,在重庆的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并招聘教师。教务处的老师推荐说,有一个叫李华的工程师,为抗战救国从德国归来,却因战乱而报国无门,连维持生计的工作也找不到。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做起了四川人爱穿的木拖鞋来养家糊口。他晚上一个人又是锯木板、刨木板,又是漆鞋底、订鞋条,白天还要到街头叫卖,日子过得十分清苦,真难为这个满腹科学技术的工程师了。
陶行知听了李华的情况后,深感这是在浪费人才,就立即把他安排李华到晓庄研究所任职。薪水虽然不高,但使他困窘的生活有了一些缓解,他的技术特长也得到了发挥。因为陶行知整天为办学而到处奔波,没有更多的精力从根本上解决李华的困难,李华在业余时间仍需做木拖鞋来补贴家用。
当陶行知知道李华的情况后,就让他把木拖鞋带到研究所来,自己要帮他去推销,这令李华十分感动。从此,陶行知凡外出讲学,总是拎着个提包,里面装满了木拖鞋。每次讲学结束,他就把木拖鞋放到讲台上,对大家说:
“同学们,这木拖鞋是江南常见常用之物,诸位司空见惯。可今天展示在大家面前的木拖鞋可非同寻常。先从‘足下’的典故说它非同寻常。大家知道‘足下’是个敬辞,而这个至今常用的敬辞却来源于木拖鞋的故事。话说晋国公子重耳由于遭到父王宠妃骊姬的陷害,被迫带着介子推等一群家臣仓皇出逃,流亡国外十几年。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重耳饥病交加,气息奄奄。介子推见状,毅然拔刀从自己的大腿上是割下一块肉,傲成肉汤为重耳充饥,从而保住了重耳的性命。这就是历史上‘割股奉君’的故事。后来,重耳又周游了楚秦国和楚国等多个国家,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获得众多支持,最终在秦国重兵护持下回到晋国,夺取了政权,史称晋文公。此时的晋文公一时间志得意满,大肆分封。介子推苦心规劝却无济于事,便与母亲一走了之,隐居绵山。晋文公知道介子推隐居山林后追悔莫及,就派人带着人马到绵山寻访,请他回来接受封赏,但却找不到介子推的影子。晋文公在万般无奈之下,下令放火烧山。没想到介子推与母亲抱着一颗大柳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抚树哀叹不止,命令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厚葬。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还下令为其修祠立庙,并把绵山改名为介山,把阳县改为介休县,还把介子推被焚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更重要的是,他还下令将那棵尚未烧尽的大柳树砍回去,全部做成木拖鞋为自己穿用,成为古代第一个穿木拖鞋帝王。从此,每当晋文公看到或穿着这些木拖鞋时,就想起了介子推割肱之忠诚,禁不住叹道:‘悲乎,足下!’以表达对介子推的怀念。此后2000多年来,人们就在书信中就把‘足下’一词作为对平辈和朋友之间的敬称。
“再说今天我带来的木拖鞋,更非同寻常。别看它也是木底加布带,可与你们常穿的木拖鞋大不相同。不同之一,你们穿的是左右不分的直脚鞋,而我这可是有左有右的认脚鞋,与脚形相一致;不同之二,你们穿的是平面木拖鞋,而我这可是曲面木拖鞋,与脚底弧度相吻合;不同之三,你们穿的是杂牌木拖鞋,而我这可是名牌木拖鞋,号称‘双博士’木拖鞋。之所以叫‘双博士’,是因为它是获得两个德国博士学位的留德工程师所制。这样的木拖鞋特别符合脚的力学原理,穿起来合脚、舒适、有品位。如此非同寻常的木拖鞋,各位快来买吧!”陶先生别具一格的推销方式,立刻赢得一阵笑声,木拖鞋也一销而空。陶行知真诚推销木拖鞋的故事,被传为美谈。几年后,当李华离开重庆的时候,陶行知还送李华工程师一把折扇,并用中英文在扇面上写诗赠他:“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为人民奋斗者,血写人民史诗。”这是他对一个爱国工程师的殷切希望。
1946年,陶行知在上海的学校、工厂、机关、广场等处连连发表演说100余次,号召民众投入到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洪流中去。他因劳累过度而突发脑溢血去世,践行了他“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崇高信念。
毛泽东称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他为“万世师表”,董必武赞他是“当今一圣人”,郭沫若颂他是“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民主运动的巨星,安徽、南京、上海、重庆等地,均建有陶行知纪念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重庆古圣寺之侧的“逸少斋”,是当年先生在育才学校的旧居,也是周恩来视察育才学校时的下榻之所,而今被辟为陶行知故居。先生其言、其德、其业,将万古长青;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教诲,将永远激励着后人。
(下期刊载《郭沫若吟诗赞布鞋》)